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 )

A.解放生产力

B.推进工业化

C.建设现代化国家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要点透析] 选项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选项B、C、D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故选A。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摘要]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西方学者提出“技术统治”论、“未来主义”、“权力转移”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寻找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获得永生的出路。从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上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 20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大事件,一是新科技革命,二是社会主义运动。前者是“人—自然”关系的革命,表明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后者是“人—人”关系的革命,表明在社会制度方面发生的根本变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这两大事件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但是,在20世纪末,这两大历史浪潮出现了分化: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日益“现代化”和“高级化”,并推动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及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激烈竞争;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这两大事件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新科技革命是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衰亡的消极因素,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新科技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大趋势,还是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一、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实质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在21世纪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电子技术方面,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在美国制成;1976年美国又推出第一台“苹果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新纪元;到1998年美国宣布开发出每秒能运算3.9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太平洋蓝”。在信息技术方面,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建成,标志着光纤通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9年美国的Internet 正式命名,共有30万台电脑联网;1990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子信息处理机;1994年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6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1亿美元建设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使信息网络技术更加成熟。在空间技术方面,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飞行成功;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升空,开始从空间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在海洋技术方面,1975年日本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并制成深海探测仪;1979年美国建成海洋温差电装置。在激光技术方面,1972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器;1991年美国科学家用激光将铯原子冷却到低于百分之一开的世界最低温度。在生物技术方面,1973年重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82年美国推出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人工胰岛素;1990年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始实施,美国宣布在15年内编绘出人类的全部基因图;1997年英国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名为“多莉”的绵羊,表明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材料技术方面,1988年英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超导通信器件,该超导材料用液氮冷却后电阻为零;1991年日本又制成世界上第一个超导磁体。在新制造加工技术方面,1974年美国的哈林顿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1991年美国研制出用一个原子启动的电开关,表明人类可进行单原子控制。这一系列高新科技纷至沓来,其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使新科技革命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 首先,新科学革命以科技群落的形式向纵深推进。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电气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形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科技群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对物质运动的三大要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分别是对人类活动的三个方向——宇宙空间、辽阔海洋和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激光技术和新制造加工技术则作为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有关物质生产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政府、市场、社会 C改革、发展、稳定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3067935.html,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作者:陈晋 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时代课题。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问、去学、去试、去做。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称之为探索。 探索从学习开始 新中国的探索,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呢? 新中国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个国家的利益,还包括尊严。如果失去了尊严,这个国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强大的敌视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这些,便成为新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的起点上一种基础性的情结。 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目前,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面对这一汹涌奔来的世界潮流,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 1 新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新科技革命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我国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有利于大力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参与跨国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外资的大量引入,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外资同时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新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企业要想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进一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尽快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我们只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新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反映了当前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运动,有利于国际范围内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部分反映了它是以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技术垄断的现象和过程。因此,新科技革命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带来影响,形成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挑战。当今新科技革命过程中所运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按发达国家意志制定的,体现和反映他们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要把新科技革命搞成全球经济美国化和西方化。这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严重挑战。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促进优势的挑战。在科技应用方面,西方国家占有巨大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此类支出的95%以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不到5%。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应用优势,极力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这对我们是又一个严重挑战。 第三,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不是在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就是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所谓民间组织,用金钱收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势力。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 面对新科技革命这一国际背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我们只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才能实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 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那么,怎样应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呢?可以肯定的是,全面拒斥的观点和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去年夏季以前在农业方面存在的许多困难情况现在已经基本上改变了,许多曾经被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办了。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的基础上,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出一个远景,作为全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也都必须迅速赶上,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免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末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

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邓小平:《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1954年1月25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节减国家机关经费,精简国家行政机构。这是国家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方法。毛主席在1950年6月即曾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争取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所以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的开支,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195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72页) 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一切破坏经济纪律、劳动纪律、财政纪律和损害公共财产、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都是不能容许的,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全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些都损害曹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因而也就是损害着我们将来的幸福。(周恩来:

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科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中国将如何抓住科学技术这个新机遇,继续拓宽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and every time the 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people an unprecedented new strength.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1970s, with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space technolog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s the symbol of the new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us further clear in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a will be how to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 to broade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uture development 一、两个概念的剖析 1.新科技革命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工艺手段。新科技革命与20世纪70 年代兴起,其中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现代通信技术、新能源材料技术为标志。同时,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奠定了基础。生产技术方式也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新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共有六大前言学科,分别为信息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和海洋科学,人类从此由电子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1]36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根据自身发展产生的,它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内涵:首先,它具有本质和基础的一面,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共性的的一面,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共性、本质根本的一面。不应该忽视和忘记这个根本,否则就会失去方向。其实,它具有特殊性和个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形式的一面,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地大物博,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佟玉华、康瑞华 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和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7月23—26日在辽宁省委党校举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学会副会长王学东主持开幕式,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学会会长顾锦屏致开幕词,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卫国和辽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萌荣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全国各地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若干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宽领域、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与会者就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十月革命与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和21世纪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概括为:一段历史、一条道路、一个模式、一种精神。一段历史,即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改变社会不合理现象,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让人民当家作主,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信研089班甄诚 s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人劳心尽力探索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发达的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障碍,一直是60年来探索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道路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并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化肥、农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七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几年。虽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启动的,但在此之前,农村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后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那么,某些方面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是否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是说,这时的社会性质是否已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之路,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毛泽东在1940年初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作过具体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国体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并对人民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