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依据、评定标准、样品描述、结论
型式试验报告

其他[ ]
27.电机元件的描述:
电容电机[]罩极电机[ ]串励电机[ ]直流电机[ ]其他[]
29.产品特殊描述:
吊扇[ ]台扇[ ]落地扇[]隔墙扇[ ]管道扇[ ]壁扇[ ]
吸顶扇[ ]夹子扇[ ]台地扇[ ]其他[ ]:
签名:日期:
审核:金秋钰
签名:日期:
中认(沈阳)北方实验室有限公司
年月日
备注:
本次检验对主检型号FS-45进行了安全的全项试验,对覆盖型号FS-40-2、FS-40-3补充安全第7.1条、第8、20、22、24章差异试验,对其他覆盖型号补充安全第7.1条及24章核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确认。
样品描述及说明
P
说明书规定清洗时要拆下防护外壳,则说明书必须包括如下内容:拆下防护外壳前必须确保风扇与电源断开(GB4706.27-2008)
N
7.12.1
安装说明应包括:(GB4706.27-2008)
N
装于风扇上的照明器具的型号和类别(GB4706.27-2008)
N
隔墙扇,是否可以安装于窗户或墙壁外(GB4706.27-2008)
7.12.3
若固定布线的绝缘能与温升超过50K的那些部件接触,则说明(书)应指出固定布线必备的防护
N
7.12.4
嵌装式器具的使用说明(书)中应有下述明确信息:
——空间尺寸
N
——支撑和固定的尺寸和位置
N
——与周围器具的最小间距
N
——通风孔的最小尺寸和正确布置
N
——器具与电源连接以及各分离元件的互连方法
31.补充试验信息:
本次检验对主检型号FS-45进行了安全全项试验,对覆盖型号FS-40-2、FS-40-3补充安全第7.1条、第8、20、22、24章差异试验,对其他覆盖型号补充安全第7.1条及24章核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确认。
试验检测样品、记录、报告编号规则

附件4:
试验检测样品、记录、报告等的编号规定
一、编号规则
按“样品/记录/报告的首字母(大写)—所辖合同段编号—日期(年月)—样品标识—流水号”五区段的格式进行编号。
说明:
1、样品/记录/报告的首字母(大写):即样品用“YP”表示,记录用“JL”表示,报告用“BG”表示,流水号按各个标段单独进行流水号连接。
2、所辖合同段编号:按下表规定选择。
3、日期(年月):年份采用4位数表示。
4、样品标识:按身份识别编号规则,具体参照下表选择对应的样品标识。
委托单、任务单、样品、记录、报告身份识别编号规则示例
5、流水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根据样品或试验先后顺序连续编号,按月流水,不得间断,如001、002、003......。
二、样品描述
三、结论填写
三、其他事项
1、试验条件:用于描述试验时的环境条件。
例: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50%。
现场检测:室外。
2、试验日期:记录表格落款区时间为复核时间,报告落款区时间为签发时间。
采用8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中间用“-”间隔。
例:2018-08-15。
试验用时间跨度的两个日期中用“~”连接。
例:2018-08-15~2018-08-16。
3、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仪器名称+内部编号或有唯一性的编号
4、空格:如无内容填写,在空白的适中位置画一横线,如纵向有几行无内容填写,可用一斜线代之。
试验依据、评定标准、样品描述、结论

钢筋机械连接
型式检验
每个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生产厂家、每种品牌的钢筋、每种钢筋的规格、每种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级别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要求做一组接头型式检验
JGJ 107—2010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GB/T228。1—2010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JGJ107—2010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设计图纸
抗剥离剂
PH值、密度、掺入沥青后与石料粘附性
1次/每批
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设计图纸
细集料
<2.36mm
水洗法筛分、密度、塑性指数、砂当量
1次/每200吨·每批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设计图纸
填料
水洗法筛分、密度、塑性指数、亲水系数
1次/每50吨·每批
路基试验项目、频率及标准
材料名称
试验检测项目
频率
试验检测规程、方法
评定标准
备注
土
界限含水率、颗粒分析
1次/10000m3·每种土
JTG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方法》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有机质含量、最大粒径、膨胀总率、CBR试验等在有必要时进行
标准击实
每种土质一次,相同土质每10000 m3复检一次
每一焊工
JGJ/T27-2014
检验报告模板范文

检验报告范本范文标题:XX检验报告1.检验目的本次检验的目的是对XX进行全面综合检测,以验证其质量合格性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检验方法本次检验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测试:2.1物理性能测试:包括强度、耐磨性、耐压性等。
2.2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酸碱度、溶解度等。
2.3外观检验:包括外观色泽、表面平整度、气味等。
2.4功能性能测试:包括电气、机械等性能的测试。
2.5安全性能测试:包括对环境和人体安全的检测。
3.检验结果根据以上检验方法,得到如下结果:3.1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在强度、耐磨性、耐压性等方面,样品均通过了相关测试要求,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能。
3.2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经化学成分分析,样品化学成分符合要求,酸碱度、溶解度等指标也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该样品在化学性能上没有异常。
3.3外观检验结果:样品外观色泽均匀,表面平整度良好,没有明显的裂纹、变形等问题,气味方面也没有异常。
3.4功能性能测试结果:在电气、机械等方面的测试中,样品均达到了要求,具备良好的功能性能。
3.5安全性能测试结果: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检测结果良好,不存在危险物质、放射性等问题。
4.检验结论综合以上检验结果,本次检验的样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具备良好的质量合格性。
可以放心使用和销售。
5.建议针对本次检验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建议进行如下改进措施:5.1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2完善产品说明书,明确产品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6.注意事项此检验报告仅对样品进行了全面综合检测,并不代表全部产品或批次。
为保证产品质量,请在购买前查看相关产品标准和说明。
注:此为虚构的检验报告范本,请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进行修改。
试验检测样品、记录、报告编号规则

附件4:
试验检测样品、记录、报告等的编号规定
一、编号规则
按“样品/记录/报告的首字母(大写)—所辖合同段编号—日期(年月)—样品标识—流水号”五区段的格式进行编号。
说明:
1、样品/记录/报告的首字母(大写):即样品用“YP”表示,记录用“JL”表示,报告用“BG”表示,流水号按各个标段单独进行流水号连接。
2、所辖合同段编号:按下表规定选择。
3、日期(年月):年份采用4位数表示。
4、样品标识:按身份识别编号规则,具体参照下表选择对应的样品标识。
委托单、任务单、样品、记录、报告身份识别编号规则示例
5、流水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根据样品或试验先后顺序连续编号,按月流水,不得间断,如001、002、003......。
二、样品描述
三、结论填写
三、其他事项
1、试验条件:用于描述试验时的环境条件。
例: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50%。
现场检测:室外。
2、试验日期:记录表格落款区时间为复核时间,报告落款区时间为签发时间。
采用8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中间用“-”间隔。
例:2018-08-15。
试验用时间跨度的两个日期中用“~”连接。
例:2018-08-15~2018-08-16。
3、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仪器名称+内部编号或有唯一性的编号
4、空格:如无内容填写,在空白的适中位置画一横线,如纵向有几行无内容填写,可用一斜线代之。
试验检测报告标准格式第二册(等级试验检测机构专用)表格填写说明

《试验检测报告标准格式》第二册(等级试验检测机构专用)表格填写说明本册表格分为试验检测试验记录表(以下简称“试验检测记录表”)和试验检测报告(以下简称“试验检测报告”)两种表格类型。
一、表格格式(一)数据报告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张(即长×宽为297mm×210mm);(二)试验检测报告封面格式见图1;(三)试验检测报告内容格式见图2,图3;(四)试验检测报告正文第一页(图2)格式1、本页为委托方提供信息,包括工程信息及样品信息;2、表格标题字体为黑体小三号;3、表格一和表格二中字体:文字类为宋体五号字,数字类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4、页眉为检测机构名称、页脚为检测机构电话/传真号码,字体为:文字类为楷体_GB2312,5号字,数字及字母类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5、签字栏字体为黑体小四号字;6、本页页码设置页边距:A4纸,页面方向为竖向,上、下、右各1.5厘米,左2.5厘米,页眉页脚各0.5厘米。
在页面加注检测机构名称水印,字体为隶书、30号字,颜色浅灰,板式斜式;7、当本页1页不够时,可设置多页,在最终页签署编制人签名。
(五)试验检测报告正文第二页格式1、本页为试验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所用设备信息、试验所需基本信息及试验检测结果信息;2、表格标题字体为黑体小三号;3、表格三、表格四及表格五中文字类为宋体五号字,数字及字母类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4、页眉、页脚文字类为楷体_GB2312、5号字,数字类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5、签字栏字体为黑体小四号字;6、本页页码设置页边距:A4纸,页面方向为竖向,上、下、右各1.5厘米,左2.5厘米,页眉页脚各0.5厘米。
在页面加注检测机构名称水印,字体为隶书、30号字,颜色浅灰,板式斜式;7、当本页1页不够时,可设置多页,在最终页签署试验、审核、签发人签名。
二、试验检测记录表与检测检测报告部分(一)试验检测记录表试验检测记录表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完全按照《公路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JT/T 828-2012)规定填写。
水泥试验_GBT208-2014_报告

试验室名 称:
施工单位
水泥试验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 合同号
工程名称
样品编号
工程部位/用途 试验依据 样品描述
GB/T 208-2014、GB/T 8074-2008、 GB/T 1346-2011、GB/T 17671-1999
样品名称 判定依据 试验日期
主要仪器设备及编 号
品种强度等级 出厂编号
10
三氧化硫(%)
11 检测结论:
氧化镁(%)
GB 175-2007 结果判定
备注:
日
试验:
审核:
签发:
期
:
代表数量 生产日期
生产厂家
龙里红狮水泥有限公司
取样日期
序号
检测项目
技术指标
检测结果
1
细度(%)
2
密度(g/cm\U3)
3
比表面积(cm2/g)
4
标准稠度用水量(%)
5
凝结时间 (min)
初凝 终凝
安定性 6
安定性
7
胶砂流动度(mm)
抗折强度
3d
(MPa)
28d
8
抗压强度
3d
失量(%)
试验检测报告结论的描述 2

细集料含泥量
是否洁净、规格、型号、种类
经检测,该样品含泥量符合/不符合GB/T14684-2011中的(I、II、III类)技术要求
7
细集料泥块含量
是否洁净、规格、型号、种类
经检测,该样品泥块含量符合/不符合GB/T14684-2011中的(I、II、III类)技术要求
8
细集料综合
是否洁净、规格、型号、种类
33
石料
颜色、品种
经检测,该样品抗压强度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3
沥青针入度
固态、黑色
经检测,该样品针入度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4
沥青软化点
固态、黑色
经检测,该样品针入度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5
沥青延度
固态、黑色
经检测,该样品针入度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6
沥青混合料
样品均匀、无离析、无花白料
经检测,该样品所检指标符合JTG F40-2004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
37
构造深度
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经检测,该路段构造深度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8
渗水
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经检测,该路段渗水系数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9
弯沉
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经检测,该路段弯沉代表值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40
砂(净)浆抗压
无麻面、无缺角
经检测,该组砂浆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28d)符合/不符合设计要求
3
细集料筛分
是否洁净、规格、型号、种类
经检测,该样品干(水)筛分符合/不符合GB/T14684-2011中的技术要求
4
细集料表观密度
是否洁净、规格、型号、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伸
冷弯
重量偏差
1次/60吨·每批
GB/T228.1-2010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32-2010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1499.2-2007《热轧带肋钢筋》
GB/T701-2008《热轧圆盘条》
GB1499.1-2008《热轧光圆钢筋》
GB13788-2008《冷轧带肋钢筋》
路基试验项目、频率及标准
材料名称
试验检测项目
频率
试验检测规程、方法
评定标准
备注
土
界限含水率、颗粒分析
1次/10000m3·每种土
JTG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方法》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有机质含量、最大粒径、膨胀总率、CBR试验等在有必要时进行
标准击实
每种土质一次,相同土质每10000 m3复检一次
1次/500吨·散装每批
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GB/T8074-20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
GB/T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试验方法》
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比表面积1次/2000吨
砂
筛分、含泥量、
表观密度
抗压强度
见JTG F80/1-2004附录D
弹性模量
1组/每工作台班
砂浆
试块
稠度、强度
见JTG F80/1-2004附录F
JGJ/T70-2009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检验方法》
施工图设计值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稠度依据基准配合比稠度判定
孔道压浆试块
稠度、强度
泌水率、膨胀率
1次/600吨·每批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碎石
筛分、含泥量、
针片状、表观密度、压碎值
1次/600吨·每批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上配合比设计需要做碱活性试验、压碎值不换算
衰减曲线
每种土质一次,相同土质每一次15天衰减
石灰
有效钙、氧化镁含量
未消解残渣含量
1次/100吨·每批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用于掺灰土
细集料
含泥量
细度模数
1次/1000吨·每批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28天强度:3组/每工作台班
移梁(60%强度):2组/构件
JTG 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施工图设计值、苏高技(2007)194号文
JTG 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稠度依据基准配合比稠度判定
结构物
回弹强度
1次/每个结构物
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施工图设计值
几何尺寸、平整度、竖直度等项目未列入
锚具
硬度、外观
5%且不少于5套
GB/T 231.1-2009《金属洛氏硬度试验规程》
GB/T14370-201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JGJ85-201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JTG/TD3-20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备注:掺灰土的最大干密度试验采用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桥梁材料、结构物试验项目、频率及标准
材料名称
试验检测项目
频率
试验检测规程
评定标准
备注
水泥
比表面积、标准稠度用水量、安定性、凝结时间、胶砂强度
1次/200吨·袋装每批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用于砂垫层
粗集料
筛分、含泥量
针片状、压碎值
1次/2000吨·每批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用于碎石垫层
路基检测
压实度、灰剂量
弯沉、平整度
4点/200米·双车道·每层(2点/1000㎡·每层)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试件不应少于9个,其中单向拉伸3个、高应力反复拉压3个和大变形反复拉压3个,同时应另取3根钢筋试件做抗拉强度试验。
工艺试验(抗拉强度、残余变形)
每种规格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试件不少于3个
拉伸
1次/500个·每台班
钢筋
焊接
工艺试验
JGJ/T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检验方法》
施工图设计值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混凝土
试块
坍落度
2次/每工作台班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施工图设计值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坍落度依据基准配合比坍落度判定
锚固系数
3组/1000套
夹片
硬度、外观
硬度
钢绞线
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延伸率、弹性模量
1次/60吨·每批
GB/T228.1-2010《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5224-201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5224-201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津Q/YB3125-1996《精轧螺纹钢筋》
钢筋机械连接
型式检验
每个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生产厂家、每种品牌的钢筋、每种钢筋的规格、每种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级别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要求做一组接头型式检验
JGJ 107-2010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GB/T228.1-2010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JGJ107-2010
每一焊工
JGJ/T27-2014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JGJ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闪光对焊拉伸、0个·每台班·每一焊工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
验证试验
1次/每年·每种配合比
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2点/50米·每车道
2处·10尺/200米·双车道
JTG 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图设计值
纵断高程、宽度、中线偏位、横坡、边坡等测量项目未列入
土工
合成材料
单位面积质量、强度、伸长率、渗透系数
2次/同厂家
JTG E50-200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