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及其变化规律讲解
气温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规律
气温是地球表面的动态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气候变化情况的重要指标。
随着新一轮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温上升带来的后果。
气温的变化规律按照日夜、季节、年份以及大气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日夜变化是最显著的,根据24小时的规律,日间的温度会比夜间温度高,因为日照温度会比夜间温度更高。
随着季节的变换,气温随之变化。
春季和夏季气温会较高,秋季和冬季温度较低。
另外,不同年份之间,年平均气温也会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温可能会有上升或下降趋势。
最后,在大气环境方面,位置高度越高,气温就越低;而相对湿度较小的地区,气温也会越高。
总之,气温变化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变化的规律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受到本地和全球多种条件的驱动。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造成了极端气候天气,大大威胁着我们珍贵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气温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自身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行动,预防气温过快上升给我们带来的损害。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4.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状况、大气环流等。
4. 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重点: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
2. 投影仪及PPT课件。
3. 实验工具:水银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等基础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
3. 实验探究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引导学生回答,进入主题。
2. 讲授新课:先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然后讲解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帮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气温,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气温的变化规律

气温的变化规律
气温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气温的变化牵动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活动,因此,认识气温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气温变化主要受季节和地理位置影响,因此季节对气温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一年中,气温总体呈现出一个"高峰"和"低谷"的状态,即部分地区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夏季,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出现在冬季。
另外,春季气温属于正增长阶段,秋季则属于正减少阶段,昼夜气温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受地理位置影响,某些地方的气温比其他地方变化的更明显,其中包括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和极地地区。
其中热带地区气温高,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冬季气温可略低于夏季,且夏季温度最高。
温带地区气温介于热带地区气温与寒带地区气温之间,一般夏季温度较热,冬季温度较凉,大多为冷湿气候类型。
而寒带地区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出现在冬季。
此外,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冬季变暑,夏季变冷,一年中气温变化小。
此外,气温还受海洋洋流、风速、风向、降雨量、陆地植物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海洋洋流的活动可以改变气温,具体可以改变季节气温和当地的气温;风速和风向的变化会使气温升高或降低;降雨量的多少也影响气温;陆地植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气温。
从上述可知,气温是受季节影响、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受海洋洋流、风速、风向、降雨量和陆地植物等因素影响的一项现象。
从宏观上看,气温呈现出高峰和低谷的规律,变化范围也有较大差异,从而使我们确定了气温变化规律。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气温是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月份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气温趋势。
在历史上,人们通过记录气温数据,发现了不同月份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一年中的气温趋势可分为四季。
春季一般从3月到5月,气温逐渐回暖;夏季从6月到8月,气温趋于稳定并升高;秋季从9月到11月,气温逐渐降低;冬季从12月到2月,气温最低。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具体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南半球,7月到9月是冬季,气温趋于下降;而在北半球,同样的时间是夏季,气温则逐渐升高。
而在一些季风影响的地区,5月到8月是雨季,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气温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例如,在一些地区,有“三伏天”、“三九天”等气温特点,这些都是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总之,不同月份的气温趋势是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历史气温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提供重要的参考。
气温的三条分布规律

气温的三条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条:
1. 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气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
的变化,一般春季开始温度逐渐升高,夏季气温最高,秋季气温逐渐
下降,冬季气温最低。
当然,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可能略有不同。
2. 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强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温度的降低。
因此,在山区中,高山气温一般比低海拔地区气温低。
3. 随距离赤道远近变化而变化:距离赤道越近的地区,气温越高。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更加强烈,而温室效应也会加强这
种现象。
因此,南北半球的气温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含答案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分布是指某地的气温的变化规律,是地理上的一种重要的环境概念。
气温分布及其变化有着自己的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温度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上的温度沿着地球的表面,从北极到南极逐步变化的。
一般来说,从热带到极地之间的气温变化,绕着地球的表面是有线性变化的,也就是说,从热带到极地,气温逐渐减少。
从热带出发,气温逐渐减少,直至极地,气温逐渐升高。
气温的变化跨度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在南半球,气温在从热带到极地之间也是逐渐降低,但是在北半球却是先降低后升高。
同时,气温在某一定纬度上也会有些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混合作用的结果,即一个地方离海洋越近,气温就越低;一个地方离海洋越远,气温就越高。
因此,在某一定纬度上,气温在沿海地区随距离海洋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由于气温的分布受大气层上的地形因素影响,大山、深谷等区域的气温都会比平原的气温低。
这是因为大山和深谷的热量对流小,而大气层的对流由汇聚到辐散,气中的热量辐散到大气层的冷却占主要的作用,使得大山、深谷的气温低于平原的气温。
此外,气温也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比如季风性气压系统、大陆风系统、温度高度系统等都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比如,亚热带有季风性气压系统,在季风季节,这一气压系统会对气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
响。
总而言之,气温的分布有着其自身的一般规律,温度的变化跨度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沿海地区温度受海洋的影响,深谷和大山等地区温度低于平原,天气系统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以上就是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也就越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气温与海拔的关系式,是t=20-(6*h),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则1千米高处,温度是20-6=14℃,2千米高处,温度是20-6×2=8℃。
所以,高度h(km)的高处,温度t=20-6h。
任意地的近地面大气(对流层),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气温的热源是地面。
一般来说:气温也是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越高越冷。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与气温呈负相关;同一水平面上,相对较热的地方是低压,相对较冷的地方是高压。
也有例外的,比如副极地地区因为冷暖气流相遇,气流抬升,反而形成低压,而副高所在地区由于高空气压堆积,导致气流下沉,反而在热的地方形成了高压,这都是动力原因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