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理论案例
微观经济学习题:4 生产理论(汪)

练习题(一)判断题1、变投入是指价格和数量都可以发生变化的投入。
()2、有当边际产品下降时,总产出才会下降。
()3、可变投入收益递减说明要增加相同数量的产出可变投入应以递减比例增加。
()4、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交,说明要保持原有的产出水平不变,应当减少成本开支。
()5、为实现一定量产出的成本最低的原则是要使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品彼此相等。
()6、如果各种投入增加的比例是10%,产出增加的比例是8%,说明这是可变投入收益递减。
()7、如果企业实现了以最低成本生产了一定量产出,说明该企业一定实现了最大利润。
()8、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个产出单位所需增加的投入的数量。
()9、如果可变投入出现收益递减说明总产出一定是下降的。
()10、生产函数与投入的价格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
()11、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产品总是会小于平均产品。
()12、边际产品曲线总是与平均产品曲线的极大值点相交。
()13、只要总产出是下降的,那么边际产品必然是负数。
()14、生产函数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15、如果规模收益递减,说明可变投入收益也一定递减。
()16、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投入的组合只能生产一种产出水平。
17、如果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常数,说明投入的替代比例是不变的。
()18、只要边际产品上升,平均产品也一定上升。
()19、如果总产出达到了极大值,那么边际产品曲线就会与平均产品曲线相交。
()20、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的标准是时间。
()21、在长期中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22、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要了鱼,它的机会成本就是熊掌。
()23、因为厂房的折旧是按月提取的,不生产就不打入成本,所以,折旧是一种可变成本。
()24、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25、可变投入收益递减,反映在平均总成本上也是递增成本。
()26、生产1000个单位的平均成本是20元,从1001~1010单位的平均成本是21元,那么,0~1010单位的平均成本有可能比20元大,也可能比20元小。
第6章生产成本理论

劳动人数 饺子数量
0
0
1 1000
2 3000
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
1000 1000 2000 1500
表中的数据有什么 关系?有什么规律?
——就是本节要讨 论的问题。
3 4200 1200 1400 4 4500 300 1125 5 4000 -500 800
分类: 长期总成本(LTC)
成本
LMC LTC
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边际成本(LMC)
LAC
LAC LTC Q
LMC LTC Q
dLTC dQ
2020/5/3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17
第2节 成本理论
2、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U形成本曲线
在短期,当像资本那样的要素固定不变时,可变要素一般
劳动 人数
饺子 数量
边际 产量
平均 产量
0
0
AP TP MP TP
X
X
1 1000 1000 1000 2 3000 2000 1500 3 4200 1200 1400 4 4500 300 1125
5 4000 -500 800
2020/5/3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6
第1节 生产理论
2、边际报酬(收益)递减规律(P95)
在包饺子店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边际产量的变化规律是: 增——减。原因:固定投入要素有一个容量限度。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下,所有其它生产要 素的数量保持不变,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变动要素的 使用量,会使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后,出现不断减少。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介绍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 同性。
邓宁体系涵盖了各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 即货物贸易、无形资产的转让、对外直接 投资。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所有权特定优势:
A资本优势 B 技术优势 C 规模经济优势 D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A 产品和价格的内部转让 B 本国建立研发中心,他国建立子公司
技术优势 企业规模 组织管理能力 金融与货币优势
②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 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 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 势——出口贸易则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 较好形式;
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 现利润最大化。
邓宁的OIL范式
技术授权 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O)
(I)
(L)
(3)理论评价
兼收并蓄,归纳吸收了以往各派学说中对 他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形成了一个综合的 理论模式。成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中 的主流。
专题五:剩余价值理论

有三个部分!
劳动力的价 值?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你知道你自己的价值有多大吗? 智联招聘的薪酬满意度调查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生产率是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差别和价值 规律在市场上的作用会引起工资的差异。
m m v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 新创造价值=
c+v+m
社会总产值
v+m c+v
国民收入
预付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 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4小时
=100%
4
0
2
8
4
10 m' =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4小时
=150%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
工 作 日(8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没有重大产品创新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建立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上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 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 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 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泰罗理论的经典案例

泰罗理论的经典案例福特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传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工业化时代的主题,就是追求更多的产量,创造更大的市场。
对此,泰罗进行了理论上的创建,而福特采取了实践上的行动。
亨利·福特美国人喜欢做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脍炙人口,传遍世界。
但人们似乎不记得,老福特也曾做过梦,他的梦想,就是每一个自食其力的美国人都有一辆福特车,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
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创立了流水作业线。
老福特一直不承认他与泰罗制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的屠宰厂,屠宰厂是把一个个“部件”依次卸下来,他则是把一个个部件装上去。
但在实际上,如果没有泰罗倡导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甘特设计的控制图表,老福特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而已。
正是泰罗制的广泛推行,为流水作业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1913年,亨利·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
福特不仅设计出完善的装配线和统一精确的通用零部件,还创造出依靠非熟练工人在中心装配线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依照“只需按工序将工具和人排列起来,以便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零配件的装配”(《福特自传》)的装配线工作原理,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
由于福特制极大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尤其是花样百出的日用消费品,在流水线上变成了标准化商品,被大规模地制造出来时,规模经济诞生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原来买不起相关商品的人成为新的消费群体,市场被创造出来了。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福特制是对泰罗制改进和完善的生产组织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在这时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福特和泰罗不约而同地关注同一个问题。
生产过程 案例

生产过程案例
生产过程案例:
某公司是一家生产家具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材料采购:公司从供应商处采购所需的木材、胶水、油漆等原材料。
2. 木材加工:将采购的木材进行锯切、打磨、拼接等加工,制成家具的各个部件。
3. 组装:将加工好的家具部件进行组装,拼接成完整的家具。
4. 涂装:对组装好的家具进行涂装,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5. 包装:将涂装好的家具进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在这个案例中,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确保生产出的家具符合客户要求。
同时,还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事故发生。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享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享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的成功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才能真正展现其价值。
本文将分享几个不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案例,探讨它们如何运用管理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绩效。
案例一:某制造业企业的精益生产实践某制造业企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企业引入了精益生产的管理理念。
首先,他们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深入的价值流分析,识别出了其中的非增值环节和浪费。
例如,发现原材料在仓库中的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资金占用和潜在的损耗。
于是,通过优化采购计划和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减少了库存成本。
在生产线上,采用了单件流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来的批量生产模式。
这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实施了5S 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使工作现场更加整洁、有序,减少了寻找工具和物料的时间浪费。
此外,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参与。
通过开展定期的精益生产培训课程,让员工理解精益理念,并鼓励他们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益生产实践,该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成本大幅降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案例二:某科技公司的创新管理实践在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某科技公司为了保持创新能力,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管理策略。
建立了开放的创新文化。
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的想法,不怕失败。
公司内部经常组织头脑风暴会议,让不同部门的员工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团队。
这个团队由跨学科的专家组成,包括技术、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
他们的任务是探索新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公司的产品研发提供前瞻性的建议。
同时,加强了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创新。
(可直接使用)有关海尔集团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案例.doc

有关海尔集团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案例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我们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生产战略的影响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某一或几个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和市场寡占地位,竞争者很少,市场激烈程度远不充分,替代品很少且附加值高,企业对产品的成本关注不是很大,技术或产品可以通过出口源源不断地输向全世界各地。
第二阶段,即成熟产品阶段。
由於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一批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开始掌握此技术,於是,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替代产品增加,为了摄取更多利润,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於越来越有利的位置,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各跨国公司开始从成本出发,在有较大需求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工厂,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第三阶段,即标准化产品阶段,由於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趋於标准化,这时对生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加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原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完全消失,成本、价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作为具有技术先导力的跨国公司,对此产品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其有可能自己尽量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把生产直接给那些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
三、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便是遵循着产品生命周期发展规律的原理,如今,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频临倒闭的小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到国外,一跃成为品牌价值为440多亿人民币,全球销售额达768亿元人民币的,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 0800多个规格品牌群的具有一流国际化水平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为中国家电名副其实的老大,根据欧洲2002年的统计:海尔位列全球白色家电企业五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分工与专业化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对一个扣针厂的参观描述了一个例子。
斯密所看到的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和引起的规模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
“第一个人抽铁丝,第二个人拉直,第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圆头;做圆头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涂白是另一项;甚至将扣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门职业。
”
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
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更高人均产量和每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
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
例如,如果你想盖一个房子,你可以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
但大多数人找建筑商,建筑商又雇佣木匠、瓦匠、电工、油漆工和许多其他类型工人。
这些工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而且,这使他们比作为通用型工人时做得更好。
实际上,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繁荣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