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短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教学中,该诗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中短歌行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诗歌中的“律”。
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2.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表达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3.掌握古代诗歌中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分析和表述,掌握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及其特点。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美术、音乐等方式引入本文,如播放古风音乐以及教授诗歌中的韵律规则。
让学生在音乐和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美感。
2.课文阅读教师通读诗歌,让学生感受整个诗歌的意境。
然后再逐字逐句指导学生阅读及翻译,帮助学生掌握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及意境。
3.课文分析讲解古代诗歌中的“律”,包括字数和韵律。
帮助学生理解及运用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培养学生通过使用特定的韵律提升诗歌的表现能力。
同时,分析诗歌的深邃意境,让学生领会诗人在表达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考。
4.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旨在让学生重温已学习到的内容并应用到实际中。
让学生尝试使用五言律诗的韵律与规则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们创作的起点。
5.展示与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诵自己创作的短歌行,让其他同学听后从韵律,意境,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有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韵律表现诗歌的意境。
2.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只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学生才能表达更为真实、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问答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韵律规则和诗歌意境。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
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短歌行2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短歌行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短歌行精选2篇(一)教材:高中语文《文言文选读》下册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短歌行的内容和意境。
3.分析短歌行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短歌行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短歌行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短歌行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2.理解并把握短歌行的意境。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短歌行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具。
2.准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引导(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Step 2:教师讲解(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给出短歌行的文本,让学生跟读。
3.教师分析短歌行的内容和意境。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短歌行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2.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上网搜索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梳理出短歌行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Step 4:展示和讨论(15分钟)1.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2.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5: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1.阅读短歌行,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和修辞特点。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短歌行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短歌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特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和展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主动思考和学习。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习效果。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0篇)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著有《曹操集》。
(ppt展示)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
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ppt展示)四、整体感知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
(ppt展示)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ppt展示)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五、诗歌赏析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赋》章节,详细内容为《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短歌行》的背景及作者曹操的生平,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
2. 领悟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中寓意深远的句子理解和赏析。
重点:掌握《短歌行》的背景、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曹操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读《短歌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的背景,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赏析:挑选诗中的重点句子,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引导学生深入赏析,领悟人生哲理。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短歌行》的鉴赏题,教授解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解答一道类似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作者:曹操3. 背景介绍4. 诗句解析5. 重点句子赏析6. 解题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同时也要珍惜时光,努力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2. 课后阅读: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时期的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2. 重点句子赏析3. 解题技巧4. 作业设计一、诗句解析《短歌行》中的一些句子寓意深远,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高一下册语文《短歌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教案#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__。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三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四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五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六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短歌行》,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重点章节为《短歌行》全文,详细内容涉及词汇、句式、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短歌行》的词句含义,掌握全文内容;2. 鉴赏《短歌行》的诗歌艺术,提高文学素养;3. 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词句解析、诗歌艺术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短歌行》;2. 朗读:全班齐读《短歌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3. 解析:详细讲解《短歌行》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等;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6. 鉴赏: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短歌行》,讨论诗歌的韵律、意境等;7. 背景介绍:讲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六、板书设计1. 诗歌《短歌行》2. 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3. 诗歌意象;4. 作者情感;5.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的意象、修辞手法,并谈谈你的感受;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语言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同类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2.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3. 作业设计:分析《短歌行》的意象、修辞手法;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
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
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
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将此句嫁接到这里,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运用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经时讲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诗人在此处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洁的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心,那么请问:为什么曹操如此渴求人才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
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䜩,心念旧恩。
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
“用”以。
“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
“䜩”通“宴”。
“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接着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贤才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贤才,并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的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点拨学生注意,是人情感的变化)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齐读整首诗
小结:《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潘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