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设计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教案标题:散文结构分析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组成部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一篇散文的结构。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散文结构的分析方法。
3. 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散文结构。
教学准备:1. 散文文本(可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和分析的散文作为案例)。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散文概念(1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
3. 提示学生散文的功能,如表达情感、思考问题、传递信息等。
步骤二:散文结构分析方法(15分钟)1. 通过演示文稿,讲解散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2. 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如开头引起注意、中间展开论述、结尾总结观点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结构对整篇文章的影响和作用。
步骤三:分析散文结构(25分钟)1. 分发散文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标出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部分。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散文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3.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步骤四:运用分析方法评价散文(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分析。
2. 学生独立完成散文结构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评价,促进互动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归纳(5分钟)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散文结构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散文结构分析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散文作品,提高对不同散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让他们尝试运用散文结构写作自己的散文作品。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水平。
高三语文学科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科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案(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结构思路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结构思路答题技巧2、正确规范鉴赏散文结构思路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结构布局,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炼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见解,形成独特的散文写作风格自主学习过程必备知识链接:(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关键能力与方法(一)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1)体裁猜“线”。
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
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
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散文分析思路结构教案初中

散文分析思路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分析思路,提高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文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 散文的特点2. 散文的分析思路教学难点:1. 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2. 散文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散文作品2.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预习,分析课文中的散文作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探讨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如描绘、对比、抒情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散文作品的结构,梳理文章的思路。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散文的特点和分析思路。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分析其结构和思路。
2. 学生撰写一篇散文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和分析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散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散文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散文结构分析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散文结构分析在具体文本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散文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散文作品,讨论散文的特点。
3. 介绍散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二、散文结构特点讲解1. 散文结构的基本类型: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 散文结构的特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3. 散文结构的布局谋篇方法: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等。
三、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1. 梳理线索:找出散文中的情感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等。
2. 分析段落:了解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如承接、并列、递进等。
3. 分析过渡: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方式,如承上启下、总结概括等。
4. 分析修辞: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案例分析1. 选择一篇散文作品,让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
3. 讨论分析结果,总结散文结构分析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1. 分发散文作品,让学生独立分析其结构。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析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3.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六、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散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注重散文结构分析。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一篇散文作品。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散文结构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1. 散文作品集2. 散文结构分析教材3. 教学课件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述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指出作者的思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学生自行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结构和思路,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总结反馈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章样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2. 制作PPT,呈现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3. 准备问题列表,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以及如何分析作者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范文,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思路。
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592f2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2.png)
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二、散文的阅读(一)散文的阅读步骤一读-----整体感知: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A:抓抒情议论句;B:抓过渡句;C:抓每层每段中心句。
---用铅笔做好标记。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A:提炼组合。
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B:组织归纳。
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在修改然后在写。
(二)常见散文阅读题型A: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B: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D: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E:开放题(三)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1、整体感知解题解答技巧(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A: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B:代词所指代的内容;C: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D:动词、形容词的作用;E: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2)代词的指代作用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这、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
代词一般指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
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需要筛选概括。
得出的结果后采用替代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分析步骤:A: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B:分析词语含义;C: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D: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例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散文》的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 和写作技巧。
熟悉经典散文作品及 其作者。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 特点和风格。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鉴赏不同类型的散文 。
能够运用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
散文的分类
总结词
掌握散文的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叙事散 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随笔、杂文、游记等。不同 类型的散文各有其特点,但都体现了散文的自由、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总结词
明确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详细描述
散文与其他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诗歌相比,散文的语言更加接近口语,不强调音韵和节奏;与小说相比,散 文不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此外,散文在结构上也比较自由,不像小说那样有严 格的结构安排。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散 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介绍散文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 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散文的魅力、价值以及鉴赏方法等内容通 过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散文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 反馈,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或话 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促使 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的方法。在《 散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
散文结构题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结构,掌握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散文结构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散文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散文的基本结构形式。
2. 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在阅读中识别散文的结构形式。
2. 如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散文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散文吗?请谈谈你对散文的理解。
2.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散文的结构,了解散文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二)新课讲授1. 散文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了解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情感、描绘景象、表达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体裁。
- 介绍散文的基本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2. 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 举例说明总分式、递进式、对比式、循环式等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
-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这些结构形式。
3. 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从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方面分析散文的结构。
- 鼓励学生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实践。
(三)课堂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篇散文,要求学生分析其结构形式。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散文结构知识。
2. 强调分析散文结构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散文,分析其结构形式,并撰写一篇短文总结。
2. 收集几篇不同结构的散文,比较分析其特点。
六、教学反思范文:《散文结构探析》散文,如同一幅画卷,细腻地描绘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散文结构的神秘面纱,探寻其构建之美。
散文的基本结构,如同人体的骨骼,支撑着整篇文章。
一般来说,散文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
开头部分,如同画卷的起笔,简明扼要地引出主题;发展部分,如同画卷的展开,层层递进地描绘细节;高潮部分,如同画卷的焦点,突出主题,引起共鸣;结尾部分,如同画卷的收尾,总结全文,留下回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⑵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⑵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方法】了解文革,导入新课。
快速概括文意,把握作家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旨。
借助材料,展开讨论,进行价值观教学。
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先给大家说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在浏阳遇险,被迫在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并被判刑8年,最终丧妻失子。
你相信这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
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整体把握1、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⑴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⑵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
(明确:开端──发展──结局。
)⑶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结局(痛别包弟)三、情感把握1、教师引导:本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露了作者的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
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下面请同学们研讨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四、探究文旨1、教师引导:在作者的这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狗包弟情感的是哪一种呢?(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这一句就是本文的“文眼”。
)2、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明了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3、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4、教师再引导: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些“歉意”的呢?5、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附材料(多媒体显示):“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
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
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
──朱四倍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五、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1、文革资料: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二战资料: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亿美元之间。
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
(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3、全球环境恶化资料: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
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
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
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
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4、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
)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同学们可能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
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多媒体显示板书二)六、课堂训练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
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
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
3、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七、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八、课外合作探究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情节情感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民族───→走向理性─→未来更美好↓人类───→和平发展↗【教学反思】鉴于现代的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
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
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
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
口头表达和课堂总结就会让他们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所以我的课堂板书设计为:“走近一个时代──触摸一颗灵魂──接受一次洗礼”。
自我感觉教学设计较为合理。
方法较为得当。
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
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