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1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含义:近代化(现代化):即约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政治方面— 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
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 经济方面— 化和专业化转变
思想方面— 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和经济主义转化 文化方面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 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双半社会结束
思想文化方面: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 流思潮
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
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引发世界 范围内三 股进步历 史潮流 工业革命 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 变化 (中国近代 化开始)
①自由主义潮流——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俄德美日)
②民族主义潮流——民族解放运动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兴起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成果 是: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 1912—1927(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曲折前进 曲折:北洋军阀在政治、思想、外交上的黑暗统治,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前进: 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 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政治方面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共的 创立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事件: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政治:孙中山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近代化探索过程。
1.地主阶级: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洋务派。
2.资产阶级:①1898年的戊戌变法—维新派。
②1911年的辛亥革命—革命派。
③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二.重点知识的重新整合。
1.近代化的理解:①经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②政治: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③思想: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2。
背景:①洋务运动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刚刚建立,学习西方也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学习西方扩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
3。
内容: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
③辛亥革命:“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④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4.性质:①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5.影响:①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6.近代化起步的特点。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体制中走向了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内冲乱的困境,为了挽救危局,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推进政治现代化。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带给了中国人民对政治现代化的思考和追求。
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篇章。
二、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处于衰退和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特点,推进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
三、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提升了人民的教育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科技现代化方面,中国加大了科技研究和创新的力度,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四、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

代表人物为李时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
胡滨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谋求社会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两项根本任务。这两项任务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一切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斗争在内,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根本任务进行的。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3)后现代主义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过去的历史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正确之路,但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是弯路。
? (5)报纸、杂志类
《申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民报》、《东方杂志》等。
(6)外国资料: 官方资料,私人著述、回忆录等。
2.史学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始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戴逸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类著作有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 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
(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
(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 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9世 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 中国成立初期)。
政治近代化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 戊戌变法(1898);
政治民主。
辛亥革命(1911)
思想近代化 传播西学,学习西方 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 民 先进科技、民主制度 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 和民主思想。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 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 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 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过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之一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近代化的含义与类别
含义: 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实现
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 程。
类型: 资本主义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及表现
领域
内涵
表现
经济近代化
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和生产方式,发展资 本主义近代工业。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 因为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 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 历史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 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 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 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先诸皇帝下 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视角3 :辛亥革命(1911年)
【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教材第72页): 【高考体验】
2006年高考广东卷,30题 【问 题】
结合所学和上述题目,与戊戌变法相比,你认为促使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 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 来,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 立制度。
●中视国角近代4 化:新的文历史化背运景动与特点分析
【高考体验】
2005年高考广东卷,27题(节选) 【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教材第108页) 【问 题】
新文化运动发生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最 根本的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高考体验】2008年上海卷,36题(节选)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 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 遇。”问题: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列举史实:☆ 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008年全国卷Ⅰ,13题
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
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
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知识梳理】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 ☆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探索的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
古的逆流。
1、那些因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归a.西纳方总列结强的侵略(包括经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进行的改革客观作用。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视角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知识梳理】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教材第35页 ):
【高考体验】 2008年上海卷,36题(节选);2008年全国卷Ⅰ,13题
【问 题】
无论是从洋务运动的背景还是其内容看,促使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列强坚船利炮的震慑 。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 逆流 。
☆根本考虑:“激进派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 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 封建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启 示】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入过程。
【启 示】 由此可见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与挽救民族危亡有什么关系?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救亡图 存是变法的首要目标。
【高考体验】2007年高考宁夏卷,42题(节选)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 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启 示】
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已经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一种 自为的选择,成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教材第72页):
☆《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直接干涉内政。
☆清王朝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进行“新政”和 “预备立宪”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推动。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
2008全国卷Ⅱ,13题
B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归纳总结
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a.中国近代化是应对列强侵略的被动行为。 b.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不断争取民族独 立和民主权利的过程。 c.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深 化的过程。
☆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知识梳理】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教材第58页):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维新思想形成和传播。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长 起来,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民主意识 增强。
【高考体验】2006年高考广东卷,30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 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启 示】
从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起步的?
中国近代化是在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起步的。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知识梳理】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兴起的历史背景(教材第35页):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列强坚船利炮的震慑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B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视角2 :戊戌变法(1898年)
【高考体验】 2007年高考宁夏卷,42题(节选)
【知识梳理】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教材第58页): 【问 题】
在诸多因素中,促使资产阶级发起戊戌变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