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_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_王亚勇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_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_王亚勇

第15卷 第5期 建筑科学 BUILDING SC IENCE1999年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100013)郭子雄 吕西林(华侨大学) (同济大学)摘 要 对中国、日本、美国、欧洲、新西兰等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取值进行对比。

地震作用取值不但与各国的地震背景、区划方法、衰减规律等技术问题有关,还与设防水准、设防目标有关,而后者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和行政的决策。

比较是在相同超越概率(重现期)的基础上,将地震作用取值归结到基底剪力的计算,比较弹性和弹塑性基底剪力的大小,不涉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取值等。

综合比较的结果表明,日本规范的地震作用取值最大,其他国家取值较小并较接近,但在不同周期段仍存在差别。

一般说来,中国规范的取值比美国规范的取值要低10%~20%。

关键词 抗震设计规范 弹性和弹塑性反应谱 地震作用 基底剪力1 前 言地震作用的取值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描述一般均采用设计反应谱的形式,但座标参数的表达和取值不同,它的确定与抗震设防水准(Earthquake design levels)、设防目标( Seismic desig n objectives)有关。

而建筑结构地震效应的计算和最终的构件截面设计,除了与地震作用的取值有关之外,还与地震区划、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取值、抗力的计算等有关。

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依据本国的主流建筑结构类型、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同时沿袭传统习惯来制订相应的条文。

因此,简单地从某一点出发来进行对比,并且下结论说地震力孰高孰低、谁安全谁不安全,是不合适的。

本文旨在综合比较中、美、日、新西兰、欧洲抗震设计规范关于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作用取值的大小,为当前我国工程界正展开的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的讨论提供一份背景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料,以资参考。

001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001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上的成分中 也 存 在 失 真,而 且 在 对 加 速 度 记 录 进 行
零线修正、以及采用数字滤波将噪声滤去的同时,也
将地面运动实际存在的长周期分量滤去了。基于这
些记录所构建的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成分严重缺失,
致使长周期结构抗震设计时,计算的地震作用偏小。
2. 3 长周期结构对加速度激励的响应迟钝和滞后
本文简要介绍《抗规》5. 2. 5 条编写的背景,并与 国外重要规 范 的 类 似 规 定 进 行 比 较,归 纳 长 周 期 结 构抗震设计要求满足最小楼层剪力系数限值所遇到 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不同地震烈度区的某些 典型工程为例加以验证。
图 1 具有 1 个下降段的加速度反应谱 Fig. 1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证明,强震情况下,地面 运动确定存在长周期分量,其周期可以长达 10 s 甚 至 100 s,地震震级从 5 级到 8 级,其地面运动傅里叶 振幅谱值在 10 s 周期处最大相差 不 超 过 40 倍,在
100 s 周期处,不超过 350 倍。在震级 M > 5 时,周期
在 3 s 以内,信噪比已经大到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作者简介: 王亚勇( 1943— ) ,男,福建福州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E-mail: yayongwang@ sina. com 收稿日期: 2012 年 9 月
37
0 引言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以下 简称《抗规》) 5. 2. 5 对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作出 了规定。作为强制性条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 问题。例如,超高层建筑高宽比较大、结构整体刚度 偏小、结构基本周期较长时,计算的楼层最小地震剪 力较难满足规范要求。有的学者以同一幢超高层建 筑为例,当建筑位于Ⅳ类场地时,由于特征周期 Tg 较 长,计算得到地震剪力较大,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如 果该建筑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Ⅰ类场地时,由于 Tg 较短,计算 得 到 地 震 剪 力 较 小,反 而 不 满 足 规 范 要 求。据此对《抗规》5. 2. 5 条产生质疑。对此,在国内 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工程界同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不同看法。特别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等长 周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放宽限值[2]。

高层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研究

高层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研究

高层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研究杨文健【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9(000)025【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高层结构; 长周期; 场地类别【作者】杨文健【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3.31引言弹性反应谱理论作为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在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广泛应用,其适用性也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得以验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引入楼层剪力系数λ,并综合考虑了抗震设防烈度及结构基本周期两方面的因素对该系数的最小限值加以规定[1],当楼层的最小剪力系数不满足要求时,应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各楼层剪力进行调整或对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使之满足要求。

目前,对于大部分短周期规则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平面不规则或高层长周期结构而言,相同的结构体系,在Ⅲ、Ⅳ类场地上可以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而在Ⅰ类场地上却有可能不满足要求,反而需要对结构体系进行调整。

汪大绥[2]通过对大量超高层结构的研究也证明了以上情况。

方小丹[3]认为:对于复杂结构,当结构的计算基底剪力不满足规定的最小基底剪力时,可以加大地震作用力,而不应该调整结构的刚度来加大地震反应。

廖耘[4]等人通过对超高层结构的研究认为:结构剪重比偏小有可能是因为结构基本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偏大造成的,而并不一定是结构刚度偏弱或质量偏大,因此当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时,应适当调整设计反应谱曲线而并不一定对结构体系进行调整。

罗琼[5]等人对大量结构的地震剪力系数进行研究,并对比了欧洲规范与我国规范的异同,建议我国抗震规范对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进行调整。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美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异同,并从工程实例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规范剪力系数对高层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影响因素提出粗浅的看法。

王亚勇报告汶川地震建筑震害

王亚勇报告汶川地震建筑震害

王亚勇报告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上海市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3月25日邀请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亚勇研究员来沪,为学会会员作“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标准修订〞专场报告,受到热烈欢送。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委员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共同参与了报告会的组织工作。

王亚勇长期从事工程抗震研究,担任国家抗震设计标准主编,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

汶川地震后,他受国务院和建设部指派,九次深入震区调查研究,收集了非常珍贵和丰富的第一手震害资料,进行深入的分类研究,指导地震灾区房屋鉴定和加固,主持了标准的及时修订工作。

在现代建筑设计大厦24楼的报告厅里,他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一、标准修订概况;二、地震概况;三、地质灾害与道路桥梁震害;四、抗震概念设计;五、抗震构造措施;六、设备和非结构破坏;七、大跨度空间结构破坏;八、抗震鉴定和加固;九、长周期地面运动效应。

王亚勇重点讲述了08抗震标准修订的依据和修订的主要条文,提醒结构工程师在今后设计当中应该重点注意局部省市设防烈度的调整,保证设计符合新标准要求。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说明,严格按照现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平安。

这充分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所贯彻的房屋建筑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本次标准修订共涉及31条,包括灾区设防烈度的调整(今后全国范围内不再有设防烈度6度以下的区域)、14条强制性条文〔包括7条新增强制条款〕、2条材料性能规定以及其它12条结构构件根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坡地、单层框架、土木石构造措施、楼梯参与计算等内容。

从大量的震害实例出发,王亚勇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产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理论角度加以说明,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19-李楚舒、李立等-有关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的讨论

119-李楚舒、李立等-有关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的讨论

有关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的讨论李楚舒,李立,王龙(北京筑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43)摘要:本文推导出底部剪力系数的简洁物理表达及在反应谱曲线上的等效点,依据结构动力学、反应谱理论和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基本理论体系,可以对此系数进行直观定性分析判断;进而探讨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该如何使用最小限值,提出改进对最小底部剪力系数标定的建议。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的使用和标定0引言随着我国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针对抗震设计中遇到的“最小地震底部剪力系数”(或“最小剪重比”)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简称抗规)具体条文规定的一些问题。

文献[2]全面介绍了抗规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取值规定的背景,再次强调了“当不满足规范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限值时,对楼层剪力乘以放大系数,只是提高了构件承载力,并不能解决结构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应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减轻结构质量和提高结构刚度来解决”。

文献[3]从大量超高层设计经验出发,指出“由于结构高度高,周期长,剪重比一般难以满足规范要求”,提出“剪重比限值与特征周期相关联”、“剪重比限值按结构周期分类进一步细分关联”、“通过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以满足最小剪重比要求”等建议。

文献[4]从功率谱概念出发,指出抗规中“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仅与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相关,与场地类别无关,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最小剪力系数与结构体系合理性无关”,提出了“加速度反应谱第一下降段按TT−1的规律下降,第二下降段按TT−2的规律下降”的反应谱函数建议。

文献[5]推导出规范最小剪重比限值的内涵是“对应II类场地,质量M,周期T的单质点结构,在TT=3.5 ss 时的基底剪力对最小剪力限值;TT=5.0 ss时,此限值为0.88M质量时单质点结构的最小基底剪力”,给出了其他类别场地的最小剪重比建议值,指出了“欲通过调整结构刚度或重量来满足规范剪重比要求是十分困难的”,“适宜的方法是通过周期折减系数,增大楼层地震剪力,当仍不满足要求时,可将不满足楼层处的地震剪力按规范要求放大(不传递),以满足规范要求”。

抗震规范2010介绍-王亚勇

抗震规范2010介绍-王亚勇

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烟台2010.8.27-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介绍王亚勇(yayongwang@)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100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1.1959年,《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发。

2.1964年,《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发。

3.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 (试行)4.1978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78规范》5.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89规范》6.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01规范》7.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08版》8. 2010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2010-05-31发布2010-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50011 -20102010规范的修订“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则,加强山区房屋的抗震设计、补充了钢筋混凝土、砌体和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楼梯间计算与构造措施,改进了隔震和减震设计规定。

修订过程概述1、2007年1月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始全面修订;2、2008年4月“修订初稿”;3、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局部修订(2008版):31条,调整建抗震设防分类、灾区的地震动参数、加强山区场地、楼梯间等要求,增加强制性条文;4、2008年8月继续修订工作;5、2009年5月“征求意见稿”;6、2009年8月试设计;7、2009年11月12~14日“送审稿”,审查会;8、2010年2月“报批稿”,报批;9、2010年5月31日发布编制组成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设计、勘察、研究和大学共29个单位,51人,试设计(1)小开间、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和多孔砖砌体房屋;(2)多、高层钢结构房屋;(3)大跨屋盖结构:网壳、弦支穹顶、张弦梁;(4)框架结构楼梯间;(5)大底盘顶隔震的双塔塔楼;(6)时程分析选波。

关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关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关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摘要: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开始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担忧,为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要求,剪力墙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

通过提高楼层设计剪力来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方案与提高结构刚度的方案相比,其抗罕遇地震的性能基本相当,而抗地震倒塌能力更好,设计难度和建造成本会更低。

关键词: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弹塑性分析;抗震设计引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出现紧张,加上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我国城市建筑逐渐由平面空间开始向纵向发展。

目前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基本都是基于加速度反应谱确定地震作用。

对于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结构,基于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确定的底部剪力会很小。

考虑结构安全,国内外的相关抗震规范中都提出了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或最小基底剪力)的要求。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刚度环节、抗风能力及其抗震性能的优化,促进其高层建设的总体环节的优化,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1.中美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比较1.1中国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相关规定因为我国对于地理学上的长周期地震动规律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建筑施工时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有关公式。

虽然我国规范中给出了一些调整楼层剪力的建议,但是在实际建筑超限审查中,一般通过调整结构刚度(周期)的手段,确保振型分解法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能够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标准。

现有的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周期一般都在6~10s之间,所以其抗震验算时利用振型分解法所计算出的地震剪力系数很难满足现行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超高层建筑的刚度往往不能够达到规范中的这一相关标准。

如果想要完全符合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一定要把结构周期降控制在6s以下,但是这样的结果会带来更大的成本投入而且也是很难实现。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引入了地震剪力系数的概念。

地震剪力系数是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受到的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是指结构在水平面上由于地震力而引起的剪力与结构重力的比值。

通过对地震剪力系数的合理把握,我们可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力的大小,从而为结构的设计和抗震布置提供指导。

然而,传统的地震剪力系数设计方法往往以安全为前提,设计出的结构会过于保守,导致工程成本过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指在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小的地震剪力系数,以达到经济高效的结构设计。

它旨在降低结构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从而减少结构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以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定义和意义。

通过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还将展望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的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进行说明。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分别阐述地震剪力系数的定义以及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应用前景。

引言部分主要用于引入本文的主题,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

通过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组织方式,包括正文的各个部分以及结论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地震剪力系数的定义和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意义。

首先,地震剪力系数是衡量结构对地震力的抵抗能力的重要参数。

本节将对地震剪力系数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谱,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主流方法,是工程界很感
兴趣的一个课题。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
Study on the minimum story shear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WANG Yayong (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 100013,China)
用了经过修正的速度谱和位移谱。在长周期结构抗
震设计时,一 些 国 家 的 规 范 采 用 了 经 过 速 度 或 位 移
校正的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动能量是很多学者认为可选的物理量之
一。能量方 法 在 动 力 学 教 程 中 司 空 见 惯,各 式 各 样
的能量法层出不穷。但是如何让其取代( 或补充) 反
周期大于 3 s 的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对于峰
值加速度很高、但却是短脉冲型的地面加速度,响应
相对迟钝 和 滞 后。 对 于 此 类 长 周 期 结 构,危 险 的 是
地面运动长周期成分与结构的共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仍用图 2 所示的加速度反应谱
进行抗震设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3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的限值要求
38
图 2 具有 2 个下降段的加速度反应谱 Fig. 2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two descending curves of 1 / T and 1 / T 2
因此,计算 的 结 构 构 件 内 力 与 加 速 度 直 接 相 关。 而 对于长周期 的 高 层 建 筑 和 大 跨 空 间 结 构,在 运 用 设 计反应谱时,由于长周期段的谱加速度值太小,计算 的结构内力失去意义。地震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 能对长周期 结 构 的 破 坏 具 有 更 大 影 响,而 振 型 分 解 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笔者在 2000 年曾阐 述了以上观 点,提 出 加 速 度 反 应 谱 用 于 抗 震 设 计 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12]。 2. 1 强震地面运动长周期成分的存在
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证明,强震情况下,地面 运动确定存在长周期分量,其周期可以长达 10 s 甚 至 100 s,地震震级从 5 级到 8 级,其地面运动傅里叶 振幅谱值在 10 s 周期处最大相差 不 超 过 40 倍,在
100 s 周期处,不超过 350 倍。在震级 M > 5 时,周期
在 3 s 以内,信噪比已经大到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摘要: 介绍了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规定的编写背景,及其与其他国家规范的相 关规定的区别。论述了结构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剪重比) 与设防烈度、场地特征周期、结构周期、振型、阻尼比等参数的关 系。列举了位于不同地区( 沿海和内地) 、不同高度的超高层建筑设计,说明由于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不同,计算的楼层地震 剪力系数、层间位移及墙、柱等构件轴压比也会不同。结构对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反应不同,设计应区别对待。只要设计 合理,大多数结构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对一幢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综合比较,论证了各类 参数之间的关系,证明我国规范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合理可行的。 关键词: 建筑抗震设计;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地震作用; 抗震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志码: A
由于加速度反应谱法的局限性,结构时 程分析 法在结构抗 震 变 形 验 算 中 作 为 一 种 补 充 手 段,在 各 国规范中都有规定,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作为时程分析输入的地震动的不确定性、 加速度记录 中 长 周 期 成 分 的 缺 失、高 层 建 筑 和 大 跨 空间结构对 加 速 度 激 励 的 响 应 迟 钝 和 滞 后、以 及 结 构延性、耗能特性的模拟等等问题的存在,人们很自 然地要质疑时程分析法的可靠性。
作者简介: 王亚勇( 1943— ) ,男,福建福州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E-mail: yayongwang@ sina. com 收稿日期: 2012 年 9 月
37
0 引言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以下 简称《抗规》) 5. 2. 5 对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作出 了规定。作为强制性条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 问题。例如,超高层建筑高宽比较大、结构整体刚度 偏小、结构基本周期较长时,计算的楼层最小地震剪 力较难满足规范要求。有的学者以同一幢超高层建 筑为例,当建筑位于Ⅳ类场地时,由于特征周期 Tg 较 长,计算得到地震剪力较大,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如 果该建筑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Ⅰ类场地时,由于 Tg 较短,计算 得 到 地 震 剪 力 较 小,反 而 不 满 足 规 范 要 求。据此对《抗规》5. 2. 5 条产生质疑。对此,在国内 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工程界同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不同看法。特别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等长 周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放宽限值[2]。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文章编号: 1000-6869( 2013) 02-0037-08
第 34 卷 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Vol. 34 No. 2 Feb. 2013
004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王亚勇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 100013)
上的成分中 也 存 在 失 真,而 且 在 对滤去的同时,也
将地面运动实际存在的长周期分量滤去了。基于这
些记录所构建的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成分严重缺失,
致使长周期结构抗震设计时,计算的地震作用偏小。
2. 3 长周期结构对加速度激励的响应迟钝和滞后
了。不同震级下强震地面运动傅立叶振幅谱值如表
1 所示。 表 1 不同震级下强震地面运动傅立叶振幅谱值
Table 1 Fourier spectra of strong motion of different M
震级 M
振幅谱值 / ( in·s - 1 )
T =1 s
T = 10 s
T = 100 s
由图 2 可以看到,美国、欧州、新西兰等国家规范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以 1 / T 2 速率下 降,反应谱长周期段的值变得非常小,中国规范采用 直线下降加 以 调 整,人 为 提 高 了 长 周 期 段 加 速 度 反 应谱值。
2 加速度反应谱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现 代 结 构 动 力 学 的 基 本 方 程 是 力 平 衡方程,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是加速度反应谱,结构 构件截面设计基于组合的内力和材料强度及延性。
本文简要介绍《抗规》5. 2. 5 条编写的背景,并与 国外重要规 范 的 类 似 规 定 进 行 比 较,归 纳 长 周 期 结 构抗震设计要求满足最小楼层剪力系数限值所遇到 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不同地震烈度区的某些 典型工程为例加以验证。
图 1 具有 1 个下降段的加速度反应谱 Fig. 1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4
0. 4


5
1. 5
0. 2
0. 02
6
7. 0
3. 0
0. 9
7
20. 0
7. 0
5. 0
8
40. 0
8. 0
7. 0
噪声
0. 1
1. 0

注: 噪声指在强震加速度记录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长周期误差。
2. 2 现有强震加速度记录长周期成分的缺失
由于强震仪频率响应范围的限制,地震 时无法
记录到超过 10 s 以上的地面运动成分,在超过 5 s 以
a descending curve of 1 / T
1 规范设计反应谱骨架曲线
反应谱理 论 和 强 震 加 速 度 记 录 统 计 结 果 表 明, 加速度反应谱骨架曲线在超过特征周期 Tg 的长周期 段存在着 2 个衰减下降段,第 1 个下降段可称之为 “速度控制 段 ”,第 2 个 下 降 段 为 “位 移 控 制 段 ”。 2000 年前后,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周期 一般做到 3s 左右,即只存在“速度控制段”,在长周 期段对反应谱有个最小值( “下平台”) 限制,如图 1 所示[3-7]。2001 年,我国最先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 提出带有 2 个下降段的设计反应谱,此后,美国、欧 州、新西兰等 国 家 的 规 范 也 相 继 提 出 了 类 似 的 设 计 反应谱,不再出现“下平台”限制,如图 2 所示[8-11]。
Abstract: The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contents regarding the minimum story shear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issued in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10) were briefly described.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ode and other seismic design codes was carried out. The necess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inimum story shear issued by all these codes were discussed. The calculated base shear of a structure may depend on some parameters,such as the seismic intensity,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site,structural periods,modes and damping ratios, etc. The relation among the story shear factor and these parameters were described herein in this paper. The responses to earthquake action and wind load of structures which were of different heights or located in different seismic regions ma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Some of the key parameters calculated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as examples were given to identify that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inimum story shear are necessary and implementable for the seismic safety of tall buildings. Keywords: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the minimum base shear factor; earthquake action;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