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宋元 1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2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张家口宣化第一中学检测]“国”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或)”,含义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或“”,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
“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西周确立中心集权体制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C.文字书写渐渐规范统一D.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2.史载周人灭殷以后,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初大规模分封姬姓诸侯( )A.保障了周天子的政治特权地位B.加强了对被折服地区的干脆限制C.避开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D.体现了王族内部对权力的再安排3.[2024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淌性增加,家臣“从一而终”“不事二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官僚政治正式确立4.[2024四川泸州诊断]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
这一做法( )A.有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起先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5.[2024广东珠海测试]汉代在郡一级设郡守,郡丞、长史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化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
县一级也是如此。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D.避开了裙带关系6.[2024陕西部分学校摸底检测]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帮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魏、晋、北魏前期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其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
这一改变(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B.体现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7.[2024湖湘名校联合体摸底]唐初,“新官之辈,丰财之家”,如房玄龄、魏征等仍希望与山东士族通婚,以抬高自己的门第身价。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解析据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看出大臣与君主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的大,存在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宋太祖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是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8·湖北襄阳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8·山西考前模拟)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解析据题干,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含解析)

、选择题1. (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 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 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 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C .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 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 财政支出,排除B 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 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 项。
2. (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 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 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 C 项正确。
A 、 B 、D 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 (2019 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 ,备受尊 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 的现象说明()A •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 D .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 课时作业()B •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 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 故 C 项正确。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1.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
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
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
宋初的上述做法()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2.表1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导致表1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3.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研究表明,辽中京城(如图1)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图1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4.元朝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这反映了元朝()A.民族矛盾的缓和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兴起C.文化的兼收并蓄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
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如图2、图3。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与鼎盛——宋元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①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②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①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任职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3.中央集权的发展(1)行政区划: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地方制度(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三冗”⎩⎪⎨⎪⎧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学习资料专题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江西鹰潭一模)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解析:B 材料未体现宋代的积贫积弱,故A项错误;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中书(丞相)有一定的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淄博一模)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C 根据材料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以看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以看出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解析:D 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可知大部分官员出身科举,不是全部,因此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人才选拔真正做到公正公平说法都过于绝对,故A、C 两项错误;虽然“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材料没有表现出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故B 项错误;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在科举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故D项正确。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7.(2018·河北鸡西县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 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时引用 《尚书》中周公告诫成王的“孺子其朋”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 斥为第四”。这表明北宋( )
解析
8.(2018·绵阳模拟)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 (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 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 A
解析
4.(2019·福建闽侯开学考)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 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 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 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
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 答案 C
答案
解析 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 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体现了宋仁宗因担心一人决策会出现失误, 于是付诸“公议”,A项正确。丞相制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 根据“若自朕出,皆是则可”说明C项错误;“公议”不等于决策,故D项 错误。
解析
9.(2019·河南滑县联考)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 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 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
3.(2018·重庆三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 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 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 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时期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B.县域越大等级越高C.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D.人口越少等级越低3.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
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
”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5.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
”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解析:选D。
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
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由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而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选D。
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
5.(2019·衡阳联考)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限制了皇权滥用解析:选C。
决策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这说明权力的运行呈现程序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削弱君主专制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封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并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限制皇权的滥用说法片面,故D项错误。
6.(2019·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宋朝官员和进士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其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和进士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7.(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A.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C.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D.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解析:选B。
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制度,二府三司制是宋朝的制度,一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故B项正确。
8.(2019·枣庄模拟)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解析:选D。
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学识,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可知,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
9.(2019·梅州模拟)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选C。
根据材料“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可知由品秩较高的官员管理县一级行政单位,这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
10.(2019·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选D。
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的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州、道、路,都是地方行政单位,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文武官员分权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
11.(2019·安阳模拟)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废除世袭制度,属于措施,不属于目的,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 D项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D项错误。
1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解析:选B。
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
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
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
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
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
……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
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
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解析:(1)第一小问新局面,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得出士人参政。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材料二中杜范建议君主“不以一己为天下”,富弼提出“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二者都认为皇帝独裁是“致乱之道”,建议发挥大臣的议政作用。
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即可。
(3)第一小问弊端,据材料三“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即得。
第二小问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人治。
答案:(1)新局面:士人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