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2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011正式修订版(第二册) (1)

高中地理2011正式修订版(第二册) (1)

2011本套装仅适用于上海地区的地理教材中国地理部分绿色能够更好地保护你的眼睛Chapter 1:国土和疆域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从世界看中国中国处于北半球,东半球,大多在北温带2.疆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3.四至点①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②最南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附近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④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上二、濒临的海洋1.起始海岸线鸭绿江河口—北仑河河口2.海岸线长度1.8万多千米3.四海一洋(洋是主体部分,洋的边缘为海)渤海:四海种面积最小,我国的内海之一,黄河入海口黄海:黄海东海分界线——济州岛,与韩国隔海相望东海: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隔海相望南海:“四海”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注: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的内海有:渤海,琼州海峡(更多内容请见“中国的近海”一章)三、疆界和邻国①陆上邻国②海上邻国四、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表格(见书上P3)①华北地区②东北三省③华东地区④华中地区⑤华南地区⑥西南地区⑦西北地区⑧港澳台地区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中,省级行政区有34个。

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在各简称中,注意简称“宁”的省是“宁夏”,简称“宁”的城市是“南京”;“宁波”的简称是“甬”。

4.各个行政省区的地形轮廓(见书上P4)5.地理位置与简称的由来山西——山东之间太行山脉①河北——河南之间黄河湖北——湖南之间洞庭湖湖南省:湘江(简称“湘”因此得名)福建省:闽江(简称“闽”因此得名)②江西省:赣江(简称“赣”因此得名)安徽省:皖山(简称“皖”因此得名)云南省:滇池(简称“滇”因此得名)6.省级行政区划之最①我国最南面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②我国最北面的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③我国跨经度最广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④我国跨纬度最广省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⑤我国面积最大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⑥我国面积最小省级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⑦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省级行政区:河南省⑧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省级行政区:江苏省⑨我国人口最少和密度最小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Chapter 2:中国的近海(选修)预备节1.海洋定义“洋”是指大洋的核心区域,“海”是“洋”的边缘地区,在大陆的沿岸2.海洋的分类A.边缘海(例:东海、黄海、南海)B.内海(例:渤海、琼州海峡)C.地中海(陆间海,例:红海)D.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我国近海特点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一、海区特点1.渤海冬季有冰冻现象,盐度较低。

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2、教学设计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 贯通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般到个别 2)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 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 组合。

3、教学设计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 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他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 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5、选择学习(教育)经验的内涵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 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 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 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强化)。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 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 (如:5-6年级地理课)和“横向组织”(如:5 年级的地理和历史) 三个标准: 1)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元素” (如:主要概念) 2)序列性:超越连续性,而(对概念涵义)做出 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3)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 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 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 命名;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知识群。 4)动作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5)态度-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采取 行动的选择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word版[1] - 副本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word版[1] - 副本

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球位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及课本P3阅读材料,简单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读“地球大小图”,初步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标准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习目标:1.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北极和南极)及周期。

2.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初步了解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方向、周期。

5.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初步学会描述地球运动到不同位置时所处的节气和太阳直射位置。

6.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初步了解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7.通过观看自制动画或板画,理解地球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的关系.8.通过读地球五带图,了解地球五带分布范围及特点,理解五带形成原因。

标准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了解经纬线的概念2.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地球仪立体图片,初步理解经纬线的基本特征。

3.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断经纬线。

4.通过观察地球仪、经纬度划分动画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经纬度划分原理。

5.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读经纬度。

6.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半球划分图、中低高纬度划分图),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7.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理解经纬度变化规律与部分相关地理常识的关系。

(二)地图标准: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不同类型地图,掌握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掌握判读经纬度。

课堂经济地理学11级地理科学第一章

课堂经济地理学11级地理科学第一章
institutional factor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The objects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subject system)
一、研究对象
壳"等概念,于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
统,也就是地理系统……”
地理系统的概念 白光润: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张超:地理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动 系统。
牛文元: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特,
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属性或 对象的集合。 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它包括了非生物、生物 和人。三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相互作用。这
3.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 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 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 苏格兰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1989。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相关的参考书
1.《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经济地理学导论》刘甲金、肖志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3.《经济地理学导论》张维邦编,1985. 4.《经济地理学导论》胡兆量等,商务印书馆,1987。 5.《经济地理学基础》陈才主编,1988. 6.《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忠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7.《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梁进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刘建一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9.《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陆大道 10《区位论原理》杨吾杨主编 11.《行为地理学导论》,[美]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著,王兴中、 郑国强、李贵才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2.《经济学》(第12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中国发展出版社 13.《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相关杂志:《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 源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等。

(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

(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1904年——1949)(填空)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在“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程。

1919年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

早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填空)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3.“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研究日趋繁荣。

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重点考点)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2.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3.研究涉及了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地理课程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必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简答)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地理教学论》习题库内容

《地理教学论》习题库内容
四、解答题
10.基于不同的课程观,近现代学校常见的课程主要有哪四种。
11.请结合实际案例说出地理课程的功能。
五、论述题
12.请说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参考答案】
1.简单而言,地理课程就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2.问题课程指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绘图题
3.绘图示意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材体系。
三、论述题
4.举例说明初中某一版本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主要特点。
5.分析某一版本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表述结构、内容结构或者重点难点。
【参考答案】
1.2001年
2.地理1、地理2、地理3
3.略
4.体系创新:“人教版”教材以先学习世界地理再学习中国地理的学习顺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为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湘教版”教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打破传统的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编排结构,而是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交互编排,并适当增加人文地理比重;教材不拘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将地球的运动、地图知识等相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较难的内容分散到有关章节中讲述,形成新的教材体系。中国地图出版社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教材以先学习中国地理再学习世界地理的为学习顺序。该套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编排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编排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双重系列的内容结构新体系。
5.略
第五章地理教材的分析与应用
一、名词解释
1.三维目标
二、填空题
2.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
3.对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主要包括地理教材的()分析和地理教材的()分析。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一、地理课程与教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2)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理理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 逻辑方法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表
地理基础 知识类别
种 类
地理名称


教学方法设计
地图法、地名学 地图法 多媒体、观察法 多媒体、比较法
北京、阴山、亚洲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 温带草原景观、城市景观 昼夜更替、人口变化
地理 感性 知识
地理分布 地理景观 地理演变 地理数据 地理特征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的概述
一、地理教学目的的含义 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 的)、教学目标关系? 1、地理教学目的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简 言之,就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陈澄) 2、几点说明 (1)教育目的是社会培养人的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 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是不同课程要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反映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 的预期教学 效果。 (2)课程目标处于“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程目标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4)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 发展并趋于完善。
二、研究任务 (一)研究的总任务:
发展地理教学理论 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二)研究的具体任务
1.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2.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4.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5.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6.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7.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8.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9.中学地理教学评估 10.中学地理教学科研 11.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4时代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 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 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5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还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 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 不同的学习需要。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 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 择他们喜爱的课程。
• 3、地理景观 • (1)种类:自然景观知识、文化景观知识 •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观察法、描述性语 言的运用 • 4、地理演变 • (1)种类:自然地理演变知识、人文地理演变知识 • (2)教学方法:录像、电影、计算机、模型等媒体 的运用 • 5、地理数据 • (1)种类:定量数据、比率数据 • (2)教学方法:图表法 • 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直观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 案例:通过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分析说 明地理教学目的的组成 7-9年级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 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 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 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 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地理教学论的内容结构
(一)地理教学论总论 (二)为什么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目的论) 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三)教(学)什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课程论) (四)怎样教(学):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方法论、形式论、媒体论) 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五)教(学)得怎样:中学地理教学评估(评价论) (六)如何教(学)得更好:中学地理教学科研(科研论)
(2)地理教学法阶段:1922年-1960年
代表性著作:竺可桢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 (《史地学报》1922年第2期),葛绥成的《地理教学 法》(中华书局,1932年),褚绍唐的《地理学习法》 (中华书局,1935年)等(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 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地理教材教法阶段:1960年-1982年
内蒙古118万km2、中国人口世 图表法 界第一 气候特征、中国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天气、温带草原 比较法、地理科学 方法
直 观 方 法
地理 理性 知识
地理概念
地理规律
地理成因
内蒙古草原分布规律、水循 环规律
气候的成因、气旋的成因
逻 归纳法、定义法 辑 地图法、版图版画 法
法、归纳法 分析综合法
• 二、地理基本技能 • 技能;地理技能;地理基本技能 • (一)地理动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 (1)填绘地图技能 • (2)绘制图表技能 • 2、地理仪器使用技能 • (1)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 (2)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 等方面的简单测报技能
中学地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 贾福平 2011年8 月
地理教学论课教学说明
(一)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64学时 (四)修读对象:地理教育专业专科生 (五)考核形式:考查 (六)教学模式: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 (七)教学目的:1、培养地理教师职业意识; 2、形成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初步能力; 3、掌握地理教学基本理论。 (八)主要参考书: 1、地理教学论,陈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地理教育学,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宝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一章
• • • • • • • •
地理教学论总论
研究题目: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特点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其训练方法 研究思路: 1.文献调研法 2.案例分析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代表性著作: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刁传芳主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王树 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地理教学法阶段:1982年-1992年 代表性著作: 褚绍唐等编著的《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褚亚平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1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等。 (5)地理教育学阶段:1992年-1999年 代表性著作:褚亚平等著的《地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2年),②孙大文主编,《地理教育学》(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③李涵畅等合著,《地理 教育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④袁书 祺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版)。此外,1998年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褚亚平等合 著的《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学科属性: 属于教育科学 二、学科主要特点(性质) (一)曹琦先生的主张 1.很强的综合性 2.显著的实践性 3.明显的艺术性 (二)袁书琪先生的主张: 1.社会性 2.边缘性 3.概论性 (三)陈澄先生的主张: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四)刁传芳先生的主张 1.教育性 2.应用性 3.边缘性

(二)支持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地理教学论的定义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 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的学科。(陈澄) (2)地理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地理教学活动包括七个要素:学生、地理教学 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教学环境。这七个要素之间关系的 揭示,就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徐宝芳)
三、地理教学目的的功能
(一)动机功能:目标-兴趣-动机
(二)选择功能:内容能:要素;环节
四、地理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
社会需求
.
时代性
基础性
. .
学科体系
素 质
.
学生发展
选择性
几点说明: 1、制定依据: 社会需要;地理学科;学生发展。 2、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3、基础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 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地理课程 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性,提供未来 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 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以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 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3)地理教学论的核心思想 地理教学论主张地理教学是有规律的,地理教 学论就是要揭示这些地理教学规律,为地理教 学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4)现代地理教学论的根本宗旨 要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研究“教” 是为“学”,即以“学”为目的去“教”。 (陈澄) 结论: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
• (二)地理理性知识 • 1、地理特征 • (1)种类:地理要素特征、地理区域特征 • (2)教学方法:比较法、地理科学方法 • 2、地理概念 • (1)种类:地理个别概念(地理名词术语)、 地理区域概念(集合地理概念) • (2)教学方法:逻辑方法
• •
• • •
3、地理规律 (1)种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2)教学方法:地图法、版图、版画法、 归纳概括法,与感性知识关系 4、地理成因 (1)种类: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 果、多因多果 (2)教学方法:逻辑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一)地理教学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地理教授法阶段:1904年-1921年 代表性著作:谢洪赉编写的《地理教授法》, 南洋公学发行的《小学地理教授法》,姚明辉 编著的《高等小学地理教学法》等(杨尧:《中国
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一)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四个目标) (二)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 一(4个子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4个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 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4个子目标)。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优先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导目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基础目标(4个子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