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1.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2.C【解析】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
“岳”指泰山。
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2.C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色。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1.A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
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2.示例1: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由此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古诗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豚栅:猪栏。
③鸡栖:鸡窝。
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1.示例: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到稻花香。
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
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村人怎能不“醉”。
“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据此可概括作答。
4.古诗词阅读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的开篇为读者想象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延续了李清照清新活泼的词风,有一种柔婉之美、B.“路长日暮”用来比喻人生少年,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C.词末三句话的意思是大鹏鸟正乘飞向九万里的高空。
风突然停住了,我这艘蓬草一样轻的小船该如何吹去三座神山。
D.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人所用,加之长期漂泊,年老力衰,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答案】1.想象了天、云、雾、星河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D【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A错误,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错误,“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错误,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5.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答案】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解析】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
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