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
美国的经济危机

问题
“罗斯福新政”尚未实施完,就发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否是件坏事?
08年美国的经济 危机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 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 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 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 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 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 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 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 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 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风波起因
∗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 笔。 ∗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 助长了投机。 ∗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 第四、发动战争。 ∗ 第五、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 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 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 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美国经济大萧条
1929—1930国经济大萧条”原因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 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 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 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 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 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 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对我们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 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 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 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美国1930的金融危机

20年代,证券投资者购买1万美元的股票可以只支付 1000美元,即保证金比例是10%,其余部分由证券经纪 商提供,而证券经纪商的背后则是银行。这样,银行提 供给证券商和投机者的贷款则成为股市价格暴涨暴跌的 基础,货币和信用的扩张使投机活动达到了火热的程度。 到 1929 年夏,美国股票市场在持续 5 年上升的情况下, 再度急剧上升,保证金账户迅速增加,资金从全美乃至 全世界流入纽约,经纪商的贷款以每月 4 亿美元的速度 上升,到9月份,贷款总额达到70亿美元,利率从7%上 升到15%。这种股价上涨只有在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市场的情况才能维持,一旦新的资金难以为继,市场的 涨势就停止,相反的趋势和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保证金 制度的内在逻辑会加速市场崩溃的速度和深度。过度的 信用交易隐含了市场崩盘的危险性。
(四)银行业对证券市场的信用扩张和证 券市场的保证金制度造成了过度信用交易
在 20 年代经济空前繁荣的 7 年中,随 着美国经济财富的价值的不断增加,华 尔街股市的股票价格节节上升,大大刺 激了人们的发财欲望,各阶层的成千上 万的人们涌向证券市场,大量的资金也 因此源源不断地流入股票市场。由于股 市行情的持续上升和实际经济的开始萎 缩,银行业置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于 不顾,对证券市场进行大量融资。这种 融资通过当时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其作 用被显著放大。
由于炒作资金的 90% 可以由银行贷款提供, 这大大扩大了他们的能量。在股票出手后,集 资团伙通常还做空,促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下降。 上述行为在当时是一种合法或至少是一种不受 法律制裁的行为。尽管有一些州制定了反欺诈 法,但对证券交易难以实施和发生效力。大部 分承销商还进行欺骗宣传。在 1920 ~ 1923 年间, 承销商售出证券500亿美元,到1933年这些证券 的一半已完全消失,另一半也只保留了其价值 的一小部分。
美国大萧条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美国大萧条的历史事件时间轴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盘美国经济的顶峰期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然而,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证券交易所遭遇了重大崩盘,标志着美国大萧条的开始。
股市崩盘导致投资者损失严重,导致了金融恐慌和经济崩溃的开端。
1930年:贸易战加剧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加深,国际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美国通过了一系列高关税法案,限制了进口商品。
这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措施,加剧了全球贸易战的局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进一步的阻碍。
1932年:赴华尔街游行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贫困和失落感普遍存在,人们对经济状况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数千名失业者和受影响者组成的游行队伍涌入纽约华尔街,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次游行被警察暴力驱散,成为了当时社会分裂和失眠的象征。
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新政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
他在大萧条时期引入了一系列经济恢复计划,被称为“新政”。
这些计划包括金融改革、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措施,旨在重振经济。
罗斯福的新政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大萧条的重要里程碑。
1933年至1937年:第一阶段的新政在新政的第一阶段中,罗斯福政府通过争取国会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刺激经济、救助银行体系以及推出了一系列劳工和农业计划。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经济恢复的步伐仍然缓慢。
1935年至1937年:第二阶段的新政在新政的第二阶段中,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操控和干预,通过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和劳工保护法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和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一阶段的新政被认为是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1937年:萧条的再次爆发然而,在1937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了困境。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支持,刺激计划的效果减弱,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
这次萧条虽然没有像最初那样严重,但影响的恢复时间延长,使得大萧条的结束时间被推迟。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相关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相关启示引言美国次贷危机是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未能幸免于此次危机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总结得出相关的启示。
1. 对中国出口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特别是对中国出口市场造成了冲击。
由于中国的出口依赖性较高,这一冲击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出口下降导致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生产停滞以及员工裁员等问题。
2. 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缺陷,也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暴露出资本充足率不高、风险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给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迫使他们加强监管力度并推动金融市场改革。
3. 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之前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变得不可持续,这让中国政府看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
4. 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宏观调控是确保经济稳定的关键。
通过危机前后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启示。
例如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
5. 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启示。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逐渐明确了自主创新、扩大内需等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中国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以降低外部冲击的影响。
结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国经济才能更加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下所述。
1. 自由放任时期(1900-1929)20世纪初,美国政府重视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持市场经济自由化。
在这个时期,政府几乎不干预市场,企业得以自由发展。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爆发导致政府开始重新考虑自由放任的理念。
2. 新政时期(1930-1945)在20世纪30年代,寻求解决大萧条的政策导致政府向市场经济转变,采取了新政政策。
政府大力投资于公共建设,如公路、桥梁、学校和医疗机构等。
政府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如社会保险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会合法化等。
新政政策为美国复苏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
3. 凯恩斯主义时期(1945-197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即政府在经济放缓时增加支出和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促进了消费和生产的增加,直到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和通货膨胀引发了石油危机。
4. 新自由主义时期(1980-2000)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问题上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市场和企业竞争。
该政策推动了经济创新和成长,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经济不平等的增加。
5. 新千年时期(2000至今)21世纪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和加强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定量宽松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债务证券来降低利率,刺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
政府还提高了对医疗保健的支出,推动了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推动国际贸易。
不幸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使经济受到冲击。
总之,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于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演变历程充分证明,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以平衡增长和财政稳定之间的关系。
1930年代“大萧条”与美国文化

大萧条对上百万美国人来说是一场悲惨经历,动摇了许多人对自身、国家和前途的坚定信心。
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工业时代社会经济的尖锐批评,同时也更加强化了某些传统价值观念,坚定了人们对许多传统目标的追求。
大萧条酝酿的不仅是一种危机文化,也是多种文化的并存。
萧条时期的价值观2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工业增长对美国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少从主流文化看,人们享受到生活富足和消费时尚,并由此强化了个人幸福的重要意义。
因此不少人确信,艰难时代的痛苦经历一定会对整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从整体上说,美国社会价值观在大萧条时期似乎变化不大。
许多人在艰苦时代反而更注重传统观念和以往的生活目标。
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和海伦·莫里尔·林德夫妇曾在20年代出版著名的印第安那州曼西镇调查报告(《米德尔敦》,1929),30年代又返回这里跟踪该镇的发展。
他们将调查结果写成另一本书--《米德尔敦在变革之中》(1937),指出从大多数角度看“米德尔敦的文化本质没有改变……。
米德尔敦的价值观仍与1925年的价值观大体相同”。
更重要的是,米德尔敦的男男女女(其他美国人也一样)仍继续奉行强调个性的美国传统观念。
萧条时期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观念就是个性观念,即坚信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任何聪明勤奋的人都能获得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危机的确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成功信念”。
许多人开始向政府求救;许多人将灾难根源归结于企业公司、权贵人士、国际银行和“经济保皇党”。
但大萧条最终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成功信念。
危机时代的勤劳和个人奋斗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至少表现在那些在大萧条时代受害最深、突然间失去工作的善良劳动者身上。
有些人表示愤怒并激烈抨击经济体制,但更多的人似乎在责备自己。
30年代站在局外观察美国的外国人无不感到惊讶,人们对失业的反应如此被动,许多人甚至闭门不出,羞于面对自己失去工作的现实。
这也许是为什么30年代没有失业、基本象以前一样生活的人发现自己很容易忘记社会上曾出现过经济危机。
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罗斯福_新政_

在我国政府研究实施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决策过程中,美国30年代 罗斯福新政不断被提起。
为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了解,特转载!!!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罗斯福 新政美国30年代大萧条是西方历史上最大的萧条, 研究稳定政策的现代方法产生于大萧条。
关于大萧条的知识,在60年代以后,仍是理解现代经济学和美国经济的要点。
!!!多恩∀布什、费希尔,1997一、美国30年代大萧条概述股市崩溃前,经济下降已经止不住了。
产量及物价下降。
从1929年到1934年,美国G DP由3147亿美元一直下降到2349亿美元,5年时间下降了24%。
消费价格指数此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与1929年相比,1933年GP I下降了24 6%。
股市暴跌。
在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期间,股市暴跌85%。
因此,人们几乎把大萧条与股市崩溃当作一回事。
而实际上,在股市崩溃之前,经济下降始于1929年8月,并且持续到1933年。
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
1933年10月24日,即著名的 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易额达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一些证券价格指数到12月份下跌到最低点时,美国的各种证券价值减少大约250亿美元,三个月内的证券价值损失,超过了同期美国经济的全部净收入。
奇高的失业率。
大萧条带来大量失业。
1929~ 1933年,GN P下降近30%,失业率从3%升至25%。
1931~1940年的10年间,失业率平均为18 8%,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二战后的高失业率在1982年不到11%。
1933~1937年的复苏中,实际GN P达到近9%的年增长率。
但即使如此,也没有使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
然后在1937~1938年,有一个萧条中的重要衰退,将失业率重新推回到近20%。
投资暴跌。
大萧条的另一个表现是投资暴跌。
1931~1935年,净投资是负的。
二、罗斯福 新政新政由两个 百日新政构成,涉及七个方面的政策。
两次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总结

1930年与2021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异同美国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猛烈震荡引发的金融风暴。
从危机苗头发生、问题累计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1930年和2021年发生了两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两次金融危机的异同。
一.从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背景分析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至今仍众口纷纭,但可能的原因可以归为:资本家无控制的盲目生产,产品相对多余;过度的贫富分化,内需不足;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带来过度消费,致使市场虚假繁荣;疯狂的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和本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大体矛盾。
基于以上所述原因,咱们又可以总结出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如下: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功效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大体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需密切协作、步伐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份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穷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必将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致使新的经济危机暴发。
②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人们所能熟悉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多余,出现滞销。
但产品是真的多余吗?固然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
标签:经济危机大萧条30年代美国老照片分类:图说外国历史2009-04-06 12:22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
来得深远。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
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
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