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案学第【单元导读】一组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法提示:◆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
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
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
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要边读边做批注。
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手记录在旁。
②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初步掌握语文知识;
4.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意;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小熊宝宝》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师生互动,引入话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
2. 学习主体
1.听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师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总结。
3. 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与探讨。
2.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4. 练习巩固
1.课文笔记,让学生主动总结课文知识点。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
1.整理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点。
2.师生互动,澄清问题,强化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朗读并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下自己的感想。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匹配程度如何?
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五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习作例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教学目标•理解习作例文的目的与要求•能够写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创意的习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掌握习作例文的要求和特点2.多练习范文,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习作3.引导学生思考素材来源和写作技巧2.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写作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写作。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修改互相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3.个别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流程安排1. 第一堂课1.引入:通过讲述习作例文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要求:说明习作例文的要求和标准。
3.分析范文:分析范文,让学生理解好的习作应该具备的特点。
2. 第二堂课1.练习写作:给学生准备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互相修改:让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3.讲解技巧:老师讲解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更好地写作。
3. 第三堂课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
2.优秀作文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点。
3.个别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习作例文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2. 教学反思老师应当反思本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教学设计的内容,通过此教学,希朿学生能够在写作技巧和能力上得到提高。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21.古诗三首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在于有坚定的志向。
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设计一一、学习目标:1.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了解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二、学习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一)温馨提示: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①读正确、通顺。
A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你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知作者,解诗题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把你知道的展示一下。
(3)明诗意,悟诗情①明诗意: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②悟诗情;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B温馨提示: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二:课堂互动大提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二:课堂互动大提升课堂互动大提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互动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二中,我们将通过运用多种互动教学形式,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课堂互动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互动教学形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文章中涉及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言,向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互动教学形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他们自己进入故事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语言表达的掌握。
同时,角色扮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游戏互动游戏互动是一种通过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互动教学形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设计一些语文知识游戏,比如填字游戏、词语搭配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四、互动答题互动答题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巩固学习成果的互动教学形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设置一些互动答题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依次进行回答,从而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以上几种互动教学形式的运用,我们可以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大大提升课堂互动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古诗三首》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
(重点)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知识链接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温馨提示:关,边关。
还,回家。
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
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
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重点: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1、复习课文概况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
(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点亮灯塔( )搜集煤油( )询问方法(2)、补全板书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1、询问方法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
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C、交流,指导朗读(1) 找寻特点(2) 明确作用(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1)找寻特点(2)明确作用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E、分角色朗读2、自学搜集煤油A、学生自学:B、集体交流(1)句子出示(2)寻找关键词(3)明确作用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板书:毅力爱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复习课内容所需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
•学生预习第五单元课文,准备复习。
2.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课文 - 师生共同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部分:课文分析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学生分组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语文练习 - 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练习,巩固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 学生分组完成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
•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或情节,锻炼表达能力。
四、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疑问或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堂延伸•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关注和复习的部分。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通过本次复习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有效教学导学案授课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主题《将相和》备课教师田远宗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授课日期授课教师田远宗教材分析《将相和》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对古典文学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又让学生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能力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2、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问题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教学方法这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引导法: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并产生问题。
2、小组合作法: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指导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练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导读单》和《问题生成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案三单学生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程序(要素)时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引入课题4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新课。
1、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和”入手,引出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不和在引入本课的学习重点之后,带领学生一起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请两位同学将自己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自主合作品味文本101、整合学生“生成单”上的问题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品读全文3、引导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讨论,让问题简单化,生活化重点问题科学指导31、教师提炼重点问题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3、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品味文本展示交流15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小组合作完成讨论问题,并进行多元展示归纳拓展深3教师总结,激发情感.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化情感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感受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5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从中认识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一位勇于改过的武将廉颇,他们二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志,以“和”为贵,被传为佳话!2、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可以演整个故事,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板书设计18将相和将和相爱国教学反思《将相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知识链接】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成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玉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玉关以东。
本文所叙述的实发在前283年至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之末,秦国已初步形成统一全国的趋势。
赵国当时不是秦的主要目标,但秦国也没有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经成为赵的安危所系的大问题。
【导学流程】一、词语补充()﹙﹚之宝()直()壮完()归()()无不()负()请()()心()力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原因是,后来“和”了,原因是。
三、品味探究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自评:组评:师评:《将相和》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同学们,敢于接受挑战吗?试试看,你一定行!问题一、默读课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
问题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再看看课文第一句话与本文有什么联系?问题三、廉颇、蔺相如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个,为什么?问题四、说说将相和的原因是什么?自评:组评:师评:《将相和》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田远宗一、【课内链接】1.三个故事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表演课本剧。
2、小练笔廉颇负荆请罪,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二、【课外连接】阅读题和氏璧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
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接位。
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
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报告,说卞和抱着一块宝石跪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了。
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
”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宝石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传到楚威王时,被赐给了一位有功的丞相。
后来,丞相府遭贼人盗窃,宝玉被偷走,卖到赵国,到了赵惠王手里。
秦灭六国以后,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之宝。
从此以后,这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似乎谁得到它,谁就有资格当皇帝。
所以后来诸侯争雄,打进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颗“传国玉玺”。
秦末,项羽和刘邦争雄,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入咸阳。
取得了这颗玉玺,把它作为汉王朝的国宝,代代相传。
至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玺。
太皇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这件国宝被砸掉了一个角。
据说,王莽后来叫工匠用黄金镶补了。
再后来呢,这宝物就不知去向了。
1.简要说说“和氏壁”名字的由来。
2.简单历数短文中所介绍的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卞和→()……→()→()→小偷→()……→()……→()……→孝元太皇太后自评:组评:师评:《草船借箭》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预习任务: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导学提纲: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课堂检测题: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漫()缓()赛()廷()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 shēn shuǐzhài léi gǔ( ) ( ) ( ) ( ) ( )nàhǎn zhīyuán chéng xiàng cáo cāo( ) ( ) ( ) ( )3、句子练习(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缩句)4、我来点评: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学生交流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二、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语。
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自学完成提纲一,指定一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