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风险评估预警与高危人群干预管理研究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脑安胶囊对其干预效果的研究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脑安胶囊对其干预效果的研究目的确定合适方案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价脑安胶囊对其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医院就诊的25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CVHI积分为指标对其进行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
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患者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分为脑安胶囊干预组274例和对照干预组264例。
干预方案实施后随访2年,通过血压、CVHI积分值及脑卒中发病率的比较来评价干预后的效果。
结果脑安胶囊干预组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后疗效显著,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干预组;CVHI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干预组(P<0.05)。
脑安胶囊干预后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结论脑安胶囊能显著改善脑血管功能,对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具有良好效果。
标签: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安胶囊;干预效果评价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往往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
由于本病临床发病风险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继冠心病、癌症之外的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脑卒中一级预防愈发受到广泛重视。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点内容,现已有学者开始探讨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和干预手段[1]。
由于筛查方法的片面性和干预手段的多样性,目前仍无统一的筛查和干预方案。
近年来,众多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erebral 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es,CVHI)积分评价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可以获得较高的效能,中药制剂能预防脑卒中发病,显著降低发病危险。
本研究应用CVHI积分作为观察指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筛查出高危个体后采用脑安胶囊进行干预,以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脑安胶囊对其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医院门诊就诊与病房住院的25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资料并应用设计规范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及脑卒中的预防干预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及脑卒中的预防干预目的分析脑卒中筛查结果,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686例开封市户籍居民,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问卷调查、体重、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脑卒中筛查发现,686例筛查人员中,485例为高危人群。
对各项危险因素比重进行分析发现,明显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的危险性占据前三位。
结论通过脑卒中筛查,能够及早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为控制危险因素及进行药物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另外通过预防干预,可以尽早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标签:脑卒中;筛查;结果分析;预防干预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者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病死率比较高,且会诱发很多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该病的治疗和干预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1]。
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我院作为脑卒中筛查基地,对本市4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为了给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将2012年~2013年度筛查情况及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资料:2012年~2013年间,选择到我院脑卒中筛查门诊进行筛查的本市45岁及以上人员686例,其中男性385例,女性301例。
年龄45~98岁,平均年龄65.3±7.56岁。
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8例,高中及中专283例,大专及以上175例。
方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制定我院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表。
具体筛查信息分为一般性资料和8项危险因素。
一般性资料具体包括的内容有: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经济状况、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等。
8项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②心律不齐;③有吸烟史;④血脂不正常;⑤有糖尿病;⑥进行体育活动情况不太理想;⑦超重或者肥胖;⑧有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

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I.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概述1.制度背景及其重要性2.制度的核心要素和组成部分3.制度的执行和管理4.制度的评估和改进正文(篇1)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是一种针对脑卒中高风险人群进行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它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出具有脑卒中风险的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1.制度背景及其重要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旨在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制度的核心要素和组成部分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要素和组成部分:(1)评估标准:根据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明确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2)评估流程:制定评估流程,包括收集资料、进行评估、制定干预计划等环节。
(3)干预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药物干预、手术等。
(4)管理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包括定期评估、监督执行、信息反馈等环节。
3.制度的执行和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的执行和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险公司等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制度的实施。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质量和效果。
4.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定期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效果。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制度的实施情况、干预效果、成本效益等方面。
目录(篇2)I.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概述1.制度背景及其重要性2.制度的内容及流程3.制度的评估与监测II.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具体内容1.评估标准及指标2.评估结果的处理及管理3.评估制度的持续改进III.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1.制度的实施情况2.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分析3.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正文(篇2)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是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估、监测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与现患管理

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与现患管理中风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疾病高死亡率:我国每死亡5人,有1人死于卒中高再发率:大约有1/3卒中患者,1-5年内再次发生卒中高致残率:75%卒中患者发病后造成终生残疾高医疗费:仅急性期平均医疗费用即达万元以上高社会负担:一人中风,全家痛苦,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针对中风,防胜于治中风一旦发病,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多数遗留终身,难以逆转,重者导致死亡。
治疗和控制卒中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是卒中预防的“大众普防”策略,筛检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是“高危特防”策略。
积极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中风发生。
一、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收缩压、高舒张压、糖尿病、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肥胖、血小板高凝聚性、嗜酒、吸烟、血脂水平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特征是突然(不可预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破裂或者侵蚀),导致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构成引起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事件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危险性不可预料,持续终生。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样例1.高血压高血压早已被公认为C V D(缺血性与出血性)最重要的易患因素。
不论收缩压或舒张压,两者的水平均与C V D的危险性增加成线性关系。
高血压的标准W H O为>160/95m m H g。
我国90年代修订的标准>140/90m m H g更合理。
单纯收缩压性高血压(S B P)>160m m H g,而D B P< 95m m H g,也可使动脉硬化脑梗塞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2.心脏病心脏病也是CVD的一个独立重要危险因素。
而且与高血压病无关。
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脏疾病,如高血压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EKG有心脏扩大或劳损等。
卒中防控:对高风险人群的精确筛查

卒中防控:对高风险人群的精确筛查1. 引言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导致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我国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早期识别卒中的高风险人群,并对其进行精确筛查,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社会负担的有效手段。
本文档旨在探讨卒中高风险人群的精确筛查策略和方法。
2. 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年龄等。
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可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病风险。
3. 精确筛查策略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精确筛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基础体检项目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常规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对危险因素进行初步评估。
3.2 专业评估工具使用专业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如缺血性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出血性卒中风险评分(HAS-BLED)等,对个体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
3.3 影像学检查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人群,建议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血管状况和脑部结构。
3.4 基因检测研究显示,部分遗传因素与卒中风险密切相关。
对于有家族史或特定遗传特征的高风险人群,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更准确地评估卒中风险。
4. 干预措施根据精确筛查结果,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4.1 生活方式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等,以降低卒中风险。
4.2 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逆性危险因素,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目标值。
4.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具有高度卒中风险的患者,如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5. 结论对卒中高风险人群进行精确筛查,有助于识别并干预危险因素,降低卒中发病率。
通过实施针对性的筛查策略和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卒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医联体模式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的社区管理分析

医联体模式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的社区管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社区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中的效果。
方法:从2017年1月份起到次年9月份期间长住于曲阳社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随机抽取184名,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例。
由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对社区医院的24名家庭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合格后对实验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对照组不予管理。
观察比较社区医生培训前后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了解度,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效果。
结果:社区医生对脑卒中高危因素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培训前(P<0.05)。
观察组脑卒中高危人员服药率、脑卒中高危因素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社区医生在培训后能更好地了解脑卒中防治的相关知识,并能帮助社区高危人群实现较好的健康管理,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管理脑卒中是一类常见的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在我国已位居疾病致残致死原因中的首位[1],严重危害着大众的身体健康。
脑卒中一旦发生,将对机体生理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脑卒中的预防重在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可干预改变的危险因素[2]。
在医疗预防体系中,离脑卒中高危人群最近的医疗机构之一便是社区医院,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在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社区管理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研究从2017年1月份起到次年9月份期间长住于曲阳社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随机抽取184名,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2例。
两组脑卒中高危人员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各项一般统计资料和指标上都基本确定无明显统计学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

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为了预防和及早干预脑卒中的发生,建立一个有效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义、评估指标、评估工具以及评估制度的意义。
首先,脑卒中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备一定危险因素并可能患有脑卒中的人群。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通过评估脑卒中高危人群,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干预并管理这些因素,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其次,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评估指标有很多。
其中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吸烟史、家族史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现有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同时,这些指标还可以用来监测患者在干预后的反应和疗效。
评估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具有很多种。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以及问卷调查。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医生可以在诊所或社区方便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估。
这些工具的使用简单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筛查与评估。
建立一个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制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其次,通过长期的监测和随访,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预防和干预的效果。
最后,该制度还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脑卒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为了更好地推广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医生和护士需要熟悉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评估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同时,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该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的认知度。
综上所述,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制度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和干预脑卒中的措施。
通过评估脑卒中高危人群,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这个评估制度的建立对于保护公众健康,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支持以及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评估制度。
脑卒中的风险评估和早期急救

根据个人脑卒中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情,降 低复发风险。
提高早期急救成功率
了解脑卒中的风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 处理脑卒中症状,提高早期急救的成 功率。
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01
02
03
04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个人的脑卒 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
病、高血脂等。
体格检查
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 重、腰围等指标,评估身体状
况。
生化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如胆 固醇、血糖、尿酸等,以评估
生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了解脑血管状况。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干预措施
01
02
03
高风险人群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采取 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 物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 标。
中等风险人群
中等风险人群应改善生活 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 期进行风险评估。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 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饱和 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助于 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 要。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合 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 范围内。
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失语 。
02
01
突然出现的视力模糊、视野
缺损。
03
突然出现的眩晕、头痛、呕 吐。
04
05
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昏迷 。
02
脑卒中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预防脑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