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一号线
碎石道床轨道工程监理细则[详细]
![碎石道床轨道工程监理细则[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f719fe48fab069dc5122012c.png)
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滨湖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施工CD01标工程监理实施细则B13(整体道床轨道)内容提要:工程概况编制依据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目标值监理工作方法与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控制措施及监理控制要点项目监理机构(章):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日期:第一章工程概况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滨湖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终点站位于徽卅大道站西侧,主要承担一号线全线配属车辆的厂架修,定修以及本段配属车辆的存放、运用、整备、列修、月修等工作.滨湖车辆段位于贵州路以东,规划珠江路以北,规划西藏路以西,规划遵义路以南的长方形地块内,占地面积约36.97公倾,其中滨湖车辆段占地30.82公倾,其余为预留5号线停车场用地滨湖车辆段总建筑面积约18万㎡.出入段线,试车线,库内线库外线线路总长19l06·88米,50千克/米钢轨,60千克/米钢轨、5O千克钢轨7号单开道岔42 组(19左,23右),5O千克/7号道岔5米间距交叉渡线二组(非对称型3左、1右),试车线6O千克/米钢轨9号单开道岔2组(1左、1右),培训线含9号单开道岔1组左开. 整体道床有运用库及联合捡验库:立柱式捡查坑道床、墙式捡查坑道床、一半墙式一半立柱式道床丶横通道整体道床、直埋式整体道床丶洗车库整体道床六种.轨道结构主要为:一般采用WJ-2A型扣件,短轨承轨台式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中等减震地段采用LORD扣件、短轨承轨台式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无枕直埋尼龙式整体道床 . 60千克/米钢轨9号单开道岔、5O千克/米7号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均使用轨下基础采用长枕混凝士長枕.第二章编制依据1、本工程招标文件及所列的《技术要求》2、现有设计图纸3、本工程监理规划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0319-2000)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02)6、《地下铁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年版)(GB50299-1999)7、《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8、《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3-2003)第三章监理工作流程3.1碎石道床轨道施工3.1.1施工工法、工艺本工程因库外线路较多,只能采用人工铺轨.人工铺轨时将利用既有路面,把钢轨、轨枕及配件卸至施工路段附近,先采用人工或汽车将钢轨配对拖拉散开后拨到股道两边,将轨枕及配件分段卸散,然后分段铺设.使用齿条式起道器、液压起拨道器、液压起拨道机、小型液压捣固机进行起道整修和沉落整修.(1)减振垫基底处理、减振垫铺设在需要设置减振地段,先根据测量资料确定好减振垫基底铺设范围,控制好混凝土浇筑高度,待混凝土浇筑完成,达到一定的强度后,铺减振垫.(2)卸轨料、上砟利用汽车吊由汽车上将钢轨、轨枕及扣件卸下,分类集中堆码,钢轨在卸下的同时进行逐根检尺,并标识在轨头上.铺轨前,先上一定数量的道碴,用自卸汽车将道碴运至铺轨地点后,成鱼鳞状堆放,再用装载机推平碾压密实,厚度按压实后比道床设计厚度低5~7厘米掌握摊铺;(3)拖散钢轨用人工或汽车,按轨排表中所标注的钢轨长度、顺序配对,将钢轨拖拉到对应铺设地点,并按上、下股拨移到股道两边上.(4)散布轨枕及扣配件利用汽车或四轮拖拉把轨枕、扣配件运到施工现场,根据轨排表中注明的每节轨排的轨枕根数及所需的扣配件数量均匀散布,并按线路中线桩将轨枕方正.(5)连接钢轨人工用撬棍将钢轨由路肩拨移到轨枕承轨槽内,安装鱼尾板,螺栓及垫圈,并按规定力矩拧紧螺帽.(6)方枕及散扣件按照轨排表中所注明的轨枕间距,用粉笔在轨面上划出间距印,并用白油漆在轨腰上打上正式点位,然后用起道机顶起钢轨,将轨枕方正,再将扣件按规定规格、数量散放在钢轨两侧轨枕上.(7)上扣件上扣件前先细方轨枕、摆正轨下绝缘垫板,铲除承轨槽面余渣,然后将各种扣件依次放入承轨槽内,用小撬棍将扣件拨正落槽.(8)线路整修线路铺好后,按线路中线桩拨至设计位置、串碴捣固、消除硬弯、鹅头、三角坑和反超高现象.(9)质量检查①轨缝预留应符合《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附录F的规定.当轨温低于当地历史最高轨温时,不得有连续3个及以上的瞎缝.任何情况下,不得出现构造轨缝.轨缝实际平均值与检算平均值差±2米米;接头错牙≯1米米;接头相错量直线≯ 40;曲线≯40米米加缩短轨缩短量的一半;轨距误差允许+6米米、-2米米;轨道中心与设计中线差≯20米米.②各种扣配件应安装齐全,位置正确,扣件应涂油.③轨道大方向远视直线顺直、无硬弯、曲线圆顺、无反弯或鹅头,无反超高和三角坑.3.1.2工艺流程碎石道床施工流程图3.1.3技术措施根据资料确定减振垫道床铺设范围,开挖、浇筑基底时控制好基底标高.线路上铺设的钢轨、轨枕及扣配件必须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并应符合本线设计要求.无合格证或经检验不合格的轨道材料不得上线使用.对施工设计文件和施工资料进行会审,并据以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复核线下施工单位移交的线下工程竣工资料,如路基整修表、曲线表、坡度表、断链表、平交道口表、控制桩表以及水准点表等,并据此对其路基面、中线桩和所铺底碴等进行现场检查验收.落实人工铺轨施工所需的人员、工具、机械设备,并调迁到位.做好配合人工铺轨施工的其他工作.3.2碎石道床铺碴整道3.2.1施工工艺、工法轨道、道岔铺设前,用汽车从石场运输底碴铺设到线路上,并将底碴摊铺平整,单层道床地段直接摊铺底层面碴.铺轨、铺岔完成后,进行补碴整道,并进行线路整修.铺碴整道以人工为主,辅助以齿条式起道器、液压起拨道器、液压起拨道机、小型液压捣固机等进行,道碴运输使用5吨以上自卸汽车.(1)底碴铺设及面碴采购运输预铺底碴:路基成型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铺底碴,底碴采用自卸汽车运至施工地点,人工摊铺整平成型.面碴采购运输:面碴就近从合格碴场采购,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现场.(2)第一次整道第一次整道的主要目的是补碴、消灭三角坑和反超高,并拨正轨道位置.起道:将每节轨道在几个点抬高并用道碴垫实.抬高后的轨面应大致平顺,没有显著的凸凹和反超高.抬高后应同时方正轨枕位置.串碴:轨节抬起后立即向轨枕下面串碴,要求串满串实,没有空吊板.拨道:在上述工作完成一定长度后进行一次拨道,即将线路拨到中心线位置,达到直线顺直,曲线圆顺.拨道前检查要拨的线路地段的轨缝是否合适,必要时应进行调整,以防发生胀轨.(3)第二次整道第二次整道的主要目的是补碴、匀缝、方枕、串碴捣实,进一步拨正轨道位置.匀轨缝:在进行该项作业时须拧松螺旋道钉的螺帽,以便抬道后细方轨枕.起道:将轨道抬高至设计标高,并略加高1~3米米的沉落量.曲线外股钢轨按规定超高抬够.起道后的轨道前后高低、左右水平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方枕:按轨腰上的标志整正轨枕.串碴:钢轨两侧40~50厘米范围内串满道碴,钢筋混凝土轨枕中间60厘米宽的碴面应低于轨枕底面30米米以上.填盒:向轨枕盒内填补一部分道碴,供捣固用.捣固:利用小型机械将钢轨外侧40厘米、内侧45厘米范围内的道碴分3~4次将道床捣实,使能承受列车通过时荷载.拨道:按照线路中线细拨轨道.拨道前可将轨枕端部的道碴扒开一部分,以减小拨道时的阻力.整道:包括小量的拨道、校正线路平面位置、整修道床、补足轨枕盒内道碴、拍实道床边坡及顶面并使之保持稳定.(4)沉落整修沉落整修是轨道工程验交前的最后一次作业,其内容包括:起道:做到与设计纵断面规定的标高误差不超过+50米米,-30米米.轨道水平前后高底符合验标规定,轨枕与线路中线垂直,其间距及偏斜误差不大于40米米.找平小洼:使轨面达到平顺.捣固:做到钢轨接头处无暗坑吊板,其他处无连续暗坑吊板.暗坑吊板率,正线不超过8%,站线不超过12%.拨道:达到直线远视正直,曲线圆顺.填补轨枕盒内道碴:道碴面比轨枕顶面低30米米,混凝土轨枕埋深为150米米,中间凹槽符合规定.整理道床:夯拍道床面,使道床横断面符合设计要求,道床边坡上下边缘整齐并与钢轨相平行.(5)压道作业全面整道后的轨道,安排单机压道,压道次数不得少于30次,经压道后的轨道无明显的变形,达到验收标准.3.2.2工艺流程碎石道床铺砟整道工艺流程图3.3碎石道床道岔施工3.3.1施工方法、工艺碎石道床道岔采用人工铺设,小型机具配合施工,利用汽车将全部道岔轨料运到岔位处,人工现场一次铺设到位,汽车吊配合施工,使用齿条式起道器、液压起拨道器、液压起拨道机、小型液压捣固机进行起道整修和沉落整修.(1)测设道岔铺轨中桩根据施工平面图测设道岔岔前、道岔中心、岔后中心轨道中线桩.(2)铺设面碴汽车运输道岔道床碎石道碴堆放与道岔位置的两侧,完成道差联接后人工进碴整修道岔轨道.(3)铺设岔枕铺岔枕时,预先按照道岔布置图上的岔枕间距在内侧轨腰刻画轨枕位置线,标出岔枕位置,采用人工方法摆放道岔轨枕.(4)铺钉钢轨铺钉道岔钢轨按先直后曲,先外后内,由前向后分四个步骤进行.碎石道床道岔铺设工序见下.铺设直股基本轨:按图中顺序将基本轨放置到轨枕上,联接钢轨接头。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简本)-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

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二OO九年八月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1.1 项目建设意义1.1.1 一号线的建设是支持和促进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实现的需要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对于市域城镇体系,构建“一核一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市域城镇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四周围辐射,形成东、北、西、西南、东南五条拓展轴。
对于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构建“141”的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形成指状展开的布局形态。
具体指“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周边形成多个特色小城镇,并由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分隔。
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连接了主城核心区和滨湖新区,符合“一核一圈五轴”和“141”的空间结构布局,其建设是支持和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现的迫切需要。
1.1.2 一号线的建设是提升合肥城市品质,促进合肥都市圈发展的需要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在与周边省会城市的比较中处于相对劣势,经济总量薄弱是合肥面临的核心问题。
经济总量的不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辐射能力和中心度,城市的经济腹地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带动全省发展。
另外经济总量弱导致投资力度有限,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合肥尽管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属于中部城市,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努力融入长三角地区,与皖江地区联合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中心城市,成为承接和传递发达地区辐射,带动落后地区的关键结点。
其中,“接轨沪宁”是合肥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联动长江”是合肥融入区域分工协作的重要举措。
基于区域发展以及省内发展重心的要求,有必要以合肥为中心,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8标横穿马路埋管施工方案资料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8标横穿马路埋管施工方案资料一、工程背景合肥市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逐年增长。
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合肥市决定建设1号线轨道交通工程,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土建8标是1号线的一部分,包括横穿马路埋管施工,此施工方案资料旨在对该工程进行详细说明。
二、施工目标1.安全施工: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职工安全,重视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长期性能。
3.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预定计划完成。
三、施工方案1.工程概述本工程是在现有的城市道路中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的横穿马路埋管施工。
施工涉及的道路为XX路,道路宽度约为20米,车流量大,施工地点周围有居民住宅、商铺等,需要特别重视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施工准备2.1施工人员:组织专业施工队伍,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
2.2施工设备:准备足够的施工设备,包括挖掘机、起重机等,以提高施工效率。
2.3材料准备:准备必要的施工材料,包括钢管、砼、沙石等。
2.4交通安全: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方案,确保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和顺畅。
2.5环境保护: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现场周边的生态环境。
3.施工步骤3.1勘测与测量: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现场勘测和测量,确定施工的具体位置和尺寸。
3.2临时交通组织:根据交通管理方案,进行现场交通组织,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的畅通。
3.3挖掘施工:使用挖掘机等设备,在道路上挖掘出一条适合埋管的沟槽,根据设计要求,保证沟槽的宽度和深度。
3.4管道铺设:将预制好的管道逐段铺设到沟槽里,保证管道的连接牢固严密。
3.5沟槽回填:将挖掘出的土方料填回沟槽中,采用合适的夯实方法,保证回填土层的稳定性。
3.6道路恢复:对施工区域进行道路恢复,确保恢复后的道路与原来的道路一样平整、牢固。
合肥地铁规划图

合肥地铁规划图
合肥地铁规划图是合肥市政府计划建设的一个轨道交通系统。
该地铁系统计划包括多条线路,以满足合肥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下面是合肥地铁规划图详细说明:
一、一号线(红色):
起点为合肥北站,经过合肥站、火车站、包河火车站,终点为阜阳火车站。
这条线路全长约30公里,共设站11座。
二、二号线(蓝色):
起点为庐阳广场,经过包河公园、九华山、瑶海体育场、望江路,终点为巢湖火车站。
这条线路全长约25公里,共设站9座。
三、三号线(绿色):
起点为车站北路,经过百大广场、包河火车站、南艳湖,终点为庐江火车站。
这条线路全长约20公里,共设站7座。
四、四号线(黄色):
起点为巢湖火车站,经过二院、包河火车站、滨湖新区,终点为肥西火车站。
这条线路全长约15公里,共设站6座。
五、五号线(紫色):
起点为新站工业园区,经过新站大道、巢湖火车站、滨湖新区,终点为蜀山山脚。
这条线路全长约18公里,共设站8座。
六、六号线(橙色):
起点为佳园绿地,经过包河公园、合肥站、庐阳广场,终点为九华山旅游区。
这条线路全长约12公里,共设站5座。
以上是合肥地铁规划图的详细内容,该规划旨在缓解合肥市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
预计完成后,地铁将成为合肥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城市发展。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简介

轨道交通1号线简介
发布日期:2009-10-20 信息来源: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位于合肥火车站北天水路,以地下线形式沿新蚌埠路向南,经北二环路,穿过合肥火车站,沿胜利路、马鞍山路向南,至望湖中路转向西,再向南沿佳洲路直穿高铁站,之后沿青海路、庐州大道、珠江路至线路终点徽州大道站。
线路全长约28.8km,全部为地下线。
全线共设车站26座,全部为地下车站,工程总投资约133.98亿元。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从合肥站至徽州大道站,线路长约24.65km,全部为地下线。
一期工程共设车站23座,全部为地下站,新建滨湖车辆段一座,骆岗停车场一座,大东门控制中心一座。
1号线车辆采用标准的B型车,4动2拖编组,机电设备包含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空调、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电扶梯、屏蔽门、门禁、综合监控等系统。
本工程计划于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在2014年底开通运营。
合肥地铁一、二期工程1号线土建8标右线盾构下穿十五里河专项施工方案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8标盾构区间工程盾构过下穿河流专项方案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合肥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8标区间盾构下穿十五里河专项施工方案工程名称: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8标盾构区间工程编制人:王盼主管:唐兴华编制单位: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8标段项目经理部编制日期: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日目录1 编制依据 (1)2 编制目的 (1)3 工程概况 (1)4 资源配置 (2)4.1人员配置 (2)4.2设备配置 (3)4.3材料配置 (3)5 施工流程 (3)6 施工准备 (4)6.1人员准备 (4)6.2机械准备 (4)6.3材料准备 (5)6.4技术准备 (5)6.5环境排查 (5)7 过程控制 (5)7.1试验段掘进 (5)7.2掘进过程控制 (6)8 应急预案 (8)8.1主要风险源 (8)8.2应急处理措施 (9)8.3应急物资 (12)9 保证措施 (12)9.1组织措施 (12)9.2管理措施 (13)9.3技术措施 (13)9.4安全措施 (13)1 编制依据⑴《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⑵《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⑶《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1350299-2003;⑷《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⑸《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花园大道站~锦绣大道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⑹《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⑺《合肥地铁1号线8标右线区间隧道施工组织设计》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标准化手册》⑼《中交一航局城市交通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手册》⑽《城交公司施组、专项方案和项目管理规划书编写标准和要求》2 编制目的为保证盾构安全、顺利通过十五里河,统一全员施工方案及操作思路,在满足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下,编制此专项方案,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盾构机过站方案的优化

盾构机过站方案的优化张树凯【摘要】合肥地铁一号线7标盾构机在已施工完成的水阳江站过站,改进了主机在接收井、车站平移时铺设钢板的传统方式,改为在机体下方铺设轨道、主机焊接轮组实现机体移动的优化方案.详细介绍了优化方案施工过程.与传统盾构机过站方案对比,优化方案缩短施工时间、节约施工成本,对今后同类型的盾构机过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As the shield machine for Contracted Section 7of Line One of Hefei Tube has to pass through the finished Shuiyangjiang Railway Stati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aying steel plates for the main machine to move horizontally at the reception well and the station is changed into the optimized scheme of laying a track under the machine body and welding a wheel set onto the main engine to realize the body mov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optimized scheme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e pap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e shield machine passing through a station, the optimized plan shortens the construction duration and sav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which may serve 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shield machines of the same type passing through railway stations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年(卷),期】2018(016)003【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盾构机;过站;轨道;轮组;顶推【作者】张树凯【作者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431 工程概况目前地铁施工盾构机过站主要有三种情况:①盾构机直接穿越已完工车站;②盾构机在车站一端接收、拆解,通过吊装运输,再在车站另外一端组装调试、始发;③盾构机先穿越未施工车站,盾构机穿越车站后再进行车站施工,即常说的“先隧后站”法[1-2]。
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

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引言: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人口数量急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合肥市政府决定建设轨道交通系统。
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是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一条线路,将为合肥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
本文将对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介绍。
一、规划1.1 线路规划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全长约30公里,起点设在合肥市中心区域,终点设在城市的南部地区。
一号线沿途设有15个车站,包括合肥市的主要商业区、居民区、学校和重要交通枢纽。
线路规划经过充分的考虑,旨在连接合肥市的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1.2 设计理念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设计理念是高效、环保、舒适。
线路的设计考虑了车站的分布、站点之间的距离、列车的速度以及列车的乘客容量。
此外,站点和列车的设计也注重提供方便、舒适的乘坐环境,包括无障碍设施、良好的通风系统和优质的座椅。
二、建设2.1 工程进展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建设工程于20XX年正式启动。
工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包括线路地基工程、车站建设、电气设备安装和铺轨等。
目前,一号线的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了地基工程和车站建设,并正在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铺轨工作。
2.2 技术标准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建设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
线路采用了最新的轨道技术,包括高速铁路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
车站的设计和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确保了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三、运营3.1 运营系统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运营系统将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技术。
列车将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和高效运营。
同时,运营系统将配备先进的票务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方便乘客的购票和获取实时信息。
3.2 运营安全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运营将高度重视运营安全。
运营方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定期的设备检查和维修、人员培训以及实时监控系统。
此外,合肥市政府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安全宣传活动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路简介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北起天水路站,南至徽州大道站。
以地下线形式沿新蚌埠路向南,经北二环路,穿过合肥火车站,沿胜利路、马鞍山路向南,至望湖中路转向西,再向南沿佳洲路直穿高铁站,之后沿青海路、庐州大道、珠江路至线路终点徽州大道站。
线路全长约29.06km,全部为地下线。
三期全线共设车站26座,全部为地下车站,新建滨湖车辆段一座,骆岗停车场一座,大东门控制中心一座,明光路主变电所和紫云路变电所2座。
工程总投资约133.98亿元。
合肥地铁1号线将采用B型车6辆(4动2拖)编组,每列定员1460人,最高时速达80公里,平均旅行速度33km/h,发车时间间隔最短为2分钟一班。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合肥站~~徽州大道站),1号线一期全长24.58km。
最大站间距2462米,最小站间距714.5米,平均站间距1106米,其中换乘站6座。
在速度设计方面,1号线全线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3公里。
这样算来,从天水路站起点站到徽州大道底站,44分钟就能跑完全程。
按照每站1106米计算,平均两分钟就能跑完一站路。
1号线是分批建设、同步运营。
最终的轨道交通1号线,从合肥火车站到滨湖新区的徽州大道站,一共23个站都会如期在2016年底实现运营。
1号线车辆采用标准的B型车,4动2拖编组,机电设备包含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空调、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电扶梯、屏蔽门、门禁、综合监控等系统。
为保证乘客安全,合肥地铁站都将安装屏蔽门系统,将站台与地铁轨道隔离。
屏蔽门系统由门体结构、门机系统、电源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车站每站设置2列站台屏蔽门,双岛4线站台车站设置4列站台屏蔽门。
共设置48侧站台屏蔽门系统,全长约115.28米。
站点设置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天水路站—物流大道站—瑶海公园站—合肥站(1,3号线换乘)—凤阳路站—明光路站—大东门站(1,2号线换乘)—芜湖路站—南一环站—太湖路站(1,6号线换乘)—水阳江路站—葛大店站—望湖城站—高铁南站站(1,4,5号线换乘)—繁华大道站—大连路站—花园大道站—锦绣大道站—紫云路站(1,7号线换乘)—中山路站—方兴大道站—云谷路站—南宁路站—贵阳路站—湖南路站(1,5号线换乘)—徽州大道站。
注:天水路站—火车站站在本次建设中暂不实施。
合肥地铁即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是合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轨道交通远景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线5条(含1条机场专用线),全长107.2公里。
远期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方案由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共设置了15个轨道交通枢纽,全长181.1公里。
总体规划分为四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2009年~2017年,建设合肥地铁1号线、合肥地铁2号线,形成“十”字形的基本骨架;第二阶段:2014年~2020年,建设合肥地铁3号线、合肥地铁4号线、合肥地铁5号线,与合肥地铁1号线、合肥地铁2号线共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组团放射的基本骨架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主要客流走廊;第三阶段:2020年~2025年,在骨架网络基础上,建设合肥地铁6号线、合肥地铁7号线、合肥地铁机场线即8号线,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第四阶段:2025年后,建设合肥地铁9号线-合肥地铁12号线及扩展延伸线,实现线网规划的远景目标。
地铁1号线建设工程于2012年6月1日全线正式开工;2014年上半年,地铁1号线将进入大规模的隧道挖建时段,分布在1号线全线的12台盾构机,将全部实现井下作业;2015年2月隧道贯通,2015年3月份前后,地铁1号线将实现全线洞通;2015年4月轨通,2016年10月试运行;2016年12月全线通车试运营。
历史沿革编辑1994年1994年,合肥开始实施地铁规划。
2007年●2007年06月,合肥市启动《合肥市城市快速地铁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性文件编制工作。
规划中的3条地铁线路分别是:1号线,火车站-滨湖区,总长约32公里;2号线,龙岗开发区-科学城,总长约31公里;3号线,磨店职校城-大学城-派河,总长约38公里。
2008年●2008年05月04日,合肥市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指挥部成立。
●2008年06月19日,合肥市有轨电车公司筹备组成立。
●2008年10月,经合肥市政府批准地铁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性文件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
后又分别经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及环保部组织专家评审并获得通过。
●2008年11月10日,《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8年11月1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和“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筹备组”成立,并与“合肥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指挥部”、“合肥有轨电车公司筹备组”合署办公。
●2008年11月27日,市轨道办在北京组织召开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成果专家咨询会。
2009年●2009年01月10日至2009年0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肥召开专家评估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9年02月24日至2009年02月25日,建设部委托省建设厅在肥举行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9年02月27日,《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国家环保部。
●2009年03月3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预测报告》通过专家预评审会。
●2009年04月22日,市轨道办组织召开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马鞍山路高架桥结合设计工程方案审查会。
●2009年05月09日,市国资委同意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9年06月03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肥组织专家预评估会,原则通过《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06月05日至2009年06月06日,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审查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9年06月27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
●2009年07月07日至2009年07月08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试验段初步设计通过评审并获得市发改委立项批复。
●2009年07月16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施工项目正式公开招标。
●2009年08月07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开工暨1号线奠基仪式在滨湖新区举行。
●2009年08月10日,国家环保部批复《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9年10月13日,轨道公司召开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合肥地铁1号线客流预测报告》。
●2009年10月20日,南北高架一号线配套工程三座轨道交通车站(芜湖路站、南一环路站、水阳江路站)开工建设。
●2009年11月,合肥市地铁1号线的测绘成果已正式通过验收,意味着地铁工程的开展将有科学、高精度的“指路标”。
●2009年12月12日,合肥首个地铁站——水阳江站正式破土动工。
●2009年12月16日,《建设规划》完成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签程序,上报国务院。
2010年●2010年01月28日至29日,合肥市轨道办邀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1名国内轨道交通知名专家,为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进行预评审会。
经过“把脉”,专家组认为合肥地铁1号线的设计合理、工作深度符合要求,可以作为下阶段设计的依据。
●2010年03月31日,经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被列入2010年全省“861”项目投资计划安排。
●2010年05月13日,合肥市发改委批准合肥铁路南站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立项。
●2010年0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复了《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1年●2011年04月11日,合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2年●2012年01月,合肥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2年06月,合肥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建设。
●2012年11月10日,合肥乃至全省首台盾构机在合肥地铁1号线繁华大道站下井,为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2013年●2013年01月,合肥地铁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3年02月19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一批工程正式封闭施工,吹响了合肥地铁2号线建设的号角。
●2013年06月17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二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12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总体总包项目中标●2013年10月17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三批工程西段全面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22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建设总长114公里的3、4、5号地铁线已通过专家评审。
●2013年11月22日,合肥地铁1号线第三台盾构机从合肥站站点下井。
●2013年11月26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迎来全面地质勘探。
●2013年12月22日,合肥地铁3号线站点工程招设计咨询启动。
2014年●2014年01月24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勘察监理及施工图强审项目公开招标。
●2014年03月12日,合肥地铁4号线工程开始“破土”勘察。
●2014年03月13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潜山路站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04月05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己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
●2014年05月15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环保部审查。
●2014年06月22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四批工程东段正式全面开工建设。
●2014年07月29日,合肥地铁3号线启动第一次环评。
●2014年08月18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建设总长114公里的3、4、5号地铁线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4年11月19日,合肥地铁3号线启动第二次环评。
●2014年12月8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即合肥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
●2014年12月11日,合肥地铁5号线云谷路站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2014年12月31日,合肥地铁3号线第一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2015年04月21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正式成立。
●2015年05月14日,合肥地铁4号线、合肥地铁5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招标。
■工程节点控制工期计划表节点工期工程节点目标※2012年06月01日合肥地铁1号线建设工程于全线正式开工※2014年上半年合肥地铁1号线将进入大规模的隧道挖建时段,分布在合肥地铁1号线全线的12台盾构机,将全部实现井下作业※2015年02月隧道贯通※2015年03月合肥地铁1号线将实现全线洞通※2015年04月轨通※2015年07月04日地铁变电所送电1(庐州大道主变电所供电范围的滨湖车辆段)※2015年08月主变电所送电※2015年09月14日滨湖车辆段接触网送电(电通)※2015年10月01日首列车到段※2015年09月30日地铁供电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接触网架线、安装、调试;杂散电流安装、调试;区间动照安装、调试※2015年12月17日地铁供电系统送电(地铁电通)※2015年12月19日144小时稳定测试※2015年12月27日接触网整正、拉出值调整※2016年03月29日冷滑※2016年03月31日接触网送电(电通)※2016年04月01日热滑※2016年04月01日综合调试(动车测试)※2016年10月01日试运行※2016年12月31日正式开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