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化学演化

合集下载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在这个适宜生命存在的地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经历了从原始地球到现代地球的多个演化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地球的演化过程。

1. 原始地球的形成大约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

当时的地球是一颗炙热的岩浆球,没有大气层和海洋。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原始地球不断经历着大量的陨石撞击,这些撞击加热了地球,并引发了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

2. 地球的大气层形成约4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并开始形成大气层。

这是由于火山活动释放出的大量水蒸气和其他气体,以及彗星撞击引发的化学反应。

最初形成的大气层主要由氨、甲烷和水蒸气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大气层。

3. 地球的海洋形成大约38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到足够低,使得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了地球上的第一个海洋。

这些海洋最初由撞击陨石引起的陨石撞击填充,随后也吸收了地下喷发的岩浆和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水。

4.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约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物,标志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开始。

这些生物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海洋中的原始池中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并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群落。

5. 大氧化事件的发生约25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重要的事件,即大氧化事件。

这是指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生物开始释放出大量氧气,导致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显著提高。

这个事件对地球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来复杂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氧气。

6. 大陆板块漂移大约17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陆板块漂移,也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由几个大陆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相互碰撞。

这一过程塑造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7. 地球的气候变化大约1000万年前,地球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气候变化。

冰川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环境不断变化。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一、概述科学知识中有着许多深奥的内容,其中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系统地探讨地球从形成初期到如今的漫长历程,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当时的太阳系中有大量气体和尘埃云。

这些气体和尘埃云逐渐凝聚并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地球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数百万年的撞击和碰撞,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球。

三、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地球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和镁铁矿物组成,地核则由铁和镍组成。

这些不同的组成使得地球拥有了多样化的地质特征和地貌景观。

四、地球的演变历程1. 地球的演变历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地壳形成、地球表面水的出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板块运动等。

这些阶段在地球演变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在地球的演变历程中,地球经历了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各种地质活动。

这些地质活动导致了地球地貌的翻新和演变。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是一个既漫长又精彩的过程。

地球的演变历程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其中蕴含了无尽的奥秘和精彩的故事。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神奇之处,也能更好地珍爱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六、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我们从地球形成初期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的演变历程。

在文章末尾,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可以对地球的演变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至此,我们的文章就此结束。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珍惜我们所生活的这颗地球。

七、地球的环境演变地球46亿年的演变历程中,环境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氨和水蒸气组成,温度非常高。

人教版必修一1.3 地球的演化史(共15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1.3 地球的演化史(共15张PPT)
地球的演化史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地球年龄
46亿年(同位素地质年龄) 利用地壳岩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 的衰变规律推算
二.地层和化石
1.地层
正常顺序: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 构造运动影响:错综复杂(倾斜、颠倒、缺失)
2.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42021/8/4August 4,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42021/8/42021/8/42021/8/4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3.确定地层的理论依据
生物演化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进化,演化是不可逆的。
地球的演化发展
✓太古代(距今25亿年前) ✓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 ✓古生代(距今6亿~2.5亿年) ✓中生代(距今2.5亿~0.7亿年) ✓新生代(距今0.7亿年前至现在)
太古代
✓ 频繁的地壳活动和岩浆活动 。
6.英国科学家霍金身残志坚,他提出的 黑洞 理论和 宇宙无边界 设想已经成为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霍金预言宇宙有两种结局:永远 膨胀 下去或它 会 坍缩 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B 4.原始பைடு நூலகம்命可能诞生的环境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原始陆地 D原始火山
5.有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 支持,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些 有机化合物 汇集在 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形成 了更大、更复杂的分子,并形成了组成生命体的基 本物质---- 蛋白质,以及作为遗传物质的 DNA 等 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 演变,最终形成了原始生命 。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与重要里程碑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与重要里程碑

地球化学的历史发展与重要里程碑地球化学,这门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最初的朦胧探索到如今的精准分析,地球化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留下了一个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地球上的物质有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就是一种试图通过化学方法改变物质性质的实践。

虽然当时的目的并非为了研究地球化学,但其中所积累的一些化学知识和经验,为后来地球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对地球上的物质组成和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地球化学的诞生,要追溯到 19 世纪。

当时,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能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等地球物质进行更为精确的成分分析。

这一时期,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对许多矿物进行了化学分析,为地球化学的定量研究开辟了道路。

20 世纪初,地球化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维尔纳茨基提出了“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

他强调了生命活动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化学联系。

这一观点极大地拓展了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无机物的研究,而是将生命元素的循环也纳入了研究范畴。

在地球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出现是一个关键的突破。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通过对同位素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迁移和演化过程。

例如,利用碳同位素可以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氧同位素则有助于揭示岩石的形成温度和来源。

20 世纪中叶,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为地球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板块运动导致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交换,地球化学家们通过对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和矿物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热传递和物质交换机制。

这一时期,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地球化学的研究精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地球演化 第2章 冥古宙的地球演化

地球演化 第2章  冥古宙的地球演化

厚度比为1.08:43.81:35.62:19.49。
2) 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能量的分布趋势 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引力势能和放射 性元素的蜕变能。 引力势能中以吸积能为主。吸积能是地球吸 积形成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它直接影响 行星最初的加热程度; 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能有一定的积累过程,随 时间的推移,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能逐步在地 球演化中占主导地位。
6、从太阳星云到行星的演化框架
(1)太阳进入金牛座T星阶段后,开始元 素的核合成反应,温度升高,辐射加强, 使太阳星云盘中的物质普遍受到加热而 气化。 在星云盘半径方向上,由于太阳热辐射 的强度不同,形成元素丰度上有规律的 变化,称为元素的化学分馏。 与此同时,由于与太阳距离不同受太阳 风驱赶程度和接受太阳的引力也不相同。 由于这三大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太阳星 云盘成分上的不均匀分布。
巨行星区离太阳比类地行星区远得多, 温度低,土物质、冰物质和气物质在 短时间都发生凝聚,由于太阳系元素 丰度中气物质的丰度最高,结果形成 了以气物质占比例最大,土物质比例 最小,质量大而密度小的巨行星。
远日行星区距离太阳最远,温度低且 太阳对其引力小,使大量的气物质逐 渐逃逸出太阳系,结果形成了以冰物 质和土物质为主,质量和密度都处于 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的远日行星。
已经获得的太阳系岩石样品——地球 岩石、月岩、火星样品和陨石的稀土 元素丰度模式的对比发现,其元素丰 度模式接近一致(尽管其稀土含量并 不相同)。此外,这些样品中绝大多 数元素的同位素原始太阳星云一太 阳星云盘
星云:星云在银河系及其它星系 中普遍存在,大小在5-2太阳,光度 在1/几十到几百太 阳,中心有球状 物—原恒星,氢、氦气体占98%,尘 埃(水、甲烷、铁镁、三氧化铝等) 2%

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可居住的家园,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然而,地球的生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本文将从地球的生命起源、地球的早期生命、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的多样性等方面来探讨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一、地球的生命起源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的生命起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原始海洋。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环境充满了各种有利于生命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氨、甲酸、乙醇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不断的物质交换和化学反应中,终于形成了最早的原始有机物,如氨基酸、核酸等。

二、地球的早期生命在地球形成之初,由于地球的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等,生命的出现非常困难。

然而,随着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海洋的形成,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生命,即古细菌和蓝藻菌。

古细菌和蓝藻菌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它们生存在海洋中,能够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并且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这使得地球的大气层中开始出现了氧气,为后来的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生命的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生物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和进化。

最早的细胞逐渐演化成更复杂的生物结构,出现了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使得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

在地球上的生命进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主要事件,包括地球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生命的陆地化以及生命的多样化等。

这些事件使得地球上的生物逐渐多样化,并形成了今天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四、生命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别。

这些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了各种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生物适应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圈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结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地球起源和演化

地球起源和演化

地球起源和演化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

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发生的。

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地球系统演化。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地球化学揭示地球的化学元素来源与变化

地球化学揭示地球的化学元素来源与变化

地球化学揭示地球的化学元素来源与变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上元素的分布、来源和循环的科学领域。

通过地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化学元素来源与变化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对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与变化的揭示。

1. 地球元素的来源地球元素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包括原始地幔物质和外部物质输入两个主要来源。

原始地幔物质是地球形成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物质,它富含铁、镁、硅等元素。

这些元素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原始物质,经过地壳的分异和地幔的搅动作用,被带到地壳。

外部物质输入是指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通过陨石和彗星等方式输入地球。

这些外部物质中含有丰富的元素,特别是贵重金属元素。

当陨石或彗星撞击地球时,外部物质会融入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中,丰富地球元素组成。

2. 地球元素的变化地球元素的变化主要通过地壳和地幔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

地壳和地幔是地球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物质交换和循环使地球元素发生变化。

地壳是地球的表层部分,富含硅、铝等元素。

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岩浆浸渍等过程。

当地壳板块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边界会发生碰撞、重叠或分裂,导致地壳物质的交换。

火山喷发会将地壳深部岩浆带到地表,丰富地表元素。

岩浆浸渍是指岩浆流经地壳时,其中的成分会溶解并浸入地壳中,改变地壳元素的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富含铁、镁等元素。

地幔中物质的循环主要通过地幔对流和岩石熔融过程实现。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中的岩石物质因温度或密度差异而发生上下运动,使元素在地幔中重新分布。

岩石熔融是指地幔中部分岩石由于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熔化,形成新的岩浆,带来地幔物质的变化。

通过地壳和地幔的物质交换和循环过程,地球元素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而构成了地球多样化的岩石和矿物。

结论地球化学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元素的来源与变化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化学组成和演化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沉积。
地球的化学演化
什么因素使海水PH值增大: 早期水圈体积相对较小,酸性水圈的形成是
强烈火山活动作用的结果,火山气体的持续 排放使大气中CO2、H2S等酸性气体不断浓 集,大气与水圈的气体溶解平衡,决定了早 期水圈具有酸性强和相对还原性质。 水圈PH值的增大需要从水圈、岩石圈的相 互作用方面去思考 。
地球的化学演化
3、25—16亿年(古元古代) 世界主要克拉通基本形成,地壳趋于稳定, 火山活动减弱,裂谷发育。 幔源基性岩浆侵人地壳形成广泛的层状侵入 体和基性岩墙群,并伴有Cr、Ni、Co、Cu、 Fe、P 和铂族元素的富集成矿。
地球的化学演化
生物作用: 这一时期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增 强,大气游离氧增加。大气中CO和CH4的 氧化,使CO2含量显著增加.
地球的化学演化
这一时期地壳的组成和性质尚无确切地质 记录,认识主要来自类地行星的对比分析。
2、37—25亿年(太古宙) 内动力地质作用:太古宙地壳广泛分布着 玄武岩、科马提岩(橄榄岩岩浆),与花 岗岩组成绿岩-花岗岩地体。 化学沉积作用:以条带状硅-铁建造最为特 征 这一时期的水圈具有较低的PH值(约 在2-5之间)和较高的温度,
Fe2++H2O
Fe(OH)2+2H+ Fe(OH)2 (8×10-16) >5.5
>7.2
Fe3++H2O >3.2
Fe(OH)3+2H+ Fe(OH)3 (3×10-39) >2.2
Mn2++H2OMn(OH)2Fra bibliotek2H+
Mn(OH)2 (1.9×10-13) >8.5 >10 Ca(OH)2 (5.5×10-6) Mg(OH)2 (1.8×10-11) >8.5 >11.5
地球的化学演化
Cr主要出现在蛇绿岩内,Cu、Ni成矿主要 与偏基性的橄榄岩侵入体有关,而V、Ti与 基性侵入体关系密切。内生成矿作用中成矿 元素种类与元素组合进一步复杂化。
地球的化学演化
PH值的变化使水圈不断向氯化物—碳酸盐水圈转 化。
4、16—5.7亿年(中、新元古代) 中新元古代以来,延续了早元古代的基本特征,
克拉通经过扩大、分裂、聚合、再扩大,地壳相 对稳定,幔源岩浆活动减弱。全球范围内出现与 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Co铂族、Fe和P 的成矿作用。中元古代之后的基性-超基性岩的成 矿作用表现出Cr与Cu、Ni与V、Ti成矿的分化。
地球的化学演化
成矿作用:表生沉积矿产以铁矿为特征, 也是地球演化历史中铁的最重要的成矿期。 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与绿岩-花岗岩有关,主要矿产:与科马 提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床、与绿岩-花岗 岩有关的超大型金矿床。主要成矿元素有: Cr Ni Co Cu Au Ag Zn和铂族元素等, Zn与Cu共生。
大气CO2与海洋间的平衡: 25℃溶度积
沉淀的PH范围 10-2M 10-5M
CO2+Mg2++H2O
MgCO3+2H+ MgCO3(1×10-5)
CO2+Ca2++H2O
CaCO3+2H+ CaCO3(3.8×10-9)
CO2+ Fe2++H2O
FeCO3+2H+ FeCO3 (3.2×10-11)
地球的化学演化
成矿作用: 出现层控超大型热水沉积Pb-Zn矿床, 开始
出现层控型Cu矿床(产于白云岩内)、出 现超大型泻湖蒸发型矿床: MgCO3 (菱镁矿) CaCO3 FeCO3 MnCO3 (菱锰矿)和超 大型沉积变质改造的硼镁铁矿床等。
元古宙水圈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
特征是PH值增大,它导致CO2在水中溶解 度增大 降低了MgCO3 CaCO3 FeCO3 开始沉淀的浓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碳酸岩
地球的化学演化
由于地球的去气作用,产生了地球外部的大气 圈。原始大气圈的成分主要是H2、H2O、CH4 NH3、N2、CO、CO2、H2S以及少量的惰性气 体。由于游离氧很少,所以大气圈具有还原性质。
40亿年左右,地球遭受了强烈的陨石冲击 火山 活动加强,扩大了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
原始水圈中因含有HF、H3BO4和SiO2,估计当 时地表水的PH值接近于l-2.
第二章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
第四节 地球的化学演化
第四节 地球的化学演化
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成果,已知 迄今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经历了几个重大 的地质时期:
1、37亿年前(冥古宙) 太阳系原始星云物质经重力聚集产生吸积 作用,逐步形成了密度较大的星体。地球 在早期的吸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 核、地幔和地壳。
水圈PH值的变化:
地球固体表面为一个强氧化壳, 这是月球不具备的. 岩石圈与水圈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水圈的PH值 将产生重要影响:
4Fe+2+4H++O2 --- 4Fe+3+2H2O 氧化反应将消耗大量H+,使溶液向碱性方向演化。 表生含水矿物的形成,释放出(HO)- 离子 4K[AlSi3O8]+10H2O=Al4[Si4O10](OH)8 •4H2O+
地球的化学演化
橄榄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的广泛出现表明 这一时期上地幔和地壳温度远比现今高得 多。 关于原始地壳化学组成的基本观点: (1) 最早的地壳可能是玄武质的,地壳再熔融 形成花岗岩,使地壳不断演化。 (2) 最早的地壳可能是酸性或中酸性的,是早期 地幔分异形成的。
地球的化学演化
地表玄武质岩石在酸性介质作用下,大量 Ca、Mg、Fe被溶解带入海洋,为这一时期 特大型沉积铁矿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铁 的沉积使海水中的Ca、Mg浓度不断增大, 但并无钙、镁的广泛沉积,指示当时水圈具 有弱酸性。
8SiO2+4K(OH)
大气圈O2 的主要来源; (1) 火山排气作用 (2) 早期大气电离作用 (3) 生物作用
由上述反应和溶度积大小,可以看出,地 球早期硅铁建造,与碳酸岩的缺失,表明 当时海水具有较低的PH值,碳酸岩的大规 模沉淀标志海水PH值发生由酸性向碱性方 向的变化。正是水圈PH值的变化导致大气 圈中的CO2快速向固体岩石圈的转化,使 大气圈由CO2型向富氮氧型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