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运动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概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

二、实验目的掌握机构创新模型的使用方法及实验原理。

(1)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2)加深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运动特性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三、实验原理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去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杆组的概念、正确拆分杆组及拼装杆组。

1.杆组的概念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目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级的条件是:F=3n—2P L-P H=0。

其中构件数n,高副数P L和低副数P H都必须是整数。

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最简单的杆组为n=2,F L=3,称为II级组,由于杆组中转动副和移动副的配置不同,II级杆组共有五种形式如图2-22 所示。

III级杆组形式较多,其中n=4, F L=6,图2-23所示为机构创新模型已有的几种常见的III级杆组。

2.正确拆分杆组正确拆分杆组的三个步骤:(1)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有时还要将高副加以低代。

(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

(3)从远离原动件的一端(即执行构件)先试拆分II 级杆组,若拆不出II 级组时,再试拆III 极杆组,即由最低级别杆组向高一级杆组依次拆分,最后剩下原动件和机架。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方式,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对于推动运动的开展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效果。

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时间和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种机构纷纷推出运动方案,希望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运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1. 制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制定运动方案的目标,例如提高员工的体能水平、减轻工作压力、增进团队合作等。

2. 设计内容: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放松等,同时要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状况。

3. 创新亮点:在设计运动方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如团体比赛、健身挑战赛、健康讲座等,以吸引员工的参与度。

4. 引入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健身APP、智能手环等,来监测员工的运动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机构运动方案的效果,我们在某公司进行了实验。

实验组实施了创新设计的运动方案,对照组则继续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比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员工的运动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大,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 实验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 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工作压力得到缓解,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促进团队合作、缓解工作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对于提升员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运动方案设计,为员工的健康和幸福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一、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机构运动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构运动是指通过构建一系列架构、链接和驱动来实现物体的特定运动方式。

本实验旨在开发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以提高机构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二、实验目标1. 设计一种能够实现特定运动方式的机构系统,并验证其效果。

2. 通过对机构系统的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3. 分析机构系统的运动原理和特点,探讨其应用前景。

三、实验方法1. 设计和构建机构系统:基于机械原理和运动学知识,设计并构建一种机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运动方式。

2. 制作实验样本:使用3D打印技术或其他材料制作出机构系统的实验样本。

3. 进行运动实验:通过施加外力或输入动力,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过程,并记录关键参数。

4. 优化机构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对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进行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和优化,我们得到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

通过调整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成功实现了特定的运动方式,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参数记录,我们得到了机构系统的运动特点和性能。

与传统的机构运动方式相比,我们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精确度和稳定性:通过优化机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实现更精确和稳定的运动,减小误差和波动。

2. 高效性:通过改进机构系统的传动和驱动机制,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3. 可控性和可调节性:我们的设计方案允许用户对运动参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运动要求。

4.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基于我们的设计方案,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改进机构系统,以适应更复杂和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五、结论和展望本实验成功设计并优化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效果和性能。

我们的设计方案在精确度、稳定性、高效性、可控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 1. 引言
### 1.1 背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方案,提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 1.2 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实验评估该方案的效果
和可行性。

## 2. 方法
### 2.1 实验设备
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
- 电脑
- 编程软件
### 2.2 实验步骤
1. 确定机构运动的问题和需求;
2. 研究已有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3. 提出创新设计方案,包括机构结构的改进、控制系统的优化等;
4. 使用编程软件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验;
5.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创新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6.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 3. 结果
### 3.1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创新设计方案的模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效率;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准确性。

### 3.2 改进意见和建议
鉴于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 进一步优化机构结构,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效果;
- 考虑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机构运动的自适应性。

## 4.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我们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

## 5.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1
2. 参考文献2
3. 参考文献3。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答案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答案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答案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机架、各种零部件、连杆、复合铰链、移动副、转动副等。

三、实验步骤1、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

2、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各零部件功用和安装、拆卸工具。

3、自拟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形成拼接实验内容,将平面机构运动方案正确拆分成基本杆组。

4、正确拼接各基本杆组。

5、将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四、实验内容(1)按比例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要求符号规范。

标出活动构件、原动件、转动(2) 进行机构分析:杆组化分,并简要说明机构杆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机构的杆组简图。

(3) 根据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几种?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

(4) 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可得到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简图说明篇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实验四实验四: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熟悉杆组概念,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2、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以培养学生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3、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零件及主要功用(参看“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零部件清单”)2、工具M5、M6 、M8 内六角搬手、6 或8 英寸活动搬手、1 米卷尺、笔和纸。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习机构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形式;2.掌握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方法;3.通过实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二、实验原理1.机构运动原理:机构运动是指利用固定的机构构造使物体在规定的轨迹上进行运动的方法。

根据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构造形式又分为平面机构、空间机构、举重机构等;2.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方法:(1)确定需求:需求分析是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第一步,通过深入了解所需机构的特点、机构的应用场景、操作人员需求等,明确设计方向。

(2)设计构思:通过对需求的深入理解,团队成员可以进行设计构思,提出各种机械运动方案和机构选型建议。

(3)原理评估:对每种机械运动方案进行工作原理评估,选出最为合理的运动方案(4)仿真设计: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软件对设计进行仿真和模拟,检验所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的数据精度、较差,以及运动可控性。

(5)实验验证:经过仿真、模拟的机构运动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其实际的性能和适用性。

三、实验过程1.确定需求:本次实验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简单跳板机构,可用于乒乓球发球机,模拟手动发球,可适应多个方向的运动。

2.设计构思:本次实验为踢踏课程设计的简单跳板机构,设计适用于Pedal sports课的,故设计一种简单、轻量化、易于携带和使用的机构。

经过讨论、比较,最终确定了一种名为“两杆三组件”的跳板机构。

该机构由两杆杆件和三组组件构成:小滑块、卡门和支架,通过卡门与滑块的收放实现运动控制。

该机构可以通过拆卸、组装来实现机械结构的快速调配,适合于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使用。

3. 原理评估:对机械运动方案进行评估,最终选出两杆三组件的方案。

该方案由于结构简单,控制灵活,且构造方便,易于集成,故符合所需的基本要求。

4.仿真设计: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进行模拟,确保所造出的样本在直线区间符合前后合理选段。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探索新的运动机构,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分析现有机构运动方案的优缺点;3. 提出并验证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三、实验方法1. 文献调研: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综述;2. 仿真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运动特性;3. 实物制作: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制作实际的机构运动方案;4.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运动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四、实验步骤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仿真模拟:利用SolidWorks等软件,对现有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建模和仿真;3. 仿真结果分析:对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4. 创新设计:基于仿真结果和文献调研,提出新的机构运动方案;5. 实物制作:根据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制作实际的机构样品;6.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样品进行运动测试和评估;7. 结果分析: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现有机构运动方案存在的问题:某些机构运动方案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和能量损失;2.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能够减小摩擦力和能量损失;3. 实验测试结果: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在实验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六、讨论与分析1.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满足了设计要求?2.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相比现有方案有何优势?3.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七、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验证了其在实验测试中的良好性能。

这一创新设计有望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方案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机构为了关爱员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综合素质,需要设计一种创新的运动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三、方案内容1. 晨间瑜伽晨间瑜伽是一种非常适合上班族的运动方式。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瑜伽区域,每天早晨定时开展晨间瑜伽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员工上班前的紧张情绪和身体僵硬感。

2. 午间跑步午间跑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

机构可以安排午餐时间后,在公司周围或者附近公园开展集体跑步活动。

通过跑步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和增强心肺功能。

3. 晚间舞蹈晚间舞蹈是一种有趣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舞蹈区域,每天晚上定时开展晚间舞蹈活动。

通过跳舞可以缓解员工一天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4. 健身房健身房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满足员工不同类型的锻炼需求。

机构可以在公司内部或者附近租赁场地建立健身房,提供器械、瑜伽、有氧等多种锻炼方式。

四、方案实施1.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机构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制定详细计划,包括运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

2. 建立专门小组建立专门小组负责运动方案实施和管理,包括人员安排、场地布置等方面。

3. 宣传推广通过内部通知、宣传海报等方式宣传推广运动方案,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4.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运动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方案效果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六、总结通过创新的运动方案设计,可以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促进机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班级:题目: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指导教师:苏天一2015 年 1 月5日目录一、概述 1二、课程设计目的 1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1四、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 2五、设计原理及设备 2六、机构自由度计算 5七、机构动力分析与计算 7八、机构运动分析与计算 9十、参考文献 12一、概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二、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对连杆机构的理解掌握与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拼装一个已有模型之外,自己通过对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连杆机构机械产品的观察和理解,通过试验台设备进行拼装和仿真。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深学生对连杆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连杆机构的创新设计方法。

4、学习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自由度的计算。

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实验设备和工具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装及仿真实验台,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扳手、螺丝刀)。

其中构件包括机架、连杆、圆柱齿轮、齿条、凸轮及从动件、槽轮及拨盘和皮带轮等;运动副包括转动副、移动副、齿轮副、槽轮副等。

实验原理平面机构是由各个杆组依次联结到机架和原动件上形成的。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自由度大于零,且原动件数和机构的自由度相等。

所拼接的机构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将主要由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可加入一个其他类型构件如齿轮、凸轮、槽轮等)进行拼装,计算分析其自由度后,输入动力源进行机构运行。

实验内容与步骤1、开启计算机,打开仿真软件,从“装配训练”的平面机构中的19种连杆机构任选其一。

2、观察其运动方式。

3、记录所需要的零件。

4、上实验台架进行搭装。

5、使用油壶给传动接触部分添加润滑油。

6、搭装结束后,以手动方式输入运动,确认机构拼接无误后,经指导教师许可后再用电机驱动,进行照相和录像。

7、拆卸零部件,擦拭后归于原位。

8、自己设计一个连杆机构,要求有功能分析。

9、自由度分析(填于附录1中表1)(1)计算机构自由度n—活动构件数;PL—转动副和移动副总数(低副数);PH—高副数。

(2)核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即给予机构原动件一运动时,可如果观察到机构各构件运动均是确定的,即可推算出计算结果符合要求。

10、检查无误后进行拼装,并以手动方式输入运动,观察运转情况。

设计要求:a.程中应保证,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原动件数;b.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选择所需的零件,利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将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连接;c.分清机构中各构件所占据的运动平面,避免各运动构件发生运动干涉;d.实物连接完成后,需检验机构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机构是否能满足要求,完成预定运动,之后才可以连接电机,进行仿真运动。

设计内容和步骤:a.掌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b.熟悉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的使用方法;c.确定本组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所设计的方案连接实物;d.画出结构简图,正确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对所设计的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四、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1)原始数据: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YY系列电机一台,皮带轮和皮带各一个,主动轴一个,转动副轴三个,齿轮三个,连杆1一个,连杆2一个,连杆3一个,槽轮一个,齿条一个,紧联接螺钉若干,松连接螺钉若干,六角扳手和活动扳手。

(2)主要技术参数:电机的技术参数为:P=60W ,U=220V ,I=0.95A ,n=1350r/min , i0=50齿轮1:d=88mm , z=42齿轮2:d=120mm , z=56齿轮3:d=88mm , z=42连杆1:L=120mm , 数量为1连杆2:L=120mm , 数量为1连杆3:L=200mm , 数量为1齿条1:L=350mm , 数量为1槽轮1:d=88mm五、设计原理及设备:一设计的机构目的实现间歇式的往复运动二机构的原理电动机先通过带与一对齿轮减速,再通过槽轮将连续的圆周运动转换为间歇的圆周运动,通过齿轮齿条与连杆使运动进一步转化为齿条的往复直线运动。

槽轮机构原理:由槽轮和圆柱销组成的单向间歇运动机构。

它用于来将主动件的连续转动换成从动件的带有间歇的单向周期转动。

槽轮机构有外啮合和内啮合两种形式。

本次采用为外啮合式,外啮合槽轮机构的槽轮和转臂转向相反。

单臂外啮合槽轮机构由带圆柱销的转臂、具有4条径向槽的槽轮和机架组成。

当连续转动的转臂上的圆柱销进入径向槽时,拨动槽轮转过一定角度。

当圆柱销转出径向槽后,槽轮停止转动。

转臂转一周,槽轮完成一次转停运动。

为了保证槽轮停歇,可在转臂上固接一缺口圆盘,其圆周边与槽轮上的凹周边相配。

这样,既不影响转臂转动,又能锁住槽轮不动。

为了使槽轮能完成周期性的转停运动,槽轮上的径向槽数不能少于3,这次设计中的槽轮槽数为4。

三所设计机构的应用场合本设计中主要的创新点在于槽轮机构的应用。

槽轮机构结构简单,易加工,工作可靠,转角准确,机械效率高。

但是其动程不可调节,转角不能太小,槽轮在起、停时的加速度大,有冲击,故不宜用于高速。

通过与齿条齿轮的配合故可用在低速下的轧钢机中,大功率切割中应用。

四实体图图1 机构实物样品图图2 槽轮机构实体图1图3槽轮机构实体图2图4 齿轮齿条啮合处实体图图5 连杆处实体图六、机构运动简图及其自由度计算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F=3n-2Pl-Ph (Pl 为低副,Ph 为高副)由图2可知:此机构中共有11个低副;还有四个平面高副。

(小齿轮3处为局部自由度) 则,可知:n=9, Pl=11 , Ph=4即,自由度数F 为:F=3×9-2×11-1×4=1由机构简图可知,此机构中只有一个原动件,而成机构的自由度也为1, 故,所设计的机构能够稳定运行。

七、机构运动分析与计算(1)由电机铭牌可知:P2=60w , n 0=1350r/min ,i0=50由减速器传动比为:i0=50 ,可知:n1=n0/i0=1350/50=27r/min由公式 1221z z n n =和n1=27r/min ,可知: n2=211z z n ⨯=27×42/56=20r/min 则 n2=20r/min 由W2=2πn=2π×n2 和 V=WR ,可知:大齿轮的线速度为:V2=2πn ×R2=2×3.14×20×60=0.126m/s齿条由杆1上的齿轮带动,当槽轮上与连杆1组成的机构处于右极点位置时,连杆1与齿条平行,此时齿条的速度为槽轮的线速度,槽轮在间歇运动中作旋转运动时,其线速度与大齿轮线速度相同,V3=V2此时齿条速度:V4=0.126m/s齿条间歇运动中停止运动的时间t 为大齿轮转动周期t1四分之一,n2=20r/min t1=n2/60=0.33s则t=t1/4=0.086s.八、机构动力分析与计算(1)由 P=UI,可知:P1=U1×I1=220V ×0.95A=209w由 Tn=9550×P1/n 0 ,可知:Tn =9550×209/1350=1.5N ·m由减速器的传动比为 i0=50,可知:n1=n0/i0=1350/50=27r/min由公式 1221z z n n =和n1=27r/min ,可知: n2=211z z n ⨯=27×42/56=20r/min 则大齿轮的转速:n2=20r/min由P2=60w ,可知:大齿轮的转矩 T=9.55=p 2228.7N.m 槽轮转矩与大齿轮相同T1=28.7N.m九、心得体会:经过一周的机械机构创新课程设计,虽然有点短,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

通过这次设计实践,我学会了如何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了一些零件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有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自己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机会。

在制作机构过程中,从设计到计算、分析道绘图,让我更进一步交接了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设计人员,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整体的布局,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厌其烦的细心,还要有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

从开始的传动方案的设计当中,让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并不是那么简单,单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些许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曾焦虑,但最后还是通过努力解决了。

才发现到我们面对很多困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势必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问题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这次做课程设计让我提升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和认真观察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的重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组员都应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在该小组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与他人充分沟通,吸取他人的失败点和创新点,并用于结构设计中。

本次课设将很多知识都结合到了一起,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从设计传动方案的过程,使我初步了解了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的一般过程,得到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十、参考文献:[1]孙桓,陈作模 . 机械原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孟宪源 . 现代机构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郁明山 . 现代机械传动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邹慧君 .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5]张春林 .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