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B(2)C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大气与气候高频考点9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练习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大气与气候高频考点9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练习

9大气受热原理的运用(2018 •海南文昌中学调研)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据此完成1〜2题。

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 减弱了地面辐射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2018 •辽宁调研)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临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1)3. 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A . 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C. 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4. 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 . ①一②一③ B.①一④一②C. ②一③一④D.③一④一②(2018 •三明中学月考)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完 成5〜6题。

5.图中曲线中( )A. 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 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 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 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6 .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A. 云量增加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D.植被破坏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 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44M)3002009(尸N 规°忖 0° 弭活'X )Q S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D.地面反射增加
解析 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 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基础梳理]
返回目录
削弱 作用
参与的物质
主要作用
典例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返回目录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
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返回目录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 温)
地形闭塞,四周山岭屏障 (夏季不易散热,下沉气 流增温,冬季山岭屏障)
地势高(气温垂直递减,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 降低约0.6 ℃)
情境问题诱思
返回目录
雅江县(位置见图a、b)曾经是国家级藏族贫困县,牙衣河乡位于雅江县南 部,地形以高山河谷为主,植被具有森林—灌木—草甸的地域分异规律。 当地政府以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的形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日光温室(不需 人工增温)项目,建成的日光温室规模均很小且设施简陋,所产蔬菜以自给 为主。由于增强采光是建造日光温室的关键性技术,该地日光温室建造设 计方案均选择坐北朝南、东西延展,并保持西偏北8°左右的角度。图c示 意该地日光温室设计图,其两侧和背面为砖石墙体,前侧弧形斜坡面为薄 膜等透光材料。
A.①②

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

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光的散射图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散射大气吸收19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潜热输送湍流输送23地面吸收47地面吸收10610100120114660大气和地面反射34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辐射 。

任何物体表面温度高于0开尔文都会向外辐射能量。

温度越高,波长越 短 ,能量越 多 。

2.太阳辐射属于 短 波辐射;大气 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 长 波辐射;人体也可以向外辐射红外线,属于 长 波辐射。

3.大气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原因:云层对太阳辐射有 反射 作用。

反射 无 选择性(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

一般来说,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因此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在大气中的穿透能力较 强 ,蓝色光穿透能力较 弱 。

) 大气热量收入: =166 大气热量支出: =166(3)举例:交通信号灯不用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水汽多,云层厚,各色光均被 散射日出之前天已亮,日出之后天不黑: 散射 教室里、树荫下,无阳光处仍明亮: 散射朝霞晚霞、旭日夕阳呈橘红色: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 小 , 太阳光穿透大气层距离较 长 ,波长较短的光均被 散射 ,只有红色、橙色光被散射较 少 ,投射到云朵及江面上也使其染成红色。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平流层中的 臭氧层 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尤其是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紫外线 。

吸收 有 选择性。

(臭氧吸收 长 波辐射)4.大气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 对地面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

(水汽和CO2吸收 长 波辐射)(2)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之后通过 大气逆 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达到保温的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能力1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某某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①增大②增大③减小④减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④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大。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 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图中C)将部分热量还给 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 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编辑ppt
一、知识判断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相对 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部分的 太阳辐射。(×)
编辑ppt
4.春末秋初,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 夜0时。(×)
编辑ppt
二、规范用语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水平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编辑ppt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讲基础·整合知识01 抓重点·掌握规律02 做考题·打造能 01
编辑ppt
编辑ppt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图中A)。 (2)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图中B)。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 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编辑ppt
(3)分析太阳能的分布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 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编辑ppt
【典例1】 (2014·安徽文综)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 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 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每日一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参考答案】1.A 2.C
解题必备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学霸推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

有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据此回答1—2题。

1.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周测)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答案
【答案】1.B 2.D
【答案】3.C 4.B
【解析】3.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C正确。

4.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B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