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中国有哪些民间风俗风俗,不仅包括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涵盖了一定民族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他习俗。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的多样性使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文化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传统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活动1、拜太岁太岁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由道教继承发展为拜太岁信仰。

常见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

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庙、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香港蓬瀛仙馆等道观。

2、五福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传统习俗中,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我们衷心祝愿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3、满月酒满月酒,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

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

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渡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

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

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传统礼仪习俗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中华文化传统习俗

中华文化传统习俗

中华文化传统习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众多习俗深植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华文化传统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一、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习俗最丰富的时期之一。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以示祈福和祭祀祖先。

其中,包括贴门神、放鞭炮、舞龙舞狮、挂灯笼等等。

贴门神是春节必备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自家门口贴上红纸剪成的门神,以驱逐邪恶并保佑家庭平安、迎来好运。

放鞭炮则象征着驱邪迎福,鞭炮声响也有辟邪的作用。

此外,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寓意着祈求丰收和驱逐邪灵。

挂灯笼则被视为带来光明和吉祥的象征。

二、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习俗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也是一项传统的竞技运动。

赛龙舟起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划着并排的船,在江河中竞逐。

此外,包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使用竹叶将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起来,再将其蒸煮成熟,象征着食物的丰收和吉祥。

挂艾叶是为了驱邪避祸,人们在门口或者家中的某个角落挂上艾叶。

三、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纪念团圆和丰收。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如赏月、吃月饼、赛灯笼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团聚一堂,共同赏月,寄寓思念家人和祈愿家庭团圆的美好情感。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月饼代表着团圆和祈福,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

此外,赛灯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公共场所展示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氛围。

总结中华文化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代代相传。

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人们通过贴门神、放鞭炮、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形式,庆祝节日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至今。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大全: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时庆祝。

庆祝方式包括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以及舞龙舞狮等。

此外,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

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夜晚走街串巷观赏灯笼,同时也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庆祝。

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还会采摘嫩绿的野菜,以追忆逝去的亲人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传统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福求爱,女孩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技巧。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通常在秋季的满月之夜。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兰花和草药,并祝福长寿和康健。

除夕夜:除夕夜是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看春晚、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来。

午夜时分,庆祝新年的钟声会敲响。

小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农历年的前一天。

人们会祭祀祖先,并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腊八节:腊八节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煮成的特色节日食品。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祈福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云山道学校实验分校九年三班路兴中国节令与风俗是在农业社会中衍生。

中国传统的节令悠来已久,而大部份的节令日期,都是依据中国农历历法编成,这些节令都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由于当时人们以务农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受季节变化,及耕作与收获的循环所影响;因此,中国人将各个节令,平均分布在一年的四季之中,例如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等,也就是作为划分时间的坐标。

不同的节令,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与典故,这些有数千年文化的传统节日,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份,而节日风俗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反映。

在两汉之前,中国人只有春秋两次祭神(土地神)。

两汉时的节日又多了元宵、冬至和夏至。

魏晋以后,中国人开始过重阳节,及端午、七夕和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庆都具有「祈福」、「消灾」、「天人合一」、「团圆聚会」意思的特质,同时也有「休息」的意味;中国人是勤劳的民族,在一年中几乎没有假期,节庆则有一种调节的功能,也可以说是以往农业社会中农民的假期,传统节庆一直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生活方式虽然改变了,对时间的观念也不同以往了,但是节庆的意义并未淡化。

这些传统节庆,说明了我国人民除了血缘、地理、历史、语言的因素之外,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传统和念旧的民族。

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

一般说来,理想状态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包含优秀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中国传统倡行的人际关系上的互敬互助、淳朴诚实、公平竞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价值求优等。

中国传统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如民歌、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手工艺术、仪式表演等,都代表了人们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

因此传统节日习俗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

传统节日代表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从中可以发现如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某个文化原型。

传统节日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

既然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它积累、继承和发展,并周期性地展示自身的传统,那么它就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与认同情感,甚至是某种强烈的政治追求。

传统节日的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节日习俗既能使其民族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也能使大家分享情感。

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吉祥的、淳朴的和欢乐的,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在节日中人们之间总有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犹如黏合剂,把周围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显然,传统节日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民俗节日拥有意识形态功能,有可能提供权威性并有意义的概念,构建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和民族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民族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民俗节日对于追求民族身份、民族认同、民族地位、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有着重要意义。

而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风俗:过年前夕,人们忙着大扫除,购买年货,禁忌,春联及门神,鞭炮,舞龙无狮迎新春,节祭祀祖先、敬神拜佛。

花市“开档”,居民吃过了“团年饭”,大都喜欢去逛花市。

买花过年的俗例,是点缀新岁生气勃勃,也是好兆头谐音“生意发发”,希望一年顺景,万事胜意。

到了子夜,以前家家户户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声除旧,桃府万户更新”。

由零时开始,虔诚的人们便到寺庙去参神,祈福菩萨保佑,心想事成,横财就手。

年初一早上,人们都忙碌起来,换了新衣鞋袜,外出到处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拜年、春茗、剩余的时间都去找寻娱乐。

一般商号和工厂都是过了年初七“人日”才开市。

恭喜欢声未过,又到元宵佳节,亦是中国的情人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到处张灯结彩,百艺纷陈,元宵灯会,猜灯谜,吃汤圆。

正月廿六日,又是俗称“观音开库”,善男信女,联群结队,到观音堂去进香,不论老少,都去求签问卜,祈望带来财运。

三月,清明节是华人极重视的一个节日,慎终追远,所有的孝子贤孙,携备鲜花香烛,到处都是去墓园上坟扫墓拜祭先人的人潮。

人们也放纸鹞,插柳,挂纸。

四月初八日,是浴佛节。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这是纪念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香囊。

七月初七日乞巧节,唐诗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忆恻缠绵的诗句,已很少被青年的一代来欣赏,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属于“老土”,青年人已忘记了这个节目。

在以前,乞巧节是顶神秘的,一个月之前,姑娘们已把谷子培秧,到了“七夕”,姊妹们就团聚在家里,或者到别家去,衣着光鲜,发鬓簪花,摆好香案,案上生果糕饼,一盆青绿的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七月十四日是盂兰节、俗称“鬼节”。

家家户户举行“烧衣”,在门口拜祭游魂野鬼,除了果品饭送,燃点香烛,还烧一大堆金银衣纸、撒溪钱。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中秋节祭月,吃月饼,点灯笼。

中国人最注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

除了吃月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一家“团圆”的意思。

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赏菊喝酒,赛风筝,采茱萸。

人们为了对先人的追思,也一样上坟拜祭。

在以前,许多人喜欢在“重九”这一天去转运,希望能把“衰”气尽除。

冬至则祭祖吃汤圆。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大约有二十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十六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与时令有关连。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较容易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与传统节日不一样,近几年,洋节日在我国很有市场,特别在商家的炒作和推波助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都过得颇有兴趣,圣诞节甚至进占为我国第二受欢迎节日,仅次于春节。

与此相比,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族节日,如端午、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反而受到冷落。

自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传统节日的受冷落,原因来自多方面。

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国传统的最大破坏,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人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兜了一个大圈又一个大圈,既有受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的影响,也有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传统节日本身缺少创新和市场等因素。

目前,我们尤其缺乏自觉的保护意识和有效的措施。

比如给传统节日提供适当的假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传统节日进行保护。

人们也意识到,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春节正失去原有风味,日益走向边缘化,节日升腾的幸福感愈来愈遥远,积淀数千年的节日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日渐褪色,引起学术和舆论界关注。

在新春佳节,学者们呼吁人们按照传统回家过年、更多地留在家中吃年夜饭、更多地以传统方式到街坊邻居家拜年,作揖、打拱,热情寒暄,重新回归一些古老传统。

从消费习惯到过年方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传统、尊重传统、发扬传统,在传统节日中提供了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感的机会,促使社会群体的和谐、团结,体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让人们在和乐融融的浓郁节日气氛中能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与醇厚,各种活动的踊跃举行,也使得传统文化与更多人结缘。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于是我们看到在传统节日中,“农事”、“祈福”、“驱邪”等主题尔外,又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面,人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沆瀣一气,追求“与天合一”,既然“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的节奏,自然也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在节日庆典聚会的日子里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和暖意。

使无数人们对维护传统文化、保护精神之根多一分敬意和神往,对传统节日保留一份殷切期盼。

我们不能数典忘宗,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包括其中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

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传统节日欲重新焕发生机,关键在于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理性的文化认同。

现在年轻人也不是不过传统节日,但是他们不明白怎么回事,一问可能全不知情。

如果只图热闹,只问经济,忽略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自觉,例如清明不上坟,中秋不赏月,重阳不登高,即便将一些传统节日法定为假日,也可能只是增加了几个狂欢节、购物节,也只能带来假日经济的红火,与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尚有差距,使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显得更冷落。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纪念,更需要实质上的深入人心,民族文化应能与现代时尚相伴,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也要随时代而变,过节的理念和方式必须更新,要有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成为百姓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更好地延续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