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001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001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上的成分中 也 存 在 失 真,而 且 在 对 加 速 度 记 录 进 行
零线修正、以及采用数字滤波将噪声滤去的同时,也
将地面运动实际存在的长周期分量滤去了。基于这
些记录所构建的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成分严重缺失,
致使长周期结构抗震设计时,计算的地震作用偏小。
2. 3 长周期结构对加速度激励的响应迟钝和滞后
本文简要介绍《抗规》5. 2. 5 条编写的背景,并与 国外重要规 范 的 类 似 规 定 进 行 比 较,归 纳 长 周 期 结 构抗震设计要求满足最小楼层剪力系数限值所遇到 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不同地震烈度区的某些 典型工程为例加以验证。
图 1 具有 1 个下降段的加速度反应谱 Fig. 1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证明,强震情况下,地面 运动确定存在长周期分量,其周期可以长达 10 s 甚 至 100 s,地震震级从 5 级到 8 级,其地面运动傅里叶 振幅谱值在 10 s 周期处最大相差 不 超 过 40 倍,在
100 s 周期处,不超过 350 倍。在震级 M > 5 时,周期
在 3 s 以内,信噪比已经大到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作者简介: 王亚勇( 1943— ) ,男,福建福州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E-mail: yayongwang@ sina. com 收稿日期: 2012 年 9 月
37
0 引言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以下 简称《抗规》) 5. 2. 5 对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作出 了规定。作为强制性条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 问题。例如,超高层建筑高宽比较大、结构整体刚度 偏小、结构基本周期较长时,计算的楼层最小地震剪 力较难满足规范要求。有的学者以同一幢超高层建 筑为例,当建筑位于Ⅳ类场地时,由于特征周期 Tg 较 长,计算得到地震剪力较大,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如 果该建筑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Ⅰ类场地时,由于 Tg 较短,计算 得 到 地 震 剪 力 较 小,反 而 不 满 足 规 范 要 求。据此对《抗规》5. 2. 5 条产生质疑。对此,在国内 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工程界同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不同看法。特别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等长 周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放宽限值[2]。

【结构设计】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优化要点汇总(干货!)

【结构设计】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优化要点汇总(干货!)

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优化要点汇总(干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地标建筑也多以超高层建筑为主.然而,超限高层建筑的专项审查工作往往占据了设计阶段的大量时间,且其直接奠定了后期的结构造价.在此分享关于超限高层项目的优化要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规范、规定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应当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具体判别标准详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处于超限与否边界附近的建筑工程最好提前与审图机构,审查专家提前沟通好是否需要进行超限审查,以免造成时间上的延误.(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的选取需经过严格比选.常见的各种结构体系优缺点如下表所示:结构体系优点缺点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造价经济、施工方便自重大、截面大、浪费空间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优良造价高钢管混凝土柱+核心筒延性延性好;柱截面较小造价高于型钢混凝土最终采用何种体系可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施工成本、经济效益等方面.(2)风速剖面与风振分析《高规》4.2.7条规定:房屋高度大于200m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I.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II.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III.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超限高层建筑分为高度超限和不规则性超限,所以往往需要进行风洞试验.由于风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其强度和方向具有显著的方向性,利用这些特点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和幕墙的造价.对于高度超过300~400m的超高层建筑,风沿高度方向变化的特性对结构设计影响很大,因此针对具体工程确定适用的最优风速剖面,而不仅依赖于《荷载规范》提供的指数变化曲线,能够有效降低风力作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3)设计地震动参数依据《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一般来说,安评报告提供的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往往偏大,将导致结构成本明显增加.通常小震应全部采用安评参数或全部用规范参数,对二者的基底剪力加以比较,按不利情况采用.中、大震计算一般采用规范参数.从而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节约结构造价.此外,采用规范参数时需注意在不同类别场地分界附近的设计特征周期内插,如下图所示.之前笔者参与的北京某超限高层办公项目,8度区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小震规范谱特征周期Tg=0.45s.因工程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接近分界线值,经内插特征周期减小为0.42s,地震作用约降低8%.(4)长周期结构的剪重比在2010版超限审查要求中对剪重比的规定比较严格,在2015版进行了放松,其规定如下:“结构总地震剪力以及各层的地震剪力与其以上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Ⅲ、Ⅳ类场地时尚宜适当增加.当结构底部计算的总地震剪力偏小需调整时,其以上各层的剪力、位移也均应适当调整.基本周期大于6s的结构,计算的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低20%以内,基本周期3.5~5s的结构比规定值低15%以内,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系数最小值的规定进行设计.基本周期在5~6s 的结构可以插值采用.6度(0.05g)设防且基本周期大于5s的结构,当计算的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低但按底部剪力系数0.8%换算的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时,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系数最小值的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此时,通常来讲可以满足要求.如果还是不能达到最小地震剪力要求,可以通过修改反应谱曲线的方法来使结构达到一定的设计剪重比,或通过位移值来控制结构变形.(5)周期折减系数《高规》4.3.17条对周期折减系数做了具体规定,但对于超高层建筑,若拘泥于规范给定的数值范围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一定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隔墙的布置数量、隔墙材料等综合取值.例如,还是前述笔者说的北京某超限办公项目,框架-核心筒结构,规范给定的数值是0.7~0.8,但考虑到该工程隔墙较少,将周期折减系数取为0.90~0.95,地震作用约降低15%!(6)设计材料的选取I.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目前国内规范的混凝土最高强度等级为C80,实际可生产的最高等级为C150,因此在设计上对于超高层建筑优先考虑高强度混凝土,既能节省材料,又能节省空间.II.钢材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与普通结构用钢相比,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焊接性.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构件的重要性和具体部位选取合适钢材,以求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7)施工模拟可通过调整施工顺序人为控制结构的内力生成,将高内力消除,改善结构合理性,降低用钢量.(8)性能目标的合理设置性能目标的设置能够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并由业主选择性能目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睡着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专家的评估论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发现好多工程的性能目标设置过于严格,类似于“有钱就是任性”,但实际上并不合适,只是白白带来了浪费.上述的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或方法,最好都要事先向审查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以避免在最终的审查中出现通不过或二次审查的情况.。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摘要: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物的竖向承载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剪力墙数量很多,导致结构的基本周期短,地震作用大,而且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造成浪费。

文章主要对抗震设计特征周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震影响系数;设计特征周期;剪力墙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小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剪力墙结构在住宅建设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实践, 采取了一种墙肢截面高度较小的短肢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结构所受水平地震作用可按“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其公式分别为:(1)底部剪力法:(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式中,Geq、Cj、Xji、Gi均为结构自身静力或动力特性,与建设场地无关;而α1和αj则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除受结构自身特性影响外,还受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阻尼比的影响。

1影响分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第5.1.4条:“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1)“抗震设防烈度”对应“抗规”表 5.1.4-1选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σmax);(2)“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对应表2(“抗规”表5.1.4-2)选取设计特征周期(Tg),个别地区有特殊规定时除外,如广东,虽为Ⅳ类场地、第一组设计地震分组,但其设计特征周期取值Tg=019s,大于国家规范的0165s;表1特征周期值s(3)“结构自振周期(T)”根据结构实际等效质量及刚度分布确定;(4)“建筑结构阻尼比(ξ)”除有专门规定外,通常取值0.05。

由上述四个参数(σmax、Tg、T、ξ),结合图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抗规”图5.1.5)即可确定“特定场地”、“特定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并根据公式(1)、公式(2)求取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值Fek或Fji。

关于PKPM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讨论

关于PKPM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讨论

关于PKPM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讨论《抗规》5.2.5《高规》3.1.3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强制条文)1.在PKPM程序里,可由设计人指定薄弱层,也可以由程序自动调整。

2.若选择由程序自动进行调整,程序对结构的每一层分别判断,若某一层剪重比小于规范要求,则相应放大该层的地震作用效应,以使其满足最小剪力系数要求。

但这时应知道该结构的方案可能存在问题。

3.若剪重比不满足要求时,首先要检查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达到90%。

若没有则应增加计算振型数。

4.有效质量系数满足,但剪重比仍不满足时,反映了结构刚度和质量可能不合理分布,应对结构的方案合理性进行判断,并调整方案,或由程序自动把基底剪力提高。

5.程序自动调整的方法是直接调整构件的地震内力。

如楼层该方向的剪力系数需要调整1.2时,程序自动把构件该方向的地震剪力放大1.2倍。

不调整该方向的地震位移。

中华钢结构论坛里“天上彩虹”一帖:“1.程序对于设计者人工勾选的薄弱层,不论是否是薄弱层,程序一律将相应层的地震剪力放大1.15倍;2.对于人工没有勾选为薄弱层的楼层,程序根据规范的规定进行判断,如果某层是薄弱层,则程序也将该层的地震剪力放大1.15倍;3.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3.4.3条。

”剪重比是反映地震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由“有效质量系数”来控制,当“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时,可以认为地震作用满足规范要求,此时,再考察结构的剪重比是否合适,否则应修改结构布置、增加结构刚度(也就是说当建筑参与抗震质量在90%以上时,若剪重比还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太小,这是结构周期偏大)使计算的剪重比能自然满足规范要求。

“有效质量系数”与“振型数”有关,如果“有效质量系数”不满足90%,则可以通过增加振型数来满足。

简析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简析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3 2




表 2 长 沙 国 际金 融 甲心 不 同 T
2 0 1 3年
第3 0卷
由于现 有 《 抗规》 采 用 的地 震 影 响 系 数 是 加 速 度 反应 谱 ( 见图 1 ) , 在 速 度 控 制 段 和 位 移 控 制 段
地 震 影 响 系数 衰 减 较 快 , 对 于基 本 周 期 大 于 3 . 5 S 的结 构 , 由此 计 算 所 得 的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下 的 结 构 效 应 可 能 偏 小 。 而 对 于 超 高 层 之 类 的 长 周 期 结
( 以下 简称 《 高规》 ) 第4 . 3 . 1 2条 , 均对 结 构 任 一 楼
层 在 多遇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下 的楼 层 最 小 剪 力 作 了式
( 1 ) 的 规 定


≥A∑ G i
J ‘ ’
( 1 )
注: ( 1 ) 基 本 周 期介 于 3 . 5~5 s 之间的结构 , 按 插人 法 取值 ;
A 一 水平地 震 剪 力 系数 , 不 应 小 于 表 1规 定 的值 , 对 竖 向不规 则 结构 的薄 弱层 , 尚应 乘 以 1 . 1 5的增 大系 数 ; G ; 一第 层 的重力 荷载 代表 值 ; n 一结 构计 算 总层数 。 《 抗规 》 规定 除高 度不 超过 4 0 I l l , 以剪 切 变形 为 主, 且 质量 和 刚度沿 高度分 布 较均匀 的结 构 , 以及 近 似 单质 点体 系 的结 构 , 可 采 用 底部 剪 力 法 等 简 化 方 法, 其 他建 筑结 构 宜采用 振 型分解 反应谱 法 。
表 1 楼 层 最小 地震 剪 力 系 数 值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 2 5 2・
建筑科学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倪建林 . ( 温州经济技 术开发 区工程质量监督站 ,3 2 5 0 0 0 )
【 摘 要】 近年来 ,我 国高层建筑呈现 蓬勃发展之势 ,鉴 于高层建筑特殊性考虑 , 在进行抗震设计 时应采取严格技术措施确保 整体建筑安全 。本 文就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中 的基本理论 结合地 下室结构抗震设计做 浅要 抗震分析探讨。
【 关键词 】高层建 筑;抗震设计 ;抗震
内容
我国规定的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分析主要 以反应谱 为设计基础 , 时程分析为设计补充。 商层建筑 反应谱 要点分析 高层建筑反应谱理论是我 国建筑抗震设 计分析基本理论 ;反应谱理论 的关键是对结 果进行判断分析。 1 .地震动参数值的分析 地震动参数指反应谱分析 的对地震影响 系数 的最大值和 时程分析地震波 峰的加速度 值 ,在高层 结构建筑 中应对建筑采用地 震动 参数 ,小震 中的弹 性分析 应按 参数规 范设计 反应谱和安评报告较大者取值: 另外 中震、 大 震 阶段应 以规范取值为主,另一方面如果安 评报 告检 测中的地震反应较大,设计时应作 为重要参考 内容 。 2 .周期反应谱 高层建筑大多采用高柔结构,周期长 , 某些建筑 甚至超 过6 . 0 s 。抗震规范5 . 1 . 4条规 定 ,对于周期大于6 . 0 s的高层建筑采用的地 震影响系数应专 门分析研究 。如 :天津津塔 项 目建筑 , 主楼总高度3 3 0 m, 结构第 1周期 达N7 . 6 0 s 。 3 .层间位移角限值 ‘
4 .剪 重 比调 整
根据最 小地 震剪 力系数要 求。由于地 震 影响系数 在长 周期段高层建筑 中下降普遍 较 快 ,对于周期段大于3 . 5 s的建筑结构 ,水平 地 震作 用下的底部总剪力过小 。即为考虑地 震影响,合理优化抗震设计 ,此时建筑结构

某超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某超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某超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摘要:在超高层住宅建筑中,剪力墙结构为其主要的结构形式。

合理布置剪力墙,能够使超高层建筑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

一般对于建筑高度100m以内的建筑,剪力墙布置较为简单,主要是根据建筑所需的内外墙布置,适当将这些砌体墙在合适的位置改成剪力墙,既满足建筑功能又满足结构安全需要即可。

但对于超高层建筑,尤其超限高层,由于建设方追求户型的品质,结构高宽比远大于规范值,又要求户内剪力墙尽量的薄,这就给我们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

下面就以武汉绿城·黄浦湾项目1#楼为实例介绍一下超高层住宅结构剪力墙设计及抗震分析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超限高层、性能目标、剪力墙、弹塑性时程1、工程概况武汉绿城·黄浦湾项目坐落武汉江岸区二七滨江商务区。

项目总占地面积47954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384674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9997㎡,地下建筑面积88997㎡;综合容积率5.84。

拟建建筑含6栋169.9米的超高层;3栋140米超高层;2栋100米以下高层。

本工程 1#楼地下二层,地上层数为 51 层,房屋高度为 169.90m,建筑面积24914m2,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属于 B 级高度建筑,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2015 版)要求须进行结构抗震专项审查。

1#楼超限情况见下表:2、结构布置及设计理念1#楼结构标准层布置根据上图及结构超限统计表格可以看出,本工程建筑高度169.9m,接近《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中对6度区B级剪力墙结构高度限值(170m),结构等效高宽比8.6,超规范限值(规范限值)约45%,且该建筑位于长江边,按规范地面粗糙度取B类,风荷载较大,结构层间位移角受风荷载控制。

本工程属于江景豪宅,建筑开间较大,且要求户内剪力墙不能做的太厚(厚度不大于300mm为宜)。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又能满足结构计算指标的要求,本工程设计时,在剪力墙布置方面采取以下措施:(1),建筑四周剪力墙加厚,按400~500mm控制,增强结构整体抗扭及抗侧能力,以满足规范位移比、位移角及刚重比等要求;(2),建筑图中A轴与M轴面需要大开间,不能设置较长的横向墙肢,为解决结构抗侧刚度不足问题,跟建筑专业协商,在阳台部位将剪力墙加厚,形成一个大端柱带一段墙肢的结构型式,既增加结构抗侧刚度,又能减小户内剪力墙厚度。

剪力墙在高层建筑地震性能研究与评估

剪力墙在高层建筑地震性能研究与评估

剪力墙在高层建筑地震性能研究与评估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住房需求的增加,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面临的地震风险也相应增加。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增强高层建筑的地震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剪力墙在高层建筑地震性能研究与评估进行探讨。

剪力墙的定义与作用剪力墙是指由厚度较大的混凝土墙体构成的垂直支撑结构,用于抵抗侧向地震力。

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剪力墙,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力墙的工作原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剪力墙的厚度和坐标位置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从而降低结构倒塌的风险。

其次,剪力墙可以通过承担一部分水平荷载,减少其他结构构件(例如框架梁柱等)的受力,提高整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剪力墙的研究方法对于剪力墙的研究与评估,一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型的研究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剪力墙行为。

通过建立剪力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研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位移反应等重要参数。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提供对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的深入理解。

2. 室内试验方法室内试验方法是通过在实验室中搭建具有剪力墙结构的试验模型,对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

试验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应力等参数,从而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3. 实际工程观测方法实际工程观测方法是通过对实际建筑中的剪力墙进行监测与观测,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安装传感器等测量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剪力墙的位移、应力等参数,并与设计参数进行对比。

实际工程观测方法可以提供对剪力墙在实际工程中的抗震性能的直接评估。

剪力墙的评估指标对剪力墙的地震性能进行评估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指标:1. 位移指标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首先比较中美两国主要抗震规范及规程中 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或最小基底剪力) 的相关规 定,然后以我国的某超高层建筑为例,以两种不同的 设计地震剪力取值方法,按照设防烈度 8 度设计 2 个 不同的 结 构 方 案。通 过 弹 塑 性 时 程 分 析 和 倒 塌 分 析,分析最小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对 该 超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抗 震性能及抗倒塌能力的影响。
震准则,但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3]第 4. 3. 12 条也采用了与规范 GB 50011—2010 相同的规定。
按规范要求,在结构抗震设计验算过程中,对地 震剪力系数 不 满 足 最 小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的 楼 层,应 进 行相应的调整使之符合规范要求。虽然我国规范中 给出了一些 调 整 楼 层 剪 力 的 建 议,但 是 在 实 际 建 筑 超限审查中,多采用调整结构刚度( 周期) 的方法,使 振型分解法计算得到的楼层剪力满足最小地震剪力 系数要求。而在实际设计中发现,对于超高层建筑, 通过调整刚度很难完全满足规范中关于最小地震剪 力系数的要求[2]。以 8 度Ⅱ类场地第一分组( Tg = 0. 35 s) 为例,其设计反应谱和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如 图 1 所示。可见,当结构周期大于 6. 0 s 后,反应谱 谱值明显小于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限值,周期越长, 相差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超过 6 s 的超长周期 段,即使是一个同等周期的单自由度结构,按底部剪 力法计算得到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也不能满足规范 的要求。而 对 于 多 自 由 度 结 构,由 于 仅 取 了 前 面 有 限阶振型,用 振 型 分 解 反 应 谱 法 计 算 的 基 底 总 剪 力 一般会小于同等周期和质量的单自由度结构的。现 有的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周期一般都在 6 ~ 10 s 之间, 所以其抗震验算时利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得到的地震 剪力系数很难满足现行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 要求。而要完全满足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 定,必须将结构周期降低到 6 s 以下,这非常不经济 而且也是很难实现。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222804,5126112037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42024) ,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 131071) 。 作者简介: 卢啸( 1986— ) ,男,湖南常德人,工学博士,讲师。E-mail: luxiao1018@ gmail. com 通信作者: 陆新征( 1978— ) ,男,安徽芜湖人,工学博士,教授。E-mail: luxz@ tsinghua. edu. cn 收稿日期: 2013 年 6 月
Influence of minimum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uper-tall buildings
LU Xiao1,2 ,ZHEN Wei3 ,LU Xinzheng2 ,YE Lieping2 (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 1)
j=i
式中: V 为 Ek,i 第 i 层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标 准 值 的 楼 层 剪
力; λ 为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规范中表 5. 2. 5 中的楼层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Gj 为第 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虽然抗规是对所有建筑结构提出的普遍性的抗
图 1 8 度 II 类场地设计反应谱和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限值 Fig. 1 Design spectrum and minimum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at 8-degree seismic fortification class II region
1. 2 美国规范中最小基底剪力相关规定
在美国,有几本比较有影响的抗震规范或规程,
如 UBC 1997,IBC 2000-2012,ASCE 7-05 等,也有类似
我国规范中对结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 即最小基底 总 剪 力 大 小 的 限 值 。 UBC[4] 中 明 确 给 出
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 The minimum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is the key issue in seismic design of super-tall buildings.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minimum base shear force in typical Chinese and U. S. seismic design codes and specifications were compared. Then based on a super-tall building located in 7-degree seismic fortification region of China,two building models with different design base shear forc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8-degree fortification region in the Chinese codes and the alternative method proposed in the U. S. specifications,respectively. With a large number of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the seismic performances of these two buildings under the severe earthquake were comparatively discussed,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Besides, the collapse margin ratio of these two buildings were compared subjected to a given ground moti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del B,whose design base shear force is adjusted to meet the acceptance limit of the minimum base shear force,has similar seismic performance to Model A,whose structural stiffness is adjusted to meet the acceptance limit of the minimum base shear force. In addition,Model B even performs a higher collapse margin than that of Model A with less difficulty and lower cost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Keywords: super-tall building; long-period structure; minimum base shear force; elasto-plastic analysis; seismic performance; collapse analysis; structural stiffness
DOI:10.14006/j.jzjgxb.2014.05.015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文章编号: 1000-6869( 2014) 05-0088-08
第 35 卷 第 5 期 2014 年 5 月 Vol. 35 No. 5 May 2014
1 中美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比较
1. 1 中国规范中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相关规定
由于对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的 研 究 还 不 完 善,为 确 保 结构安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1]
第 5. 2. 5 条规定: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
地震剪力应符合
n
∑ VEk,i ≥ λ Gj
了设计总水平剪力的下限的算式为
Vmin = 0. 11Ca IW
88
0 引言
目前在建 筑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时,基 本 都 是 基 于 加 速度反应谱确定地震作用。长周期地震[1],基于现 行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加 速 度 反 应 谱 的 底部剪力法 或 振 型 分 解 法 所 确 定 的 地 震 剪 力,并 不 能很好地反映长周期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对于超 高层建筑等 长 周 期 结 构,基 于 规 范 加 速 度 反 应 谱 确 定的底部 剪 力 会 很 小。 考 虑 结 构 安 全,国 内 外 的 相 关抗震规范中都提出了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或最小 基底剪力) 的要求。而近年来,我国大量的超高层建 筑设计实例表明[2]: 对于基本自振周期很长的超高 层建筑,按振 型 分 解 法 计 算 的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并 不 满 足我国现行规范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如设 防烈度 7. 5 度区的天津 117 大厦,其最小地震剪力系 数的限 值 为 1. 8% ,实 际 设 计 地 震 剪 力 系 数 约 为 1. 48% ; 设防烈度 7 度区的深圳平安大厦,其最小地 震剪力系数的限值为1. 2% ,而实际设计地震剪力系 数约为 1. 03% ; 设防烈度 8 度区的北京某超高层方 案,其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限值约为 2. 4% ,而实际 设计地震剪力系数约为 1. 72% 。可见,对于超高层 建筑而言,其 振 型 分 解 法 计 算 得 到 的 设 计 地 震 剪 力 很难完全满 足 规 范 的 要 求,这 已 经 成 为 超 高 层 建 筑 设计中的关键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