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创新思维教学课件

4
6/30/2020
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 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 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 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 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 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 慢的尝试法,还没有形成关于创造学的整 体概念。
5
6/30/2020
(二)萌芽阶段(18世纪——20世纪初) ——文科阶段
两个途径,两个方向: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计
与经验研究
6
6/30/2020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 活中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论)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一、创造学概述
二、创造学的诞生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1、 创造活动: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 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我国远古时期有巢氏建造房屋、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 取火、古人类种植作物、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打凿石器) 和驯养家畜等。
现代创造学除了致力于探索开发人的创 造力以外,还注重从人类生理学、遗传学、 脑科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和探索创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相信, 创造学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12
6/30/2020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 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 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角度 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导论

第四节 创造学的特性与研究方法
• 一、创造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 创造学研究对象: • 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 • 创造学研究目的 :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 其创造性。 探索出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和方法,并尽快教给普 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 创造性,增加其创造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创造活 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的涵义
• 创造学(Creatology):
•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 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 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六、中国创造学的发展
• 台湾创造学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已开展了创造学研究,其重点放在 幼儿园和中小学方面。
• 大陆创造学的发展
•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 入中国大陆。
• 创造学群,是指以创造学学科理论研究及 应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主要有:
• 中国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①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 。各地方分会相继 成立。 会刊《发明与革新》杂志,自1985年创 刊。 • ②1990年中国发明协会召开了“首届全国创造 力开发与促进发明活动讨论会”,成立了中国 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1936年,美国GE公司对职工进行创造力开发的培 训,一年后发现职工的创造力竟提高了三倍。 • 1941年,美国奥斯本(A.F.Osborn ,BBDO广告 公司经理)提出了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 (brain storming或头脑风暴法) • 一般认为,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造力培训 或1941年奥斯本提出智力激励法,标志创造学的 正式诞生。性的构思方案
创造学第一章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创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创造学通过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 动,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 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创造学不仅关注已有的创造发明 成果,还探索未知的领域和可能 性,有助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
创业教育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产生新 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中的创造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创造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头脑风暴法
01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
决方案。
发散思维训练
02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思维,提高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
创新方法学习
03
学习并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如TRIZ、六顶思考帽等,有助于提
升创造力。
创造力测评与提升的实践应用
1 2
教育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并提 供相应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能力。
共同作用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造性 思维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而创新能力则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 。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个体或组织在特定领域内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03
创造学思想录概要课件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
总结词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创新 性,寻求特殊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这一原理认为,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面对问题时,不 应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法,而应尝试新的、特殊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创新性思考,可以发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问 题的解决。
创造性人格原理
题。
激发灵感和创意
通过视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寻 找新的灵感和创意,并尝试将它们 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接受失败和挫折
创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 ,但它们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机会, 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05 创造学应用案例分析
产品创新案例
产品创新案例:苹果公司的iPhone
苹果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Phone。这 款产品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还对音乐、电影、娱乐等多个行业产 生了深远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学特点
创造学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应用,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还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 学等。
创造学的重要性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企业发展
创造学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 ,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推动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03 创造技法与实践
头脑风暴法
一种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来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它鼓励参 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以寻求新的创意和解决 方案。
设问法
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
设问法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它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 质,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设问法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潜伏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进行 创新思考。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一、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
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
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
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
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浙师大老师创造学课件第一章

培养观察力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发现 细节和特点,培养敏锐的观察
力,激发创造力。
鼓励尝试与探索
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 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
和冒险精神。
创造力的激发技巧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思考和探索,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
提供创意素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 如图片、音乐、故事等,激发 他们的创意灵感。
知识
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是创造力的基础。
观察力
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环 境,发现新的机会和问题。
适应性
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快速学 习和成长。
创造力的类型
科学创造力
技术创造力
艺术创造力
社会创造力
在科学领域产生新理论、 新方法和新发现的能力。
在技术领域发明新技术、 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在艺术领域创作出新颖、 独特和有价值的作品的
创造学的发展历程
创造学的起源
创造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 国,最初是为了解决军事和工业 领域中的创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创造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学逐渐发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 于教育、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
创造学的现状
目前,创造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 备受关注和研究的学科领域之一, 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创新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
创造力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激发个人潜能
促进个人成长
创造力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天赋, 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
创造力有助于个人不断学习和成长, 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提高个人竞争力
创造学基础教案

二、集中思维 1. 集中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其特点如下: (1)惟一性 (2)逻辑性 (3)比较性 例:美国某玩具公司(P20) 2.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互补 P20,图2-3
(4) 对称联想 例:冷风扇-热风扇 (5) 仿生联想 例:鲸鱼外形-潜水艇 (6) 仿形联想 例: (7) 强制联想 例: 1、联想能力的训练 (1) 分类训练 给定联想的起点词,进行联想类型的训练。
例:鸡-鸭、鹅、鸟……. -鸡蛋、孵化、小鸡 -晨啼、生物钟 (2) 综合训练 给定联想的起点词和终点词,进行多种多样联想链的训练。 例:粉笔-原子弹 见P16 三、灵感 3、灵感的含义与特点 灵感是对长期思考问题的顿悟。其特点如下: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自行车胎的发明 正在花园浇水的美国医生:卵石路上颠簸的自行车→手中的橡胶水管→冲气的自行车内胎 例:建立鸡-月球的关联链 鸡-鸟-飞机-宇宙飞船-月球 2、联想的类型 (1) 相似联想 例:方便面-方便粥,戒烟糖-戒烟茶 (2) 相关联想 例:教师-无尘黑板 (3) 因果联想 例:进入2000年-纪念邮票
创造学基础教案

02
创造学提供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有助于
科研团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创新管理提升科研效率
03
引入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如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可以提
高科研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成果质量。
创造学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创新驱动技术发展
创造学强调创新思维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鼓励技术人员挑战 传统观念,探索新的技术路径。
3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培养创业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的实施与途径
课堂教学改革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造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提升途径
学习创新知识与方法、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提升策略
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TRIZ理论等
05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1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敢 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系统的创新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 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合创新法
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知 识、经验等组合起来, 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
案。
创造技法的应用与实践
确定创新目标
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为后续的创造技法 应用提供指导。
实施创造技法
按照所选创造技法的要求和步骤,进行实施 和操作。
选择合适的创造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创造学概述一复习导入:
思维测试:
抽象思维能力测试
对
很难说
不对
通常能
有时能
不能
不对
很难说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常常能有时能不能
对
很难说不对
通常能有时能不能
很难说对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多次发生偶尔发生不曾发生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多次发现偶尔发现没有
时常提出偶尔提出从不提出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不对很难说对
对
对
很难说
不对
导入新课:
抽象思维是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反映,它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由外部的表面特征深入到内在联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常占主导地位,在创新活动中,良好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必然善于分析,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点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属性一一分解出来,这将大大丰富人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开发个体创新潜能的几个基本内容。
二、正式授课:
概念理论1
一、创造学
1、什么是创造学
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2、创造学研究的对象
创造学以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研究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同时也研究创造的环境及创造者创造性人格。
4、创造学研究的目的
创造学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把探索出的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及其方法尽快地交给普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增加其创造力,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
(一)、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人人都有创造力。
除了痴呆,每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具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
当然,人人何以能够成为尧舜,则不是那个时代所能回答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1、伟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创造能力上的差别
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而只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没有或者很少转变成显性的创造能力而已。
2、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能力的。
1995年,中国矿业大学创建招收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试点班。
该班27人,入学前全为一般高中学生,无一人有发明创
造成果,也无一人听说过创造学。
然而,经过四年科学的创造教育,毕业时全班共有几百项发明,获国家专利25项,在校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中外创造学的发展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
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从此拉开了“创造性研究”的序幕,奥斯本理所当然的被后人称为“创造之父”。
此后,创造教育和创造培训就在美国各大学、各大公司迅速扎根,甚至一些大公司称,凡未学过创造学的大学生,必须补修完该课程之后才能被接受为其公司的职员。
1955年创造学由美国传到日本后很快就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日本不时的掀起“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阵阵热潮。
我国从1980年以来广泛引入了国外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法。
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同时创办《发明与革新》杂志,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成立,会刊《创造天地》创刊。
1980年,创造学最早移植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便在其他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矿业大学1988年在全校举办了创造学系列讲座,随后又将创造学列入教学计划,面向全校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1990年该校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为本科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普通创造学》,1996年9月中国矿大正式将创造学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创造学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
他们把创造学教育与地质学结合,创建了地质创造学,列为地质系学生的指定选修课,并正式招收了地质创造学方向、机械创造学方向的研究生。
1995年,该校高瞻远瞩作出决策,招收了国内第一个创造学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95试点班。
在系统培养专门的发明创造人才方面首开国内先河。
经过四年的创造教育,27名同学申报了25项国家专利,在全国和校内创造发明比赛中有7人13项获奖。
案例应用2
“猪孩”王显凤的启迪
据报道,鞍山市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1974年出生后不久因失去家庭温暖而被迫与猪生活了10年之久,1984年被人救出,当时专家认定其智商只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
后来,给以人的关爱,到18岁王显凤的
从这个例子来看,一方面说明只要是人都有创造力,虽然王显凤是一个“猪孩”,但他的创造力还存在。
因为如果是一头猪,怎样进行训练都不可能把其智商提高到5岁小孩的水平。
另一方面又说明如果没有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不出来的,并且创造力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开发的。
因为“猪孩”王显凤出生10年来一直与“猪”为伍,没有得到培养,所以18岁应有的智商水平达不到。
实践训练3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多进行一些右脑训练:
左撇子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群体,左撇子的大脑右半球起决定作用,它是发挥创造性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关键。
左撇子的这个特征被看作是天才的象征。
以上说法有多少科学根据尚需考证,但左撇子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天才的演员运动员,也有的左撇子改变了历史,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军事家、统帅拿破仑、英国首相邱吉尔、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和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是左撇子。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
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能使右脑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机会。
灵巧的工作要尽量用左手做一些,用剪刀、投篮球、打羽毛球,不妨左手一试。
平常日常生活中也多用左手,扶把手、拉栏杆、系纽扣。
也可以有意识地用左手写字,用左手猜拳,用左脚踢球、左手抓牌、左手搓麻将、耳塞机插在左耳、用左视野观景看画等。
动画图解4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造性活动尽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一般都包括下列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指发现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参考别人或前人的知识、经验并从中得到一定启示等;
第三阶段(顿悟阶段):是指在上一阶段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豁然开朗,产生了灵感或顿悟;
第四阶段(验证阶段):即对灵感或顿悟得到的新想法进行检验和证明。
创造学认可的创造过程是四个阶段,我认为应该加上一个搁置阶段。
2003年最火爆的发明-隐身雨衣
此项发明的原理是:在衣服前后装上摄像机,录制下周围环境实况景象后投射在衣料表面(不仅能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坦克、甚至是飞机)。
这样,人就好像消失了:从身后看到的是前面的景象,而从身前则看到的是身后的景象。
三、思考练习:
1、你认为自己有没有创造力?请仔细想一下,你过去曾经有过什么创造性活动?
2、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什么?它在创造学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在日本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