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

糖化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糖化血红蛋白偏低,这事儿其实有点意思。
咱们先聊聊啥是糖化血红蛋白。
简单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就是咱们血液里红血球的“糖”分子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
它像个忠实的记录员,记录了你过去几个月的血糖水平。
可是,有些朋友的糖化血红蛋白偏低,这可不是小事儿哦。
这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道道。
有可能是你这位朋友的饮食习惯出奇得健康。
想象一下,那些天天吃蔬菜水果、清淡饮食的家伙,血糖水平低得像早晨的露水,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吃的清淡,糖分自然就少了,身体自然就没那么多糖化血红蛋白。
这可真是个好习惯,可有些人可能不太明白,健康饮食不是每天吃沙拉那么简单。
真正的挑战是坚持,毕竟街边的小吃和美食诱惑可不少,走过去也容易变成“吃货”。
运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朋友,血糖控制得自然轻松,糖化血红蛋白当然也会比较低。
想象一下,每天跑步、游泳、举铁,那感觉就像是在跟自己的身体赛跑,越跑越轻松。
可问题是,这种运动量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要真能做到,就得下不少功夫。
就像爬山一样,前面看似平坦,实际上一坡一坡地爬,真正到达顶峰时,才会发现原来一路的汗水是那么值得。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偏低。
像肝脏、肾脏的问题,有些疾病会影响身体对糖的代谢。
咱们常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在身体里也是有道理的。
身体的某些器官出了问题,可能会让血糖水平也跟着跑偏。
这时候,朋友们一定要关注身体的信号,听听医生的建议,别觉得小病小痛没什么,长时间下来可就成了大问题。
此外,心理因素也是个不容忽视的角儿。
焦虑、抑郁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食欲,直接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
这就像在无形中给自己设了个障碍,明明身体在抗议,结果反而让糖化血红蛋白偏低。
很多人觉得这不算啥,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要对自己好一点,偶尔放松放松,享受生活。
年龄也是个因素。
年轻人代谢快,身体活力充沛,自然能把糖分处理得了如指掌。
而上了年纪的人,身体代谢逐渐减缓,血糖水平难免会有所波动。
糖尿病自我检测的五大误区是什么

糖尿病自我监测的五大误区是什么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自我监测血糖的习惯,自我监测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血糖波动,定期的自我监测血糖,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病程,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监测时容易走进误区,如果不及时的了解改正,反而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
今天专家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自我检测的常见误区有哪些: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五个误区误区一、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
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到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
每个月共监测 5到7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I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4到8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
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定4到8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要点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要点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已经成为临床上评估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指标。
然而,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存在对HbA1c的准确测量产生了影响,因为各种血红蛋白变异体可以干扰HbA1c的测定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们就血红蛋白变异体的识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份关于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要点:1.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分类:根据其对HbA1c测量的影响程度,血红蛋白变异体可以分为临床重要性高、中和低三个等级。
其中,临床重要性高的变异体对HbA1c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需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修正。
2.血红蛋白变异体的识别方法:当前,常用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
凝胶电泳是一种传统且经济实惠的方法,但其分辨率较低。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校准和修正:针对临床重要性高的血红蛋白变异体,需要根据其对HbA1c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校准和修正。
当前,已经发展出一些校准模型和修正公式,可以提高HbA1c测量的准确性。
4.实验室质量控制:为了确保HbA1c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这包括使用标准参考材料、参与外部质量评估、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等。
5.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和临床实验室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血红蛋白变异体的特点和识别方法,避免对HbA1c测量结果产生误解,并在必要时进行校准和修正。
总结起来,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提供了对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分类、识别方法、校准和修正、实验室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
这对于确保HbA1c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糖尿病患者管理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因素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因素作者:李桂英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近年来由于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高,每年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超过2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已经患有糖尿病的视网膜病或微量白蛋白尿症,还有很多患者是因为并发症出现后才发现糖尿病的,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不能得到及时诊断而延误对疾病的控制,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及其高风险者,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规范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发患者数,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来说,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都是取得稳定结果的前提、日常维护是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的必要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项目、方法学的局限性,了解其影响因素,才能在日常检测中时刻把握住检测结果的质量。
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中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值的假性升高或降低,这不仅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有关,也与患者状况和标本处理方式等有关。
因此,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增强责任心,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减少不必要的影响因素,把检测误差减少到最小。
下面笔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一下。
1标本处理方式的影响1.1抗凝剂的种类临床上以EDTA-K2作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标准用管。
肝素锂抗凝的全血使检测结果略有偏高。
1.2标本储存条件若全血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应需将标本于 4℃~8℃保存并最好在7 d内进行测定。
此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结果变异率2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2.1贫血患者,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均可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等。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本因其红细胞寿命缩短使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会"降低",这将取决于溶血的程度。
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参考范围

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参考范围1. 了解糖化血红蛋白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或者说HbA1c。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是我们血液里一种糖和蛋白质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它可以反映出你过去几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就像给你一个过去的成绩单,告诉你这段时间的表现咋样。
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是4%到6%之间,但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那可就需要好好注意了。
1.1 参考范围的重要性为啥要关注这个参考范围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都在吃甜食,像小兔子一样狂欢,最后却不知不觉把血糖搞得飞起,那就麻烦大了!通过定期检查HbA1c,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否在“甜蜜的陷阱”里打转,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简直是命脉。
能及时发现问题,就能早早采取行动,不让病魔乘虚而入。
1.2 监测的频率说到监测,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检查一次。
如果你是前期糖尿病,或者血糖控制得不太好,那就得频繁些。
就像开车一样,要定期检查轮胎,没事别让它们爆胎,不然可就得麻烦了!定期监测让你时刻了解身体的“行情”,才能在需要时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2. 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聊聊不稳定的HbA1c,这个可是个棘手的问题。
有时候,它就像个孩子一样,不听话,波动得厉害。
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可不少,首先就是饮食了。
要是你每天都在吃高糖、高碳水的食物,像是泡在甜蜜的蜜罐里,血糖自然就会飙升。
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饮食不健康就像在赛道上摔了一跤,想跑得快可就难了。
2.1 压力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压力!大家都知道,压力大了,生活节奏快了,就容易“失控”。
想象一下,你在工作上拼命,结果就忘了吃饭,等回过神来,肚子饿得像一头饿狼,结果就暴饮暴食,这样一来,HbA1c的水平自然也是“坐上过山车”。
所以,适当的减压很重要,比如学学深呼吸,或者找朋友聊聊天。
2.2 运动的重要性别忘了运动!有的人觉得运动就是个苦差事,其实,适度的运动就像给身体加油。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
一、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三、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危害1、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
大于9%表示血糖控制很差,这种情况说明,近期一段时间内你的血糖控制不是很理想。
2、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若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对老人家来说是很危险的。
建议糖尿病专科,积极的调理好血糖,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1、体内每天红细胞的衰亡以及新的红细胞的生成,保持着血红蛋白的平衡。
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正常值是120~160g/L,成年女性的正常值是110~150g/L,新生儿的正常值是170~200g/L,儿童的正常值是110~160g/L。
2、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12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此前2~3个月患者血糖控制总体水平的金指标。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患者:医生开的化验单里除了有血糖以外,往往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项目,请问,“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什么含义?医生: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可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结合,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英文缩写叫Hb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也就越多,临床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其正常值为4%~6%。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有何影响?医生: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
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会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眼球晶体被糖化而导致白内障;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等。
患者:为什么说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医生: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也无关系,因而稳定性更好。
由于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过程是不可逆的,一直持续到红细胞死亡为止,而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客观反映此前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
如果说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那么,糖化血红蛋白则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患者:监测血糖光查查空腹及餐后血糖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呢?它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意义?医生:糖化血红蛋白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检测血糖所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些作用包括:1.客观反映血糖控制总体状况。
我们知道,血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经常波动的,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都只能反映采血当时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客观反映被检测者过去一段时期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得了糖尿病,怎么能不懂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得了糖尿病,怎么能不懂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伴随着糖尿病病发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已经成为大众视野中的常见病。
同时,也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5%,在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为5.2%(约1270万);女性的患病率为5.8%(约1330万)。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多发国家。
而我国绝大部分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症状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呈现;另外表现特点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患者50万。
万佳医院郑重提醒大家,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
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何差别?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
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监测的意义何在?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
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与血糖值相平行。
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关于这项指标不少患者存在一定的误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误区一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5.9%),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
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二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一个就够了
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
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
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误区三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总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不一致。
比如,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
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妊娠
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误区四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
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误区五糖尿病患者需要不定期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
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