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作文7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作文7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作文7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就是要让我们人类尊重大自然,不能做一些对他们很有危害的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作文,希望大家喜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作文篇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
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珍爱生灵。
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
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
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
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
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
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拥有着共同家原,保护我们的环境。
大地期盼着绿色、河流期盼着绿色、,水鸟期盼着绿色、花儿期盼着绿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范文(三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稿范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师生: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现代文明的核心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了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相处,首先要树立起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利益不能与自然对立,而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物,包括微小的昆虫和植物,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地球的平衡。
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平衡,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充分尊重和关爱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其次,和谐相处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人类可以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
然而,这种观念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恢复能力是有限的。
过度的开发和消耗,不仅损害了自然,也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相待的意识。
我们要学会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再次,和谐相处需要我们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也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
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水源、大气、土壤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要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植树造林,恢复湿地,修复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和谐相处需要我们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分子,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
正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正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正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1.什么是和谐?和谐相处?简单的说,和谐是矛盾的双方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人类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那人与自然当然可以和谐相处!自然界会有矿难、会有水灾,会有旱情,但这正如我们所说的,“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是因为人们不按照客观规律行事,而得到自然的惩罚。
这可以理解为“不为”而非“不能"!和谐是指一种有序的状态。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就是和谐,这就是有序!马斯洛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低层次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人获取食物水源这就必须从自然界汲取,人从自然界取得资源,自然界给人类提供资源这就是和谐!当然,不要用“攫取”,如果是无序的无限制的无条件的获取那就是不和谐。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界本来就是这种囊括了竞争,共生,互惠,寄生等等状态的复合。
又灾有难有损失都是自然规律,如果没有这些关系,自然界就没变化没进步,狼不吃兔子,狼就要灭绝,草木间不竞争,就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一种和谐。
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和其他生物都是一样的。
你维持生命的吃食是自然给予的,你排出的废物也给予的大自然啊。
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人类属于体型较大的灵长类动物,所以你们关注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只不过放大了而已。
澳大利亚兔子多了把草原啃食精光还打洞!寄生植物不仅依附于树木上还害死了它。
难道对方辩友认为这就是不和谐了吗?3.为与不为“能不能”和“做不做”是两码事,对方辩友今天强调的无非就是历数人类做过的哪些伤天害理,天理不容的劣迹,首先我认为对方的观点太偏激了,其次,当我们退耕还林,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拒绝所有危害大自然的行为,你们就同意说人和大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了吧?现在社会的确不够和谐,只是因为现在我们做的不够好,但我方坚信在抛开这些之后,人与自然是肯定能和谐相处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认识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特点,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
2.保护自然:人类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包括减少废物的产生、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等。
3.合理利用自然: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浪费、不滥采。
应该根据自然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和谐:人类应该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包括改善城市绿化、推广生态旅游、加强环境教育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这种平衡和协调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需求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可持续性是平衡人类需求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一种方式。
2.协调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实现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
这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
这种协调可以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3.公平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体现公平性原则。
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之间的公平,不应该让某些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剥夺其他人的权利。
代际公平是指不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不应该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4.互动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积极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促进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以使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VS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VS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们:很高兴能在这场辩论赛中为正方发言。
我们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依靠自然生存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首先,人类和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生活在自然中,依靠自然的资源和环境来维持生命。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和谐相处可以实现双赢。
如果我们破坏自然,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就会给我们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而如果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能够保护我们自己。
最后,我们相信,人类有能力保护自然、改善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总之,我们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生存。
正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们:作为正方的第二位辩手,我认为,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无法和谐相处。
首先,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等活动,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这些破坏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都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这些变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
最后,我们也需要看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是可以轻易解决的。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环境保护行动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只有改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首先,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之保持互动。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
这包括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其次,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相互依存。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活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如水源、空气质量、气候调节等。
人类应该明白,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确保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此外,人类应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损害对未来世代的需求。
人类应该推动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最后,人类应该重建与自然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远离自然,与现代科技世界紧密相连。
然而,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与自然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园艺、旅行等方式来与大自然接触,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持续发展
的基础。
保护自然环境、依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建与自然的联系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4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4篇自然赋予了我们一切,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所以我们要感恩自然,用感恩的眼光看待自然。
感恩它包含着宽容,但有些人不懂得宽容自然,他们只知道大肆砍伐森林,捕杀野生动物,只知道从自然中索取,却从来未为自然做写什么。
我国古人早就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是到现在我们却还不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当大自然向我们展开报复,我们却怨天尤人,一味地责怪自然,而没有宽容自然。
要知道,自然对于我们的伤害远远小于我们对它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所受的伤害相对于自然所受的伤害是微不足道的。
况且,我们已从自然那里得到了很多很多,不要再责怪自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看待自然。
当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温暖。
他从不吝啬他所拥有的,把它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就像是我们无私的父母,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从不为自己着想。
当雨水降临大地,它滋润了万物,孕育了生机,把自己最真挚的心拿给人们。
它为万物洗去身上的污垢,从不埋怨自己被弄脏了。
它犹如传授知识的老师,辛勤的滋润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而不顾及自己能量的耗散。
当一阵微风从你身边拂过,它为人们解除夏日的酷热,从不求回报而默默地为人们付出。
它总是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献给人们,从不会轻易责备人们。
它如同远方送来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在你失败时,默默的抚摸你的疲惫的心灵。
当一阵凄厉的雷声传来,它似严厉的长辈对你的训诫,虽然听起来令人惊诧,但它却是在激励你、提醒你。
可是现在,环境遭到破坏。
朝阳不在那么柔和;雨水不再那么纯净;微风变得粗暴,空气质量下降;水源变得混浊,连大气层也出现了空洞,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万物开始枯竭,环境也开始极度恶化。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类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自然。
他们源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把富有的自然变的贫瘠;把善良的自然变的粗暴;把美丽的自然变的丑陋不堪。
现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独只能看见的是工厂的烟雾在空中狂舞着扼杀鸟儿清脆的鸣叫;排出的废水不断流入原本洁净的河流兴风作浪扑灭了鱼下虾的游戏。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理念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是一种生态伦理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平衡。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理解它们的价值和地位。
人类不应该将自然看作是可以随意剥夺资源和破坏的对象,而应该将其视为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基础。
2. 保护生态系统:人类应该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负责。
这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维护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避免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3. 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该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即以满足当代需求为前提,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人类在生产和消费中应该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
4. 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通过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来实现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人类应该与自然环境协作,而不是对其进行压迫或控制。
5. 教育和意识觉醒: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意识觉醒来理解和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包括教育人们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
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的实践需要广泛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
它不仅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赛正方
——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钱小宝)
本方所持的观点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此处要强调的内容是,1、自然指什么?2、能够3、和谐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以下是我对此三点做的细则阐述: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不是女娲捏出来的,也不是上帝造出来的,而是由自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所以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地一部分。
有人说,我们聪明的大脑和经验的积累,使我们独立于自然甚至征服自然。
这是怎样的谬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自然慷慨的馈赠,只是改变了自己的接受方式而已,想象一下,哪一天河流不在流淌,日月不再轮回,植物不再生长,三峡大坝再大怎么发电,科技再发达又怎能利用阳光,袁隆平再勤奋又怎能增产水稻?所以人与自然不可割裂。
其二,再阐述一遍,我们所说的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虽然现在人与自然的现状似乎不容乐观,但是有朝一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觉悟,我们能够改变,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我们要达到共产主义伟大的目标一样,谁能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与自然的状态就像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离理想很远,但是我们总是向着理想的方向。
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这条通向理想的道路有些坎坷,有些崎岖,不改变的是共产主义就在前方,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就在前方,我们“能够”实现和谐!
其三,我们所指的和谐不是平静,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和谐而不是没有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并不意味这矛盾的绝对同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
程中实现的。
我们现在与自然有矛盾,应该积极的寻找办法,解决问题。
而不是改变我们的信仰,暂时性的做不到就相信不可能,那么这个社会又如何进步?
从目前来看,就中国而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和十二五规划中对环境的重视,都可以看出,我们在积极的努力着,并且已出现显著地改善。
水专项基本实现“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六章都详细列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战略。
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出现的许许多多的不和谐画面,但是试想一下,哪有问题可以瞬间解决的,它都需要一个过程,起起伏伏,我们始终相信量变能够产生质变,而且在这种努力下,质变也将不会太遥远!
最后,不管我们是正是反,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自然的维护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子孙依然能够在碧蓝的天空下、在清澈的河水旁、在茂盛的草地上,嬉戏、玩乐!谢谢!
网络上支持正方的观点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
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
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
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
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
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