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佛理禅趣共52页

合集下载

禅理的古诗词

禅理的古诗词

禅理的古诗词
1、无相偈·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唐·无尽藏禅师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3、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4、唐龙牙禅师
木食荣衣身从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世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5、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万事无如退还休,本来无证亦无终。

明窗高悬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明窗:指窗前的一轮明月。

菩提:比喻人的觉悟和智慧。

窗前的一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空中,就像觉悟和智慧的圆盘,如果把心灵的烦恼都去除了,窗前的明月才会更加皎洁~】
6、宋·无门慧开禅师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都是好时节~】
7、宋·心闻昙贲禅师
带雪含霜半倚篱,袤横影里露仙姿。

前村昨夜春来了,竹屋老僧犹未知。

8、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9、宋·法演禅师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10、元·了庵清欲禅师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佛理禅趣之文学和佛理

佛理禅趣之文学和佛理

那一月 我摇动了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能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天 那一年 我垒起了玛尼堆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修德 不为朝圣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夜 那一世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不为修来生 只为今生与你再相逢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你念,或者不念我 你爱,或者不爱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佛教认为,人生的烦恼虽多,但最基本的却只 有三种:贪、瞋、痴,被称为“三毒’.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 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势、执着于胜负 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还不如“众 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南能北秀与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 生灭无尽处,则我与佛同。 ——苏轼《阿弥陀佛颂》
苏轼认为:人生罪福苦乐,都决定於 一念之间,应物处事只决定於主观的认识 与态度。
《红楼梦》里的佛理
《红楼梦》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因为调戏凤姐不成,倒添了一身病,吃了几十斤药也 不见效。此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取出一面两面皆可照人 的镜子,即风月宝鉴给贾瑞,并告诉贾瑞,这镜子专给那 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的,并且告诫他,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但贾 瑞不听劝告,照了正面,结果一命呜乎。 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 髅立在里面 。 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
活着不一定会快乐,死了也不一定会痛苦。 于视死如归中透着一番佛教的”悲天悯人”。 喜乐悲愁,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可归之于尘 土,

诗词中的佛理禅趣

诗词中的佛理禅趣

溪春一 花草路 与闭经 禅闲行 意门处 *。* 相过莓 对雨苔 亦看见 忘松屐 言色痕 。*。 随白 山云 到依 水静 源渚 。*
刘寻 长南 卿溪 (常 山 道 人 <隐 )居 709—790
诗 理 禅 趣
在厨秋石借庭民 尾悠的宇手凄首 运折 *静色夹伤筠不 联久乐的法寒联 不射这 敢*里烟景(聊兵直的园短**点全济时是 将塔*丛以 生荒抒碑;命以此明诗*光一 兴下身*抒 *马悲刻颈与长为时紧飘流首 废僧陵十怀 哪乱叹与联荒寿无令扣然转咏 问归鸦里之)里*身壁继废而人*一无*寺 休影乱萧佳的还时世画写*吉则古个著尘诗 公殿夕萧作一顾局之无寺仙祥废寺“。世* 。空阳古。首得动真人内苑的;因废 多通 ”。中树诗《了荡意问文宝龟颔无” 舛过 犹。风云开香**津物院与联人字 *描 有竹。:圣刹使蕴*之竟鹤通住* 暗写 南间出“寺宝国言令废成*过持层 喻寺 朝泉寺路》宇不外人*了衬反*层 自院 旧落马分也。安之痛历鸟托衬荒递 己破 碑山嘶溪是温宁音惜史兽寺的凉进 时败 *。; 。 * 812—866
佛 禅 初 参
不善觉落不甚 万在来是 逸清的香一 变意悟落过至我物觉”花而精浅笔味枝 的、到*是没们的悟*又在髓*下、花 呢是这它无有肉精者它不觉。暗*名* 非一们限两眼神的蕴是悟 香则称在 、点的虚片所生心藏花到 浮会再普 美*本空完看命中了。了 动再加通 丑人来中全到深*整“无 月添以人 、的面瞬相的融花个一上 黄风美的 高心目间同森一的世花智 昏韵或眼 下中同的的罗体精界一慧 ”*丑里 还所为生树万、神的世的 便像的* 有生寂生叶象不生秘界佛 再“评无 什的静灭**可命密*手 现疏价非 么种的灭但各分是。一中 了影。是 是种虚*这各割同因叶* 梅横在颜 恒分空起一差的万为一它 的斜诗色 常别。起切异。事*如既 超水人、 * 、 ?

以诗入禅妙趣萦篇

以诗入禅妙趣萦篇
隐若现 , 睿哲启人。
身是菩提 树 , 心如 明镜 台。 时时勤拂拭 , 莫使 有尘埃 。
菩 提 本 无树 , 明镜 亦非 台。
唐代 诗人王维 ,生于信奉佛教 家庭 ,
本 来无一物 , 何 处惹尘埃。 这几 句诗 , 选 自六祖 慧能大师 的五言
他 一生亦官亦 隐, 在 圆滑与妥协 中达 到 自 己“ 内心和 谐” 。王维精通佛 法 , 兼信南北 二宗 , 儒、 道 皆通 , 故有“ 诗佛 ” 美 誉。王维 的诗歌 , 禅境 宁静 、 悠深、 归一 , 将 白性 、 物
有声 , 明暗相衬 , 虽无描 写 , 无 抒情 , 确有 大境界 : “ 独 坐幽篁里 , 弹琴复 长啸 。深林
人不知 , 明月来相 照。” 幽幽竹林 , 琴 弦独
为一。华夏禅诗 圣手非常 多,如寒 山、 拾 得、 陶渊明 、 王 梵志 、 李 白、 杜甫、 白居 易 、 王维 、 苏轼 、 曹 雪芹 , 赵 朴初 、 启功 、 明吻、
不遇 , 却能探 得 一 二梅 消 息 , 重在 心 灵上
以诗入禅 妙趣萦篇 心 灵之人 , 才能无 中生有, 领得大欣 赏。
口傅秀宏
的禅机领会 。 因为梅是 素净花 , 只有素净
禅诗具 有禅 品和诗韵 。不少僧人 、 诗 家淡 泊名 利 , 才 有 内心之悟 。如东晋 陶渊
明的名诗 : “ 结庐在人境 , 而 无车马喧 。问 君何能 尔, 心远 地 自 偏。 采菊 东篱下 , 悠 然 见 南山。” 这诗 虽无禅语 , 但禅 味隐透 , 若
花, 迦 叶微 笑。由直觉感悟 , 直指人心。高 妙 的禅诗 , 有 一种 “ 兴会 超 妙” 之美, 字字 体现 了禅 宗思想 的精髓 。句 中有余 味 , 冲 澹 已忘 言。顿 悟 之境 、 沉冥 之境 、 迷 茫 之 境、 和谐 之境 , 贵在 以空 间延伸— —来 参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很有佛理的诗

很有佛理的诗

很有佛理的诗一朵莲花开放在池塘,
看似淡然却蕴含无限神光。

莲心不染尘俗之气,
清香氤氲直达佛门。

如是我等,应以平和之心,
随缘而逐,不执著于世俗之事。

放下浮躁,放下贪爱,
快乐从内心自然流露。

遇见疾风暴雨,也应宠辱不惊,
一颗平静之心,才能驾驭世间的百态。

信念如山,顺从大道,
方能安步当车,达至人生巅峰。

修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耐心,需要毅力。

但只要心存善念,
那么,往后的路将会更加光明。

世事无常,唯有慈悲为怀,
默默地为他人付出,
方能引领他人,走向幸福的彼岸。

让我们一同,走向光明的未来!
- 1 -。

唐宋诗中的禅趣

唐宋诗中的禅趣

唐宋诗中的禅趣信息来源:《禅门开悟诗200首》发布日期:2015-03-31(一)唐宋诗中禅趣问题的形成唐宋诗是我国诗中的菁英,唐宋诗中有禅趣,论诗者人人所习知常言,而禅趣的构成,则多模糊捕风捉影之谈,且无合理的解释。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禅与诗的合流唐朝是禅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禅乃宗教,诗系文学,各有域宇,然终至相别相异之外,而同流并趋,如水乳交融。

(三)唐宋禅趣诗的构成禅趣诗的拈论,颇感碍难,因为诗中无禅语而有禅趣,寓禅理而无迹象,往往可直感而不可诠说,且见仁见智,难有定规,谨分三类。

1、天趣与禅趣诗: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张说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薛易簪缨。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元微之幽栖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

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王安石独卧有怀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种山螟。

戴丙幽栖幽栖颇喜隔嚣喧,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数声黄鸟绿荫间。

2、奇趣与禅趣诗: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曹山本寂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佛理禅趣(原创)

佛理禅趣(原创)

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 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 顿悟的修行方法。
南能北秀
南北二宗,划分依据:
一是地域不同,二是悟道方式不同。慧能一
系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 心”,而神秀一系强调渐悟,慢慢打除心灵 上的种种障碍。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放屁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作业:
1、自读《百喻经》六则, 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2、 就其中一则故事给你的 启发,写一篇小作文。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7、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确要千句话,请你 多口下留情;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 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佛 理 禅 趣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悟 道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你能看得懂 吗?
好玄 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的聚合。因缘 呦! 的聚合会导致新事物的产生,各种
因缘的消散又会导致事物的消失。
这是一首禅诗,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 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 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 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 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主、客观条件, 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