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影响系数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与地震影响系数

9度 140 620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震影响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8 条: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 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 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 大作用,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 确定,在 1.1~1.6 范围内采用。 在抗规,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此时地震作用在结构采用 基本分析方法 (如阵型分解反应谱法) 时, 通过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而放大地震力作用。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是在采用补充的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法后,对计算结果底部剪 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时程分析大于基本分析法时,回过头来调模型时, 将全楼地震作用放大。 见抗规 ,应采用下列方法: 1 高度不超过 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 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 除 1 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 充计算; 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 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的较大值; 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 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 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 2/3,多组时程曲线 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 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 程分析时,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 果的 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计算结果的 80%。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得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与罕遇地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得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就是小震、中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 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 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得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得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得规定,因此首先就就是要将时程得地震波比如简单得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得规定,将、Elcentro得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得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得就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得Elcentro给出得相对得值即多少倍得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得就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就是所需要得一条曲线得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得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得地震影响曲线就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得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得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与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得规范规定得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得选择一般就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得试验后得到一定得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表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箱:xuxiang@;;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表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箱:xuxiang@;;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影响系数是城市小区规划和工程地震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受地下岩体条件影响,难以准确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常规方法得到的地震影响场难以满足城市和重大工程抗震的精度要求.如何分析基岩条件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是地震安全评价的关键工作之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
取加速度反应绝对最大值计算惯性力作为等效地震荷载F,
F=αG,α为地震影响系数,G为质点的重量。
规范中用曲线形式给出了α的确定方法,α曲线又称为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1)。
α为地震影响系数,是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周期T,相同ζ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两项的乘积即地震系数k(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和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结构反应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之比)。
α:地震影响系数,α(T)=S a(T)=K ×β(T), S a(T)为加速度设计反应谱,K为地震系数K=a/g,β(T)为放大系数谱。
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T:结构自振周期 Tg:特征周期,根据场地类别和近震、远震按下列表采用(表3)。
α下限不应小于最大值的 20%;截面抗震验算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2采用。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一、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二、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四、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