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环保的能源,其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拓展、技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19世纪初,当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煤气灯广泛应用于照明领域。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天然气燃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在轮机、炉窑、锅炉等领域,天然气燃烧技术成为主要的能源燃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煤炭燃烧。
二、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然气燃烧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天然气燃烧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领域: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
天然气燃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环境污染。
2. 公共领域:天然气燃烧技术在城市燃气供暖、热水供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比传统的燃煤供暖方式,天然气燃烧更加清洁环保,能够有效减少煤烟污染。
3. 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作为一种替代汽油和柴油的清洁能源,其燃烧技术在汽车、公交车、货车等交通工具中得到了应用。
天然气燃烧能够有效降低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三、天然气燃烧技术的技术创新为了提高天然气的燃烧效率和环保性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天然气燃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高效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燃烧室结构、改善燃烧工艺等手段,提高了天然气的利用效率。
例如,预混燃烧技术、富燃烧技术等都能够显著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低氮燃烧技术: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之一。
为了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研发出了一系列低氮燃烧技术,如燃烧控制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等。
这些技术均能够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减少大气污染。
3. 智能燃烧控制技术: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天然气燃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智能燃烧控制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燃气供应、调整燃烧参数,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课件--消防 燃烧学

燃烧的本质
三、燃烧的本质 (一)本质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 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从本质上讲,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 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 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本质
(二)基本条件
1、可燃物(还原剂)
2、助燃物(氧化剂)
六、燃烧类型 (三)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 热或自身发热所产生的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燃。
燃烧类型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 1、活泼金属
2Na 2H 2 O 2NaOH H 2 371.5kJ H 2 2O 2 2H 2 O 483.6kJ
燃烧的本质
(四)燃烧产物
危害性: 1.烟气的毒害性 2.烟气的减光性 3.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爆炸性
燃烧的热量传递
五、燃烧的热量传递 (一)传递方式
1、热传导 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 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移时,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 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T Q F d
对黄磷等易自燃商品的包装,宜将其装入壁厚不少 于1毫米的铁桶中,桶内壁须涂耐酸保护层,桶内盛 水,并使水面浸没商品,桶口严密封闭,每桶净重不 超过50公斤。
4P 5O 2 2P2 O 5
燃烧类型
2、烷基铝 存放在苯中
(C 2 H 5 ) 3 Al 3H 2 O Al(OH) 3 3C 2 H 6 2C 2 H 6 7O 2 4CO 2 6H 2 O
燃烧的热量传递
(二)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的特点 (1)管道H越高,管道平面下的压力差(P-P1)越 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2)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比重差越 大,管道下端平面上的压力差也就越大,烟囱效应越 显著。
燃烧学理论

一、燃烧素学物质燃烧现象是古代和近代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哲学家把火看作是宇宙的“本原”;炼金家和医药化学家则视火为构成万物的“要素”;化学一度被称为“火术”。
当时已知的化学反应大都周燃烧现象有关。
特别是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金属冶炼、燃烧及其它高温反应都迫切需要对燃烧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所以建立燃烧理论已成为整个化学发展的中心课题。
在这种形势下,首先出现了错误的燃素学说,并统治化学达百年之久。
随后由于气体化学的成就而被推翻,建立了科学的氧化学说,使化学第一次有了关于化学反应的理论。
至此化学不仅在元素概念和物质组成上,而且在化学反应上确立了科学体系,奠定了近代化学的最后基石。
(一)燃素学说的统治处于十七世纪中叶的化学,虽然波义耳已从理论上阐明了元素的概念,然而在实际上,人们还难以辨别究竟什么是元素;医药化学家的“三要素”说仍在起着作用,并为燃素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1669年曾经随同波义耳研究过燃烧现象的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J.Becher,1635—1682)提出了燃素学说的基本思想。
他在《土质物理学》一书中提到,气、水、土虽然都是元素,作用并不相同:气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水仅仅表现为一种确定的性质,而土才是造成化合物千差万别的根源。
他认为土有三类:油状土、流质土、石状土,分别相当于硫、汞、盐“三要素”。
他还认为一切可燃物均含有“硫”的“油状土”,并在燃烧过程中放出。
他依此来解释燃烧现象。
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Scheele)斯塔尔对他的老师的思想加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燃烧理论,称之为燃素学说。
他认为,“油状土”并非是“硫要素”所代表的可燃性,而是一种实在的物质元素,即“油质元素”或“硫质元素”,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燃素”。
据此他提出:一切可燃物均含有燃素,可燃物是由燃素和灰渣构成的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放出燃素,留下灰渣。
燃素和灰渣结合又可复原为可燃物。
引言1

20.8 47.2
24.1 40.5 33.7 21.2
17
17.1 19
85.0
81.7 73.9
10.3
8.6 7.6
4.8
9.6 13.6 5.4
燃烧科学的应用
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
年份 1953 1980 1993 2000 2020 2050 煤炭 94.33 72.2 75.80 70.06 67.75 60 石油 3.81 20.7 20.3 19.07 14.95 3.19 天然气 0.02 3.1 2.1 3.53 5.54 5.15 矿物燃 料总量 98.16 96 98.2 92.66 88.24 68.34 水电 1.84 4 1.8 6.67 8.75 6.15 核能及 新能源 0 0 0 0.067 3.05 25.51
燃烧理论研究
燃烧科学的研究方法
燃烧科学的研究内容是复杂的,研究方法是多样 的。燃烧科学的发展是理论的更替,而理论的更 替是科学实践的结果,也就是研究方法的更替。 燃烧理论的建立是实验和理论总结的结合。当前 燃烧科学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理论与数学模型 的方法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燃烧科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导论
燃烧学发展史
学习燃烧理论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书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燃烧是物质因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这 种现象又称为“火”。
火给人类带来了进步,火的使用是人类出现的标 志之一。人类物质文明史与燃烧技术的发展不可 分割,火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目 前燃烧现象渗透在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 对火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燃烧科学的应用
在喷气、火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正在要求制 造出热强度高,运行范围广的燃烧装置,并越来 越趋向于在高温、高压、高速下进行燃烧 以上这些领域,均对燃烧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因此,如何高效、经济地控制燃烧过程, 是燃烧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燃烧理论(绪论)

燃烧科学的发展
燃素论—18世纪中叶前 世纪中叶前 燃素论 燃烧的氧化论—( 燃烧的氧化论 (1756-1771) ) 燃烧热力学—( 世纪 世纪) 燃烧热力学 (19世纪) 燃烧反应动力学—( 世纪初 世纪初) 燃烧反应动力学 (20世纪初) 燃烧学—( 世纪 世纪30到 年代 年代) 燃烧学 (20世纪 到50年代) 化学(反应)流体力学—Von Karmen,钱学 化学(反应)流体力学 , 世纪60年代),Williams 森(20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 燃烧的计算流体力学 • 多相湍流反应流体力学 周力行 多相湍流反应流体力学—周力行 • 燃烧的激光诊断学 • • • • • •
高等燃烧学
绪论
一、燃烧学科的发展 二、燃烧是一个学科 三、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化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主要参考书
一、燃烧学、燃烧技术和燃烧科学 燃烧学、 的发展
• 燃烧学是研究着火、熄火和燃烧机理的学科。燃 燃烧学是研究着火、熄火和燃烧机理的学科。 烧是指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 烧是指燃料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 发光发热的现象。燃烧不单纯是化学反应, 发光发热的现象。燃烧不单纯是化学反应,而是 反应、流动、传热和传质并存、 反应、流动、传热和传质并存、相互作用的综合 现象。 现象。 • 燃烧学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燃烧过程的热力 燃烧反应的动力学,着火和熄火理论, 学,燃烧反应的动力学,着火和熄火理论,预混 气体的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和煤粒燃烧、液雾、 气体的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和煤粒燃烧、液雾、 煤粉和流化床燃烧,推进剂燃烧,焊震燃烧, 煤粉和流化床燃烧,推进剂燃烧,焊震燃烧,边 界层和射流中的燃烧, 界层和射流中的燃烧,湍流和两相燃烧的数学模 以及燃烧的激光诊断等。 型,以及燃烧的激光诊断等。
燃烧学讲义1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常用代表性燃气成分及特性资料(3)
序 号 燃气种类 标态下高 位热值 标态下低 位热值 实用华 白数 动力 粘度 运动 粘度 爆炸极限 上限/下限 标态下理 论空气量 理论烟气量 干烟气最 大CO2体 积分数 理论燃 烧温度 火焰传 播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42218 44308 25665 16929 2805 18614 21017 72314 70642
10.33 9.32 11.60 12.15 15.79 13.56 13.34 7.03 7.14
13.92 9.62 24.76 18.29 11.68 13.39 26.93 2.78 3.04
8
Sox , Nox
0.2 燃烧科学的应用
全世界的能源结构以石油和煤为主,石油和煤的主要利用 方式——燃烧; 现代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矿物燃料燃烧;火力发电厂 锅炉(2008年雪灾,电煤),工业用蒸汽,发动机等均是 以固、气、液体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为动力(热源); 火箭发动机高强度燃烧装置; 燃料中存在有害物质:烟尘、灰、SOx、NOx →污染环境 →酸雨、温室效应等。改善燃烧工艺,控制 燃烧过程,发展洁净燃烧技术。
15.0/5.0 14.2/4.4 35.6/4.5 42.6/6.1 76.4/46.6 19.84/7.37 46.6/5.4 9.7/1.7 9.0/1.9
9.64 11.40 4.21 3.18 0.63 4.66 3.36 28.28 27.37
10.64/8.65 12.53/10.30 4.88/3.76 3.85/3.06 1.50/1.48 5.66/4.61 3.87/3.00 30.67/26.58 29.62/25.12
甲烷催化燃烧发展历程

甲烷催化燃烧发展历程
甲烷催化燃烧是指利用催化剂促进甲烷与氧气之间的反应,使其能够更高效地燃烧。
以下是甲烷催化燃烧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
过去,甲烷被广泛用作燃料,但其直接燃烧的效率较低,也容易产生有害的排放物质,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催化剂在甲烷燃烧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金属催化剂,如铝、铂和
钯等,来催化甲烷的燃烧反应。
这些金属催化剂可以促进甲烷与氧气之间的反应,提高燃烧效率,并降低有害物质的生成。
70年代以后,随着催化剂技术的不断发展,更高效、更稳定
的催化剂问世。
例如,镍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甲烷的完全燃烧,且产生的有害物质较少。
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甲烷催化燃烧技术,即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该技术利用催化剂将氨气引入甲烷燃烧系统中,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SCR技术在发电厂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新型催化剂的研发成为甲烷催化燃烧领域的热点。
科研人员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以提高其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例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被提出用作甲烷催
化燃烧的新型催化剂,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道结构,
可提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总的来说,甲烷催化燃烧经历了从传统金属催化剂到新型催化剂的进化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甲烷催化燃烧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燃烧学-绪论

为什么物质燃烧重量反而增加?
为什么燃烧使空气体积减少?
18世纪:燃烧的氧化论 —— 拉瓦锡(LaVoisier)
1772年11月1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第一 篇论文发表,要点是由燃烧而引起的重量增加。 这种“重量的增加”是由于可燃物同空气中的一部 分物质化合的结果。燃烧是一种化合现象。 拉瓦锡尚未完全弄清楚空气的这一部分是何物质。 1774年,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
燃烧能带来温暖、光明和进步,对人类 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关键在于:如何以燃料作为能量来源和 合理组织燃烧过程的问题。 ——需燃烧学来解决。
学习燃烧学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利用燃烧过程为人类造福
– 避免燃烧过程给人类带来危害
• 核心问题
– 燃烧过程的可控制性
学习燃烧学的双重目的
1988年9月夜,锦州发 电厂配200MW发电机 组的670t/h锅炉在灭火 后投油,造成炉膛爆, 炉膛由方变圆,裂开 400mm,锅炉锅筒移 位261mm,工字钢梁 移位240mm,楼梯断 裂,当场炸死一人。
锅炉爆炸2
1993年,宁波北仑港电 厂配600MW的2008t/h 锅炉燃烧组织不当,炉 膛严重结渣,大渣落下 砸坏水冷壁,(18.2M pa,360°)高压水冲破 炉墙,当场烧死,烫死 ,窒息死亡19人,造成 严重损失。
火力发电厂
汽车、航空和航天发动机
3 . 燃烧是化学发展的主线 4 . 燃烧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控制燃烧污染。 5 .火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燃烧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为人类带 来了威胁。对燃烧过程失控,也会带来灾害。
–火灾:大兴安岭,克拉玛依
–爆炸:煤矿瓦斯爆炸,锅炉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燃烧科学的发展简史
姓名:xx学号:xx
1引言
燃烧现象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许多学科,如化学反应动力学,热力学,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光谱学等,由于燃烧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发展速度缓慢。
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别是在过去50年中,一方面由于喷气发动机,包括火箭发动机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使燃烧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受到很大冲击,从而使燃烧科学与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2燃烧科学的起源
在中国,虽然燃烧现象的发现和应用远远早于欧洲,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燃烧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其他国家稍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说:“人们只有在学会摩擦起火之后,才第一次使无穷无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
到18世纪中叶,科学相对进步的欧洲仍然被错误的“燃素说”所统治。
“燃素说”是德国化学家斯塔尔在《化学基础》一书中提出“火的微粒由燃素构成,物质燃烧释放出燃素,有些物质不能燃烧是因为缺少燃素”的观点,这种观点通知了欧洲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18世纪8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先后在“燃烧理论”和“化学纲要”两部着作中对燃烧进行了合理解释,首次提出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的观点,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根据实验结果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至此,人类才对燃烧有了真正的认识。
3燃烧科学迅速崛起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了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分子学说的建立,使得人们开始使用热化学及热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燃烧现象,相继发现了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平衡成分等燃烧特性。
20世纪初期,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和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等发现燃烧具有分支连锁反应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则利多维奇,弗兰克卡梅涅茨基及美国的刘易斯等人又进一步发现燃烧过程是化学动力学与传热,传质等等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
程,并建立了着火和火焰传播理论。
在20世纪中叶,在对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层流火焰及湍流火焰,还有液滴及碳颗粒的燃烧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才发现到主导燃烧过程的不仅仅是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至此,燃烧理论初步完成。
20世纪50-60年代,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燃烧学的研究扩展到喷气发动机,火箭等问题中,美国力学家冯卡门与中国的钱学森提出了使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问题。
另外,许多科学家运用粘性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层流燃烧,湍流燃烧,着火,灭火,火焰稳定和燃烧震荡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发展成为“反应流体力学”。
20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斯堡尔汀等人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问题,将燃烧学,反应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和燃烧室工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辟了研究燃烧理论及其应用的新途径,之后,应用激光技术和气体分析技术开始用于直接测量燃烧过程中气体和颗粒的温度,速度,组分浓度等参数,而这些测量结果加深了人们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随后,燃烧学开始与湍流理论,多相流体力学,辐射传热学和复杂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以致将燃烧理论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4我国的燃烧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虽然燃烧现象的发现和应用远远早于欧洲,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燃烧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和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在1987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及其燃烧分会成立以后。
1980年我国又参加了国际燃烧学会而成为国际燃烧学会的中国分会。
从此,我国燃烧科技人员,不仅可以在一年一度在国内召开的燃烧会议上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还开始参加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燃烧会议,与各国燃烧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了解和学习国外最新科研成果和燃烧科学的发展动态,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两个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燃烧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在燃烧技术取得的进展
80年代后,我国在电力系统范围内曾开展了改善锅炉燃烧、降低煤耗率的各种煤粉燃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后研制出煤粉旋流预燃
室、钝体稳燃器、夹心风燃烧器、船型稳燃器、大速差射流及双通道燃烧器、扁平射流燃烧器、反吹射流燃烧器、浓淡分离燃烧器等,这些新型燃烧技术已在我国火电厂得到不同规模的应用,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内燃机燃烧技术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出现了一批新的燃烧系统,如复合式燃烧系统,周向分层燃烧系统、射流燃烧系统、UCIC燃烧系统、碗形燃烧系统等。
最近几年来,开展了进气道喷射和直接喷射火花点火式发动机分层稀燃系统,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燃烧过程基础研究中的进展
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火花点火式发动机在不同运转条件下,稳定火焰核心的临界尺寸及判定方法,建立了初期火焰循环变动的计算模型和整个燃烧过程循环变动的计算模型;并通过了实验验证。
首次在直喷式发动机上采用不均匀喷孔油嘴实现周向分层燃烧系统。
在煤的燃烧特性研究中,提出了关于煤焦表面反应动力学的新思想,揭示出煤焦着火燃烧中的一系列的宏观通用规律;从而揭示了煤焦着火与燃烧中的一系列内存物理规律;并首次提出关于计算焦煤燃烧速率的通用曲线法,从而使复杂的煤焦燃烧速率的计算方法变得简便、准确、适合于工程应用。
5燃烧科学展望
现代燃烧系统设计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是主要因素。
所谓的污染物包括碳烟,飞灰,金属烟雾和各种气溶胶等颗粒物;硫氧化物,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早期人们关注的仅仅是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知道19世纪中叶,人们弄清楚了洛杉矶盆地光化学烟雾是由机动车排放的未然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造成的。
而对于各类排放物的含量,透过对燃烧化学反应的机理了解,能够有效地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问题,因此,对于环境污染控制过程不仅仅是在事后对排放物进行处理,而是在使用燃料前或者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处理及控制,以期达到直接控制氮氧化物的行程。
我国燃烧科学与技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原来基础太差,解放前几乎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二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科研经费投人不足;三是长期依靠进口,阻碍了自主研究开发,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今后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上述两
大问题,组织全国有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集中力量,大力开展研究开发工作,以便早日得到解决。
在煤的燃烧方面,要着重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运行费用低而操作又简便的燃烧技术及其理论。
排烟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就是属于这种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也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燃煤电站平均发电效率仅为29%,最高36%,为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污染,要继续开展先进的清洁发电技术。
整体煤气联合循环(IGCC)和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是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
6结束语
综上可见,燃烧学虽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她的最大进展却是在最近30年才完成的。
而且,在此时,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尚不完善,不少的燃烧机理尚不清楚,非常系统,详尽的燃烧理论尚未建立起来。
这是由于燃烧现象十分复杂,她是气体流动,传热,传质以及化学反应等物理与化学过程复杂的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这些单独学科还不太成熟之前要对他们的综合学科做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相对地说,燃烧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