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2
人教版八下思品第十课第一节《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4)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
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
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初二学生对“正义”没有明确认识的实际情况。
由于“正义”问题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正义”有所耳闻,但对“正义”、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逃避规则对自觉的约束的行为,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现实。
部分学生为了个人利益或由于自由散漫等原因,会违法社会规则,这是非正义的行为,任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其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三、教学目标(说目标)依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本课的现实针对性,三个维度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涵义,正义对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2.过程和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能自觉维护社会规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能积极主动维护正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难点)【重点】明辨正义与非正义、社会需要正义,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难点】未成年人维护正义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巧为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说学法)确立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校的主人,学习即生活,德育即生活,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解读:电影《第二十条》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解读:电影《第二十条》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讲述的是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影片高度还原了社会现状,有欢声笑语有勇敢善良,有愤懑不平有泣不成声,在诙谐与沉重中洗涤着大家的心灵,在维护公平与正义中推动着中国的正能量。
其中传递的“公平”“正义”“勇敢”“善良”“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等观点与金句台词,都是非常正面向上胡的写作素材,适合摘抄学习。
一、金句台词1.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2.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3.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4.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一生。
5.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6.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
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7.不要嘲笑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因为有一天,他们争取到的光亮会照在你的身上。
8.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9.我们究竟是把怎样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10.永远真诚且勇敢,任何人失去我都不是我的遗憾。
二、精彩时评1.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关注,就因为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
——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2.银幕,虽然被深沉的黑色覆盖,却拥有将光明深植人心的神奇力量。
尤其是法律题材电影,这种光明与黑暗的交织更为显著。
无论案件的细节如何被黑暗所吞噬,公平和正义的光芒总会破晓而出,它们照亮了法律背后隐藏的人类智慧真理和人性的情感良知,为社会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电影《第二十条》正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意为法律题材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将在法律领域和影视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含义以及正义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的关系。
能力目标: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义的基本内涵,认识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正义制度”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活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手段电子白板(五)、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正义的格言警句,近年来出现的正义和非正义的事例,以及体现正义要求的一些国家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
(六)教学思路渲染导入:多媒体显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金晶的颁奖辞先让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颁奖辞,再回到金晶当时保护奥运火炬的片段当中(播放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金晶的这件事不光牵动着我们的心,也牵动着祖国人的心。
)再多媒体显示:网友在网上对此事发表的看法。
(概括得出,金晶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充满正义的世界里,但在现实生活中,像金晶遭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正义?哪些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从而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活动一:感受正义让学生联想关于“正义”的词汇,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正义的事例?(列举出体现正义的四种现象:受委屈了,有鸣冤申诉的地方是正义;被欺负了,有人斥责欺人者,出来主持正义、公道是正义;被侵权了,有人制裁侵权者是正义;有困难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是正义。
)接着播放钱伟平抓小偷却遭众人冷漠的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
(从而明确,到底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活动二:我看正义播放“三鹿”奶粉事件,说说从这个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三鹿集团的后果是什么?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深知正义通过正义的制度来保证,才使得受害者有地方鸣冤申诉,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使得社会得以安宁。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教学设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整节课基本上是以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探讨参与为主。在活动中既有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引导,也把活动还原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反思、重建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3、你的叔叔做生意缺斤少两、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你会却说吗?若劝说无效,你会采取其他行动吗?
我们崇尚正义,希望获得公平正义的待遇,如何实现这一愿望?
教参:202页——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在一个瓶颈很小的瓶子中放几个球,要求被试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从瓶子里各自抽出自己的球。
(1)如果你是被试者,你会怎样做?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教师姓名
学校
教师年龄
教龄
职称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提问1:老金该怎么办呢?
提问2:老金想打官司,可又实在没钱,他该怎么办?
片段二:后来,老金得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起诉公司要求经济赔偿。鉴于老金的家庭实际情况,民政部门为他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提问3:是谁帮帮助老金一家度过了难关?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以上措施和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护正义有何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假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 实;各民族人民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逃犯都被一 一抓捕归案;对偷逃税款行为检举控告。 若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什么?其意义? 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正义 正义行为的意义(阅读教材p111页最后2段) 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逃犯都被抓捕归案 有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对逃税行为检举控告 《纲要》贯彻和落实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向灾区捐款捐物 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家希望这样的社会现实吗?说明了什么? 希望 说明: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知识小结 (二)社会充满正义的意义?
徐洪刚,男,云南省彝良县洛旺 乡人, 在探家归队途中,与4名 歹徒英勇搏斗,被歹徒连捅14刀、 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的情况下, 用背心兜住往外流的肠子,用全 部的力气往前追出了50多米,然 后一头栽倒在路旁…… 任长霞 河南省登封市公安 局局长。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 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 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 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 7个涉黑 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 被誉为“警界女神警”。 他们值得我们敬仰吗?敬仰什么?
3、正义的基本要求? 4、什么是正义的制度? 5、正义制度的作用?
自学指导一:根据要求 回答问题,能准确区分 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 能正确阐述正义的重要 性。
请根据预习列举发生在身边的正义、非正义的行为 ①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②国家颁布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③破坏供电设施 ④追捕逃犯 ⑤行贿受贿 ⑥传播计算机病毒 ⑦向灾区捐款捐物 ⑧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草坪 ⑩举报自己的叔叔偷逃税款 ⑨偷盗抢劫成风 属于正义的行为的是: ①②④⑦⑩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 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 什么是非正义的行为? 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 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 知识小结 2、什么是正义、非正义的行为?
福建省大田县第四中学八年级政治 我们维护正义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活动二观点辨析
活动准备
活动步骤
活动目的
老师课前准备相关事例
1、学生辨析
2、学生发言
3、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现象是不是正义的,让学生初步感知正义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懂得区分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理解生 活巾的道德习惯、规章制度、法律制度都与正义相关。
3、和同学发生矛盾后把同学“教训”了一顿。(法律、非正义)4、自觉遵守课堂秩序。(道德、学校制度、正义)5、检到100元钱,却只交给警察50元。(道德、法律、非正义)6、小明制止同桌给其他同学起外号。(道德、正义)7、邻居拒不赡养自己的父母。(道德、法律、非正义)8、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和犯下的罪行。(道德、非正义)】
活动过程
一、运用教材第110页小栏目:法律援助讨公道,思考回答问题。
老金的工友出于同情而帮助他、出于对公司的义愤而帮助他。(为什么要帮助他)
缓解了燃眉之急。(作用)
是法律援助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老金一家渡过了难关。
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正义的精神。
二、教材第111页相关链接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和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国相关制度体现 了正义)
活动三个案研讨
活动准备
活动步骤
活动目的
收集任长霞执政为民的事迹;将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看法。
1、材料阅读
2、材料辨析
3、老师小结
理解正义的制度能够保障社会公平,懂得社会制度的执行者能够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约束不遵守社会规则的社会成员和惩治不正义行为,确保社会公平。
活动过程
一、材料阅读:执政为民---------任长霞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
专题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含答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专题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对应课程标准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二、考点解析:考点一:维护社会公平1.什么是公平?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为什么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的作用)①公平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稳定持久的进行合作。
否则,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导致彼此关系恶化,难以合作,影响经济发展,产生社会问题,影响社会长治久安。
②公平有利于推动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诚实劳动,各尽所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我国为维护社会的公平近年来采取的哪些措施或制度?免除农业税;种粮补贴;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整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廉租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修改选举法等。
3.公平是相对的(正确看待公平)公平总是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是相对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而努力。
4.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怎么做)(1)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解决问题;(2)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反思自己的价值观;(3)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4.公平和正义的关系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公平的重要保障。
社会公平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如果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考点二:维护正义1.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