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案学第【单元导读】一组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法提示:◆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
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
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
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要边读边做批注。
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手记录在旁。
②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15自相矛盾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图片引入1.同学们,你能根据下面的图片,猜一个成语吗?2.你一定猜出来了吧。
就是“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大声的读2遍课题《自相矛盾》4.自己从图中找到矛和盾。
矛:前面尖尖的用于攻击敌人的兵器。
盾:是圆形或方形的,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书写提示:矛(máo)盾给予(yǔ)二、了解作者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大意1.根据下面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2.读一读下面生字、句子(1)鬻(y ù)吾(w ú)弗(f ú)夫 (2) “楚人有鬻(y ù) 盾与矛者。
”“夫(f 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吾(w 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w ú)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f ú)能应也。
”3.试着读出韵味和节奏4.结合注释和老师提示理解大意誉之曰誉:称赞吾盾之坚吾:我坚:硬,坚固吾矛之利利:锋利或曰曰:说何如何如:怎么样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代词,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之:相当于“的”。
4.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四、走进寓言,了解人物思维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提示:矛刺破了盾说明矛非常锋利,而盾不够坚固。
矛刺不破盾则说明,矛不锋利而盾相当坚固。
那楚人的矛是锋利还是不锋利?盾是坚固还是不坚固?确实有问呀?围观者论证了楚人的话不成立。
他才会发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质疑。
楚人并不愚钝思考后发现自己说法前后矛盾,哑口无言“弗能应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①读、记、写下面的词语:(要读对并且读好,需要的加上拼音!)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
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此任务主要是 读,要大声读, 读正确,多读、 读流利,读精彩! 提示: 重难点要重点展示
★②多音字我知道: (拼音书写要规范)
★②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红色、曲线画出?并说一说 为什么让你感动? ★③ 感悟理解句子 A:“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我”有这种感受?
B:“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明明是生了红锈的鱼钩,怎么会闪烁出灿烂额金色的光芒?怎么理解这句话?
【展示探究】
展示一定要把握住两个时间:展示时间和评补时间
1、抽签、预展。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通过学习全篇课文,说一说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导学案书写要求: 1、 字体工整 2、 内容写完 3、 有使用双色笔 4、 努力写对,不
会的用红笔 标出? 5、 保持干净整洁 请家长认真检查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我能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我能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时间预设】
导入 2′ 合作学习 10′预展 5′展示探究 19 ′ 达标检测 4′
【知识链接】
草地:本文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 余公里,海拔在3 500
15*《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年级: 五 学科: 语文 编号: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跌、偏西、天涯”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细读课文,我能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对西部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4.通过揣摩优美语句,我体会到了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知识链接】《草原》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学习过程】一、解读目标,设重难点。
(2分钟)二、初读课文,字词积累。
(15分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我能圈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四字词语,并读两遍。
3.在本课生字中,我想提醒同学注意“”字的读音;还有“”字的字形。
4.我能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5.我的疑难: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3分钟)1.课文是按顺序,先描写的景色,再描写场面和的情景,最后以诗句“,”结尾。
2.课文主要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赞美了和。
四、细读感悟,入情入境。
(50分钟)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讨论:(1)本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我能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并做好批注)“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什么特点?(2)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我能用波浪线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并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在文中做好批注。
)关键词:理解和体会:2. 品读课文第2至3自然段,说说蒙古族老乡是怎样迎接远客的?(我能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能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文中做好批注)关键词:我的看法:3. 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我能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插图,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和体会,和同学分享读后的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塔南路小学导学案学习流程1、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3、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称为“亲人”?2、用“﹏”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想法。
展示一:本课易错字、易错音提示。
展示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示三:课文主要内容提示。
(一)看拼音写汉字。
è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 ) ( ) ( ) ( )zàn shí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fēng suǒ( ) ( ) ( ) ( ) ( ) (二)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您说,这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我的收获是:塔南路小学导学案学习流程1、我能正确读出并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3、“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1、文中写得那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阅读课文前三段,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
3、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展示一: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文中写得那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展示二:阅读课文前三段,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课文内容填空: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学习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导学提纲:一、我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四遍。
二、我能把这些词语正确地读下来。
青稞面抽噎红锈颧骨两鬓搪瓷碗熬过收敛搀扶奄奄一息喜出望外无边无涯三、我知道:(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四、我感动:我要把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金色的鱼钩(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了不起,由这个词语联想到了……2、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却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3、认读词语。
青稞面抽噎红锈颧骨两鬓搪瓷碗熬过收敛搀扶奄奄一息喜出望外无边无涯(1)颧骨两鬓:是指什么地方?(2)这是什么描写?(3)谁找到课本上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你来读一下。
(4)你从这段外貌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你爸爸多大?和老班长岁数差不多,那外貌和老班长一样吗?为什么老班长却这样地苍老呢?(艰苦)(5)那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美,那是草原)来大家看:(大屏幕)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经年水草,盘根错节,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无边无涯。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

第八单元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备教材备课资料1.走近作者——季羡林人生标签: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
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
作者名言: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生平简介: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文学成就: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精通多国语言。
2006年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作者作品:译著《罗摩衍那》;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2.片段赏析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的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请接着说……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户翩翩起舞。
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
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备课堂名师导学案【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一组【单元导读】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奉献着智慧和才干,使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神奇的西部,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生动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瞎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法提示:◆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
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认真领会本单元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
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
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要边读边做批注。
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
②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空气()绿毯()的歌声
2、 这篇文章按照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
了草原美,赞美了草原人民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景美人美
归 纳 反 思
第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3、会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中国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
自主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
2、读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合作探究
1、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熟读课文,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
里”“勾勒”“渲染” “翠色欲流” “境界”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பைடு நூலகம்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学习目标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1、感受人美、景更美。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合作探究
一、通过读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3、课后思考题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
五、检测。
1、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繁茂生命力强
归 纳 反 思
第3课白杨(课时二)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边疆建设者
归 纳 总 结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 难,是怎样克服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 热情。
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的满腔热情; 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 的英勇气概。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 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喻人
►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3、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
义是()。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
课堂检测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 )岭()()如生五彩()()
不计()()丰富()()美轮()()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 悠悠驼铃声。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 )。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默读25自然段: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激情相见、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 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树。
合作探究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 目的?
(1) 巨型石雕矗立在,这里是汉代古都,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 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 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相呼 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交流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
归 纳 反 思
第3课白杨(课时一)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批注自己的感受)
三、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课堂检测
1、选择你读得最棒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句子展示给大家听
2、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3、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要提纲
归 纳反思
第2课丝绸之路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 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重点难点 自主预习
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祖国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把生字新词标出
2、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自主预习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第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我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我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自主预习
1、你见过草原吗?请谈谈你对草原的了解。
2、我一起跟着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感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