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读碑
小学六年级语文《读碑》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读碑》优秀教案范文《读碑》把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娓娓道来,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也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班级语文《读碑》优秀教案范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小学六班级语文《读碑》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的1、学问与力量:引导同学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庄严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美好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宏大代价,从而激发同学喜爱生活、制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1、引导同学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会文章悲壮激越、庄严深沉的情感。
2、体会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同学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同学品读,体会情感。
3、同学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学情预设1】1.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1.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2.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1.同学找出文中能表达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同学齐读,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同学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展朗读。
4.老师引导同学品读重点语句,体会的情感。
5.老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感受是什么?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3.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4.联络生活实际,同学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长,课后练习小学六班级语文《读碑》优秀教案范文二【教学设想】作家刘成章的《读碑》,让读者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1.读碑

《读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具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了解?2.看课件,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①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②理解词语。
③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5.同桌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1.学生自读,思考:①“我”第一次读碑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②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③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④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汇报。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①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排比、反复的运用。
③几个反问句,接着“站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读碑2篇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读碑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读碑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碑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碑文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碑的特点和作用。
2. 掌握碑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与碑文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 复习相关字词。
3.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问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读碑。
Step 2 呈现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与碑相关的图片和信息,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碑的特点和作用,比如:碑的材质、形状、内容等。
3. 教师解释碑文的定义和鉴赏方法,比如:碑文的写作技巧、鉴赏时要注意的事项等。
Step 3 操练与巩固(2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篇碑文,并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篇碑文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篇碑文吗?为什么?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鉴赏。
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这篇碑文的简单鉴赏文章。
Step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碑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自主拓展:查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碑文,并进行阅读和鉴赏。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要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我理解碑的特点和作用吗?我掌握了碑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吗?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学碑文的鉴赏文章,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碑的特点和作用,并培养了学生对碑文的鉴赏能力。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引言概述:《读碑》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课文,通过对碑文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奋精神。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读碑》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碑文的背景和特点、碑文的内容、碑文的价值以及对读碑的感悟。
一、碑文的背景和特点1.1 碑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读碑》的来源,它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手笔,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呼吁。
1.2 碑文的形式和结构:详细描述碑文的形式,它通常以石碑的形式存在,碑文的内容往往是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赞颂或者评价。
1.3 碑文的语言特点:探讨碑文的语言特点,它通常采用简炼、精炼的表达方式,以点明主题和强调观点。
二、碑文的内容2.1 碑文的主题:概述《读碑》的主题,它主要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人民的鼓励。
2.2 碑文的赞颂对象:详细介绍碑文中所赞颂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如《读碑》中赞颂了岳飞等伟大的将领和忠臣。
2.3 碑文的评价和观点:阐述碑文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和观点,如《读碑》中对于忠诚、朴重等品质的高度评价。
三、碑文的价值3.1 碑文的历史价值:探讨《读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3.2 碑文的文学价值:详细阐述《读碑》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3 碑文的教育价值:探讨《读碑》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勤奋精神的教育意义,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对读碑的感悟4.1 碑文赋予的启示:分享读碑后的个人感悟,如对于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碑文对个人的影响:阐述读碑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4.3 碑文对社会的影响:探讨读碑对社会的影响,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总结:通过对《读碑》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背景和特点,了解碑文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读碑的感悟。
湖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读碑1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反思:
批注
3.汇报交流。
①读准课件中的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沁翩蚀耕储铭缔
译泌编浊耘诸茗蹄
注:耕与铭的韵母是后鼻音,蚀与储的声母是翘音。
②理解课件中的词语。
瞻仰络绎不绝浮想联编怦然心动倒背如流
掩映如泣如诉牙牙学语铭刻缔造
③课文讲作者读碑,读了几座碑?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
析:读了二座碑,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计懂”可以知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④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析: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理清思路。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的依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了解?
2.看课件,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读碑湘教版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和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碑文背景。
2.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碑文的特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如下: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碑文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主旨思想的提炼。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如何将所学的碑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2.讲述碑文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碑文的历史背景,引发他们对碑文内容的兴趣。
3.提问:“碑文是用来记载什么的?它与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碑文,它以独特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记录了一段英勇的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碑文,感受其中的魅力。”
5.引导学生体会碑文的语言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碑文的内涵。
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4.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热爱语文学习。
5.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读碑》文本:作者资料

《读碑》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散文》一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刘成章汉族,出生地陕西省延安市,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毕业院校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首届《散文》一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刘成章自幼在祖父的指导下临习颜、柳碑帖。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因长期停课,刘成章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经常来宿城拜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梅雪峰老先生,让梅老先生批改毛笔字,梅雪峰先生教其从颜真卿《多宝塔》、《颜勤礼碑》学起,然后再学王羲之、赵孟頫、米芾、文征明、智永诸人名帖。
1968年起刘成章又先后在陶仲珩、刘季雨、李百忍安塞腰鼓刘成章三位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系统地学习绘画、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往来甚密,得到真传。
1976年后长期从事美术书法教学和宣传教育工作。
1983年在全省教育系统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1983年在全国文汇书法大赛中书法作品获三等奖。
1984年全省教育系统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1985年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1986年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获全省特别奖。
1987年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司法厅联合在安徽省博物馆为张学群、王学军、李洪清、刘成章、张振鸿五位同志举办书画联展。
2000年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刘成章书法作品曾先后在《文汇报》、《安徽日报》、《安徽教育》、《安徽法制报》等多家报刊发表。
最新整理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结合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第1学时一、浅层意思把握1.我看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什么现象触动了我的心灵?对我心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触动?2.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后来的认识是:二、深层意思探究1.“这一层,看起来容易,确实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一词,它指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3.“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中“悲壮感”、“使命感”各指什么?第2学时三、局部语句推敲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的表达作用。
2.“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
”中“昨天”、“今天”、“明天”各指什么?四、思维检测1.第(13)段“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一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A. 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
B. 把烈士的名字复活为血肉之躯,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
C. 纪念碑背后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D. 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
2.在课文中快速勾画能突出“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片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角度观察文章,揣摩自身记叙文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力方向。
六、语言积累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
说明句子之间关系。
背诵。
2.找出最有文采的语句。
说明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
背诵。
范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心听,并用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陌生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1)认读生字:绎 沁 翩 蚀 耕 储 铭 缔
(2)认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络绎不绝 沁入 浮想联翩 剥蚀 耕作 储满 铭刻 缔造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个人随笔
板
书
设
计
1、读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悲壮、雄伟
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震撼、感悟
教
学
反
思
(2)如果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老师就从记叙方式上明确,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是记叙中的插叙,插叙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
(3)引导学生看课文的首尾段,特别是首段中这句话:“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讲“我”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一、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1——5自然段(感悟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的次数数不清,碑文都牢记在心,可为什么还说自己没有读懂呢?)
由于本文用了很多的篇幅,写作者在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能有同学以为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而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教学时作以下处理:
(1)让不同意见的双方在争论中明辨主题:
第二部分(第6——13自然段):“我”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个人随笔
板
书
设
计
1、读碑
络绎不绝 沁入
浮想联翩 剥蚀
耕 作 储满
铭 刻 缔造
教
学
反
思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1、读碑
执行时间
月 日
分课时
总课时
电教课时
教 学 目 标
2、在学生质疑时凡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都予以肯定。
三、拓展与延伸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看电影《大决战》、《长征》、《甲午风云》、《血战台儿庄》、《虎门销烟》等。
四、归纳总结
“丰碑”决不仅仅是一个高大的建筑,它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是一种英雄的崇拜。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丰碑”,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丰碑”,一个崇高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是“丰碑”。
(1)课文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课文第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表明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非常仔细、认真?
(3)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用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的圆柱,为何让“我”怦然心动?
2、学习第6——13自然段
作者对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牢记在心,看纪念碑的次数多得数不清,可去了一趟南泥湾,见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后,为什么说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又读不懂了呢?
课 题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会写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认识、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如有,就请同学简要说说;如果没有,老师就直入话题)今天,我们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一起来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课文8——12自然段反复朗读,然后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到文中寻找答案,老师相机指导。
3、学习第14——16自然段,如何理解“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学生自读课文,探究质疑
1、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语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要读出悲壮、激昂、深沉、肃穆的感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