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起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

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

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

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

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散系及其分类”,实际上是物质分类的延续。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物质固有性质,而是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

这就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

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学情分析分类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已经了解分类方法的应用,也知道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材只是从胶体与溶液、浊液区别的角度引出,教学中还要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制备,知道溶液、胶体、浊液的物理性质的区别及其本质区别3.理解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提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设计思路①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现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

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

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

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胶体[板书]一、胶体1.胶体的分类[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讲解]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第2課時分散系及其分類學習目標: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類,瞭解膠體是一種分散系,學習膠體的相關性質;2.通過實驗演示,能區分溶液、膠體、濁液,知道其本質區別,瞭解丁達爾效應;3.通過對膠體的本質特徵和性質的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學習重點:膠體的性質與製備,以及溶液、膠體、濁液的本質區別。

學習難點:膠體的製備與性質。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引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類方法,並且簡單瞭解了分散系的相關知識,那麼我們最學見的分散系溶液、膠體、濁液又是按什麼分的呢?分散質離子的直徑大小。

溶液:分散質直徑<1 納米(即10-9m)膠體:1 納米≤分散質直徑≤100納米濁液:分散質直徑>100納米[講解]如果將溶液、膠體、濁液這三類物質長期存放,我們會發現溶液是最穩定的。

不論存放的時間有多長,在一般情況下溶質都不會自動與溶劑分離;而濁液很不穩定,分散質將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來,如河水中夾帶泥沙會逐漸沉降;膠體則介於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於介穩體系。

[過渡]生活中,我們將澱粉溶解在熱水中,然後加熱煮沸,就熬成了湯,可以較長時間穩定地存在;而向豆漿裏加入石膏,就變成了豆腐,是什麼原因呢?黃河裏的水奔騰不息,為什麼泥水就不變清呢?在燈光下,有霧的夜晚,為何顯得更加明亮。

今天我們重點先來研究膠體的性質。

[板書] 分散系及其分類二、推進新課教學環節一:膠體[板書]一、膠體1.膠體的分類[投影](1)根據分散質微粒組成的狀況分類:①粒子膠體②分子膠體[講解]如:F e(O H)3膠體膠粒是由許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徑在1nm~100nm之間,這樣的膠體叫粒子膠體。

又如:澱粉屬高分子化合物,其單個分子的直徑在1nm~100nm範圍之內,這樣的膠體叫分子膠體。

[投影] (2)根據分散劑的狀態劃分:①氣溶膠②液溶膠③固溶膠[講解]如:煙、雲、霧等的分散劑為氣體,這樣的膠體叫做氣溶膠;AgI溶膠、F e(O H)3溶膠、A l(OH)3溶膠,其分散劑為水,分散劑為液體的膠體叫做液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均以固體為分散劑,這樣的膠體叫做固溶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目标瞭望台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丁达尔效应二、微课直播间任务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情景再现】以上三幅图分别是CuSO4溶液、某悬浊液和雾,它们在分类上都可以分为一类,叫做分散系。

大家阅读一下书本上相关内容,了解一下分散系的概念,并且找出分散系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问题解决】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问题探究1】那么分散系是不是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呢?【问题解决】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图用交叉分类法进行了分类。

【问题探究2】按照以上组合完成下表,各举一例【问题解决】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下图使用了树状分类法进行了分类。

也可以用以下图来表示【典例剖析】例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 m的颗粒物,下列有关PM2.5说法不正确的是()A.PM2.5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B.PM2.5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C.实施绿化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治PM2.5污染D.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PM2.5污染解析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 nm 之间,而PM 2.5的颗粒物的直径接近于2 500 nm ,B 错误。

答案 B任务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丁达尔效应【问题探究1】那么溶液、胶体和浊液在性质上有何差别呢?【问题解决】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三幅图,CuSO 4溶液就是个稳定的分散系,无论存放多久,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那个悬浊液很不稳定,放置稍长时间,分散质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而雾就是属于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一旦条件破坏,就会“云飞雾散”,所以属于介稳体系。

【问题探究2】那么如何区别一些透明的胶体和溶液呢?【问题解决】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5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胶体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在是在高一阶段初学时就应掌握的思想。

根据胶体具有的特殊丁达尔效应,学生在了让学生回顾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

但是作为高考和以后想向这方面从事的学生,必须在进行教学时,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对象长白县实验中学高二(四)班全体学生,本班学生作为平行班理科生,基础较差。

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扎实,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般。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1)复习分散系的概念,以及从不同的标准来将分散系进行分类;掌握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掌握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步骤、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充分运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进行复习。

(2)以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举出胶体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名师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名师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理解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素养。

情境与问题1.由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体现的不同性质,激发学生探索其本质区别的兴趣,进而引出胶体这一知识点。

2.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与解析推理并举,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互助并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实现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1.分散系的分类2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难点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用品:蒸馏水、铁架台2架、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10个、普通漏斗2个、玻璃棒2支、滤纸、激光笔。

CuSO4溶液、豆浆、FeCl3饱和溶液、泥水、NaOH溶液。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

2.观察生活:清晨阳光透过树林、云、烟、雾等。

教学设计师(出示PPT):(1)物质分类常用的有哪两种方法?(2)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找出一种与其他三种类型不同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①Cu Au H g N a②盐酸浓硫酸稀硝酸胆矾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出示PPT,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晨曦中的树林以及霓虹灯下的美丽夜景吗?你知道这美丽的景象是如何产生的吗?让我们走进这背后的科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问题):(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是什么?(2)分散系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生(思考与交流):(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试用交叉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这样分类的方式共有几种组合?试举例说明。

(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试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生:因为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都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所以,用交叉分类法得到的分散系的组合方式为:按照交叉分类法得到的9种组合如下:生: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可以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如下分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4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分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导思想1、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分散系,通过对分散系概念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2、胶体概念的教授不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用实验方法去探究胶体粒子直径与溶液、浊液中粒子直径大小的关系。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以思维互动为核心,以探究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美,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领会学习研究化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

3、胶体性质的介绍力求做到不呆板,穿插一些课堂提问、讨论,并融入很多生活中的鲜明例子,提高学生兴趣。

并注意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看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把胶体跟溶液、浊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认识三种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和胶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3、点明胶体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纳米材料的发展关系,赞赏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教具准备】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铁架台、试管、酒精灯、激光笔、塑料袋;蒸馏水、食盐溶液、淀粉溶液、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碘水。

【教学方法】微课翻转网络课堂问题导入交流互动实验探究视频动画【教学过程】回忆微课内容由学生分析讲解分散系的分类(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实验导入新课展示泥水,硫酸铜溶液,制备新的分散系学生观察回答外观差别实验区分、动画展示分散系的分类(分为三种)下定义,指出分类原则问题引导如何分离三种混合分散系?学生给出设想,实验论证、视频演示新课展开胶体性质及应用动画演示、解释一、胶体介稳性的原因①胶体粒子作布朗运动②胶体粒子通过吸附作用带有电荷,同种胶粒电性相同(多媒体动画演示)二、电泳三、聚沉学生提问小节老师情感升华快乐课堂进阶练习反馈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

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

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1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

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 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 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
1
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

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归纳]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