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
专题片剪辑技巧

专题片剪辑手法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
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Z~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
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
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E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
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hM•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
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
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
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
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
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
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剪辑点跳动问题的解决技巧

剪辑点跳动问题的解决技巧作者:尤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5年第08期剪辑点就是两个相邻剪辑画面的衔接点。
剪辑点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及节目的叙事要求。
如果剪辑点选择得不恰当,电视画面就会产生跳动,造成观众视觉上的不适,甚至导致节目内容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
因此,准确掌握镜头的剪辑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
剪辑点跳动的原因导致剪辑点跳动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剪辑点跳动,另一类是因违背了剪辑规律产生的剪辑点跳动。
首先说说第一类。
所谓操作不当,就是剪辑人员没有注意相邻两个镜头的景别、角度、色彩、影调、镜头运动方式等画面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相邻镜头产生了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剪辑点出现跳动。
相邻镜头景别变化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画面衔接不紧凑、视觉不流畅,如果相邻镜头是两个同机位同景别镜头,景别微小的变化就会使相邻画面看上去有一种从连续镜头中被截去一段的感觉。
相邻画面中的同一景物如果发生位置变化,也会引起剪辑点的跳动,破坏画面的连续性。
而被摄主体的动作不连贯或两个相邻镜头缺乏必要的关联,以及相邻两个镜头的画面影调、色彩对比反差过大,同样会给观众带来忽起忽落的画面跳动感。
其次是因剪辑人员没有遵循剪辑规律所导致的画面跳动。
“动从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重要规律之一,假如前一个镜头的动作尚未完成,剪辑人员就接入一个静止镜头,或者是把静止镜头与一个非起始动作的运动镜头连接在一起,都会造成剪辑点的跳变。
另外,跳轴及镜头剪辑太短等违背剪辑规律的做法,也会引起画面的跳动(关于跳轴问题,本刊在2015年第一期《课件制作》栏目曾有专文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如何纠正剪辑点的跳动专题片剪辑过程中一旦出现画面跳动,我们该如何从技术上消除剪辑点视觉的间断感与跳跃感呢?首先是要检查画面跳动是不是由景别安排不合理引起的。
视频稳定技巧 如何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去抖动

视频稳定技巧:如何使用Adobe PremierePro去抖动视频稳定是在视频拍摄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手持拍摄或者运动摄影时更为明显。
然而,使用Adobe Premiere Pro这一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去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视频变得更加稳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去抖动的技巧。
首先,导入你想要修复的视频素材到Adobe Premiere Pro的工作区。
在左上方的“媒体浏览器”面板中,选择你的素材并将其拖放到“工作区”的时间轴上。
接下来,找到你希望应用稳定效果的视频剪辑。
点击该剪辑,然后在右上方的“效果控制”面板中找到“稳定器”效果。
将“稳定器”效果拖放到你的选定剪辑上。
在应用“稳定器”效果之后,你会看到此效果的参数菜单出现在“效果控制”面板中。
你可以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参数调整技巧:1. 振幅:调整振幅参数可以控制去抖动的力度。
较高的值将更有效地去除抖动,但可能会导致图像变得过于柔和。
根据你的需求和个人喜好,逐步调整振幅参数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2. 影响区域:该参数控制修复区域的大小。
较大的值意味着更多的像素将被用于修复抖动,但可能会导致图像边缘或锐利细节的损失。
根据你的视频内容,适当调整影响区域参数,以平衡去抖动和保留图像细节之间的关系。
3. 图像平滑:通过增加图像平滑参数,可以减少抖动带来的颤动效果,从而使整体图像更加平滑。
然而,过多的平滑可能会导致视频失真。
根据你的需求,逐步调整图像平滑参数,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4. 互补修复:该参数可以帮助在修复过程中补偿边缘丢失。
如果你的视频中有重要的边缘细节,可以尝试适度增加互补修复参数来保留这些细节。
完成对参数的调整后,你可以通过在时间轴上选择其他的剪辑并重复应用“稳定器”效果来修复更多的视频剪辑。
最后,点击“播放”按钮预览修复后的视频效果。
如果觉得效果满意,可以导出你的修复视频。
剪辑电视专题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剪辑电视专题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吴茜【摘要】剪辑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可以称之为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二次创作。
若想打造精品节目,则必须要有精准和有效的剪辑技术。
而在做电视专题片时,既要注重节目的真实性与艺术性,还要注重剪辑的节奏和整体结构。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1页(P81-81)【关键词】剪辑技术;电视节目;专题片【作者】吴茜【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广播电视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2.3电视专题片在我国电视文化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探讨。
电视专题片的特点是准确、快捷和高效,并且能清楚的反映社会现象。
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真实并饱满、主题和风格选择恰当、技术和情感并用。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不仅包括镜头的拼接,还需要专业人员后期的精心制作,把握好节奏,选取优质画面并合理的组织结构,制作出既符合市场又吸引观众眼球的好片子。
一、对镜头剪辑的处理(一)镜头的剪辑逻辑要符合影视节目的发展规律和观众的思维方式镜头的组接在节目中是相当重要的,能够反映出节目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这里的逻辑不仅指思维上的逻辑,还指人们生活上的逻辑。
缺乏逻辑的节目观众会看的云里雾里,电视节目要表达出的主题和其中心思想一定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确定观众的心理要求,从而将镜头进行更好的组合。
由于电视专题片普遍具有严肃性,所以这点一定要把握好。
(二)镜头组接要遵循一定的轴线规律主体物在进入画面时,拍摄人员要注意拍摄方向,从轴线的一侧来拍,避免由于两个主体物的画面连在一起而导致的“撞车”。
轴线规律即是观察拍摄的画面是否出现“跳轴”现象。
拍摄机应该始终处于主体运动轴线的某一侧,保持运动方向和放置方向的一致,不能随意变换方向,不然会导致“跳轴”现象的产生。
(三)镜头之间的组接要遵循“静接静”和“动从动”的规律如果在画面中主体动作是连贯的,那么可以动作接着动作,保持流畅和连贯,还要保证镜头的平、稳和匀,这是“动从动”。
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完美处理跳跃镜头问题的技巧

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完美处理跳跃镜头问题的技巧跳跃镜头是指视频中出现的突然移动或快速切换场景的镜头,常常会导致观看者的不适甚至晕眩感。
如果不处理这些跳跃镜头,会对视频的观赏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而Adobe Premiere Pro是一款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效果,可以帮助我们完美处理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处理跳跃镜头的技巧。
1. 使用剪切工具删除跳跃镜头首先,我们需要将视频导入到Adobe Premiere Pro中。
找到出现跳跃镜头的片段,使用剪切工具(快捷键C)将不需要的镜头删除。
通过删除这些跳跃的镜头,可以减少观看者的不适感。
2. 使用剪辑速度效果平滑镜头切换Adobe Premiere Pro提供了剪辑速度效果,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的速度来平滑跳跃镜头的过渡。
选中需要处理的片段,在“效果控制”面板中找到“剪辑速度”选项。
将速度值逐渐减小,直到达到平滑过渡的效果。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速度值,以获得最佳的观看体验。
3. 使用转场效果过渡镜头另一种处理跳跃镜头的方法是使用转场效果。
Adobe Premiere Pro 提供了多种转场效果,如淡入淡出、溶解、快速移动等。
在需要处理的镜头前后添加合适的转场效果,可以使镜头切换更加平滑自然。
选择一个适合场景的转场效果,并适当调整其持续时间,以获得最佳的过渡效果。
4. 调整音频过渡效果除了处理视频之外,音频的过渡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跳跃镜头伴随着音频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听觉上的不适感。
在Adobe Premiere Pro中,可以使用音频过渡效果来平滑音频的切换。
选中需要处理的音频片段,在“效果控制”面板中找到“音频过渡”选项,选择合适的过渡效果并调整其参数,以达到平滑过渡的效果。
5. 使用关键帧调整视频位置和缩放比例在某些情况下,跳跃镜头可能是由于画面的位置或缩放比例突然发生变化造成的。
剪辑教程如何制作快速切换和跳跃效果

剪辑教程如何制作快速切换和跳跃效果剪辑是影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通过对画面的处理、音乐的配合等手段来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效果。
其中,快速切换和跳跃效果是常用的剪辑技巧之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制作这些效果。
一、快速切换效果快速切换效果能够让画面在短时间内迅速转换,给观众带来一种紧凑、快节奏的感觉。
下面是一种制作快速切换效果的方法:1. 找准要切换的片段:首先,打开剪辑软件,找到需要制作快速切换效果的片段。
可以选择一段节奏感强烈、画面变化较快的片段,如运动场景、快速剪辑的旅游视频等。
2. 分割片段:在时间轴上将片段分割为多个小片段,每个小片段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
3. 添加过场效果:在每个片段之间添加过场效果,例如百叶窗、闪烁等。
这些过场效果可以在剪辑软件的特效库中找到,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4. 调整过渡时间:对于每个过场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过渡时间,使切换更加顺滑和流畅。
5. 添加背景音乐:为了增加快速切换效果的观赏性,可以在整个片段上添加一段节奏快、音乐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
二、跳跃效果跳跃效果是指在剪辑中,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突变的效果。
通过跳跃效果,可以营造出一种不连贯、扰乱观众思绪的感觉,给人一种刺激和冲击力。
下面是一种制作跳跃效果的方法:1. 确定跳跃点:首先,找到跳跃效果要出现的位置。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情节、高潮部分或者需要突出的画面作为跳跃点。
2. 分割片段:在跳跃点前后将片段分割开来,然后调整这些片段的顺序,突然切换到不同的画面。
3. 添加特效:为了增强跳跃效果,可以在跳跃点处添加一些特效,如透明度变化、视频颠倒等。
这些特效可以通过剪辑软件的特效库进行选择和修改。
4. 调整速度:对于跳跃后的画面,可以调整其播放速度,使得画面变化更加明显和突兀。
5. 配合音效:为了增加跳跃效果的冲击力,可以在跳跃点处加入一些刺激的音效,如撕裂声、爆炸声等。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轻松地制作出快速切换和跳跃效果,使您的剪辑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方法

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方法
轴线规则——要了解如何合理的越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轴线规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方法,欢迎阅读。
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方法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在实际拍摄时,摄影机围绕被摄对象进行镜头调度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 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
这即是处理镜头调度必须遵守的“轴线规则”。
这是形成画面空间统一感,构成视觉方位系统一致性的基本条件。
如果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位置始终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不论摄像机的高低俯仰如何变化,镜头的运动如何复杂,不管拍摄多少镜头,从画面来看,被摄主体的位置关系及运动方向等总是一致的。
如果是没有铺垫的越轴就会造成观众对空间关系的混乱~借用两张剧照说明~
倘若摄像机越过原先的轴线一则,到轴线的另一侧区域去进行拍摄,即称为“越轴”。
“越轴”后所拍摄的画面中,被摄对象与原先所拍画面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一般来说,越轴前所拍画面与越轴后所拍画面无法进行组接。
如果硬行组接的话,就将发生视觉接受上的混乱。
在轴线一侧所进行的镜头调度,能够保证两相组接的画面中的人物视向、被摄对象的动向及空间位置上的统一定向,这就是我们在场面调度中所说的方向性。
遵守轴线规则去进行镜头调度,就能保证画面间相一致的方向性。
虽然电视镜头是一种立体化、多角度的平面造型艺。
浅析如何在剪辑中解决越轴问题

浅析如何在剪辑中解决越轴问题在影视作品中,越轴背离了原有镜头的排列规律和空间关系,如果直接编辑越轴镜头,会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主体视线、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相反感受,影响观众的视觉思维。
在后期剪辑中,尽量练地掌握各种剪辑技巧,运用各种手段,借助如人物、景物、镜头运动等动作性强、景别变化大的特点,尽量弥补拍摄时的错误,力求镜头画面方向性的合理、正确、顺当,营造出最佳的影视空间和戏剧效果。
一、镜头轴线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也是制约影视镜头与画面变换范围的原则性界线,是以人物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线,直接影响着镜头的调度。
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像师必须始终要将摄像机安排在轴线同一侧的(180度内)区域内进行机位和角度等的调整。
在轴线同侧拍摄的镜头相连,镜头中物体的运动和人物关系能够保持上下一致,而从轴线180度拍同一方向物体或者两个人的关系,即越轴拍摄,越轴所拍的镜头组接起来屏幕上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运动和人物关系方位,在剪辑中会导致方位错乱,视觉跳跃。
二、剪辑中越轴的处理剪辑师要明白如何合理地处理越轴镜头。
因为轴线问题是影视剪辑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了保持同一段落场景中人物的视线、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方位关系的一致性,在拍摄时就要求有一定的章法。
几乎所有关于轴线的著作中都有一致的观点:“越轴拍摄是许可的,但是有条件的,即务必不使影视银幕空间发生混乱或错误。
”本意就是前期的拍摄可以任意发挥,而后期的剪辑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因而处理“越轴”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总的来说,大致遵循以下两种基本策略。
(一)在画面内显示其方向改变的合理性1.插入骑轴镜头骑轴镜头也称中性镜头是指在摄像机镜头的光轴和轴线重合的情况下拍摄的一个正向或背向的电视画面,画面中的主体没有明显的方向感,只有主体沿光轴的远近变化和正背变化,它在画面中并不反映主体的运动朝左还是朝右,也不反映画面主体的位置偏左还是偏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决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
作者:刘然
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5年第01期
跳轴,亦称越轴或离轴,是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术语。
对于刚刚上路的基层党教片制作者而言,跳轴现象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规避的问题。
当然,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专题片创作者,也难免在后期剪辑中遇到画面跳轴撞车的尴尬,但只要通过无轴线的中性镜头进行插接,跳轴问题也并非不可弥补。
一些成熟的专题片创作者,甚至还会在片子中刻意使用跳轴剪接,用这种独特的组合镜头进行叙事和表达。
何为轴线
什么是跳轴呢?要想了解跳轴,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轴线,轴线的使用原则又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只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如何避免跳轴现象的发生。
所谓轴线,就是由某一个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所决定,或者由两个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所决定并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
在我们对某一场景进行具体拍摄时,拍摄者为了获取不同视角的拍摄画面,可以不断地改变摄像机摄录位置,这时摄像机既可以在这条无形的“线”的一侧拍摄,也可以到“线”的另一侧拍摄,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在进行画面组接时,如果把在不同侧面拍摄到的画面组接到一起,我们就会发现画面中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出了问题,忽而向左,忽而向右,组接出来的画面毫无疑问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混乱。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拍摄一组军训队伍通过检阅台的画面,这时军训队伍行走的方向就形成了一条轴线,拍摄者可以在队伍的这一侧拍摄,也可以到另一侧拍摄。
但后期剪接时,我们只能把在轴线一侧,即队伍行进方向一侧180°范围内拍摄到的不同角度的画面组接到一起,才能在组接画面中看到一支往同一个方向行进的队伍。
如果把不同侧拍摄的镜头连接起来,就会看到队伍一会儿从左向右走,一会儿又从右向左走,这就违反了人们的视觉逻辑,破坏了空间统一,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跳轴”。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轴线分为三类。
首先是运动方向性轴线,就是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路线或轨迹。
这类轴线比较好理解,也很容易确定。
比如前面提到的军训队伍,被摄主体是队伍,队伍的行进方向就是轴线。
以此类推,铁轨是火车的运动轴线,河道是船只的运动轴线,马路是车辆的运动轴线,等等。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动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无论直线还是曲线,在拍摄时,一般都要求拍摄的机位、方向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
其次是指向性轴线,就是静止的单一主体到它对面支点的假想线。
比如人的视线或手指的方向,其实都构成了画面轴线,如果剪辑人员把在这条轴线一侧拍到的画面与另一侧拍到的分切画面组接到一起,一样会给观众造成方向混乱。
最后是关系性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
连接线。
如果屏幕上只出现两个主体,那么只形成一根关系轴线,拍摄各个镜头的总方向,必须保持在这根线的同一侧180°以内。
轴线规律
“轴线规律”实际是对摄像师和后期编辑人员提出的创作要求:除刻意而为外,在具体拍摄时,摄像师心中要始终有一条轴线,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镜头,摄像机的位置、变动范围和相邻镜头的拍摄角度,都要受这条轴线的制约,以免给后期编辑人员带来麻烦;而后期编辑在对同一场景的镜头进行组接时,也要始终注意轴线的使用规律,避免跳轴现象出现,这样才能保证被摄主体在组接画面中的运动方向一致,保证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关系清晰明确,使组接后的画面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
首先,对于同一主体的镜头转换,在剪接点上,要求主体或视点(机位)的运动及变化,其角度要在相同方向范围内变化,若有相异或相反方向的变化,应呈现在画面中,使前后画面以相同方向顺畅组接,从而保证主体运动方向或视线方向的统一。
对于不同主体的镜头转换,根据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前后画面有时采用相异方向,有时采用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
其次,若表现主体间的呼应关系,不同的主体在画面中通常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反方向,而不用相同方向。
这样,组接主体之间的呼应关系才能更明确、和谐。
此外,若表现与实际方向相对、具有明显冲突的不同主体时,多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反方向,而不能用相同方向。
若误用了相同方向,将会造成矛盾双方空间位置的混乱。
最后,若表现与实际方向相同的不同主体,一般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同方向,而不能采用相反方向。
一般而言,只要在拍摄时注意以上这些拍摄要求及规律,就能有效避免跳轴。
跳轴现象的规避方法
轴线规律解决的是跳轴的预防问题,但是有时由于拍摄者的疏忽大意,后期编辑时难免会遇到跳轴问题。
这时,剪辑师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剪辑手段和处理技巧进行弥补,尽可能消除或弱化“跳轴”给画面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越轴。
摄像机始终是摄像人员场面调度时最为积极的因素。
虽然越轴镜头不能直接组接,但是摄像机却可以通过自身运动越过轴线,并通过连续不断的画面展示出这一“越轴”过程。
由于观众目睹了摄像机的运动历程(从画面的变化),因此也就能清楚地了解这种由镜头调度而引起的画面对象的方位关系的变化。
其次是借助主体自身动作路线的改变来越轴。
可以在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主体运动路线改变的镜头。
如在表现两个人对话的跳轴镜头中间,插入其中一人向对方走去或走到对方另一侧的一个画面,即可使镜头顺畅转换。
再次是插入中性镜头或全景镜头越轴。
把中性镜头插入主体往相反方向运动的两个镜头之间,可降低相反运动的冲突感。
由于中性镜头无明确的方向性,所以能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过渡作用。
当越轴前所拍的镜头与越轴后的镜头相组接时,中间以中性方向的镜头作为过渡,就能缓和越轴后的画面跳跃感,给观众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画面形象位置关系变化。
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线方向有所变化,也不会使观众的视觉跳跃过大,也可有效降低跳轴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插入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实现越轴。
主观镜头即代表画面中人物视线的镜头。
把主观镜头插入两个主体位置关系颠倒了的镜头中间,以画面中人物的视线引导观众去观察、感受事物,也可缓解跳轴感。
比如以车厢内一个人转头、视线由向右变为向左的镜头做间隔,使表现车厢外景物由左向右划过的镜头顺畅过渡到景物由右向左运动的镜头。
突出局部或人物情绪的特写镜头,也可以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弱化或消除运动时的冲突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最后是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变等特技方法跳轴。
比如某地机场跑道走向为南北,我们把拍摄机位固定在主跑道的两侧,拍摄飞机从南向北起飞的两组镜头,如果不经过技巧处理,两组镜头是不能组接在一起的,若要组接在一起,会使人误认为两架飞机迎头相撞。
在使用时,我们可以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在两架飞机起飞的中间划变一个指挥员镜头或雷达跟踪镜头,就可以自然地进行转换。
以上是合理越轴的几种方法。
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除非经验丰富的后期编辑人员,否则不要轻易尝试合理越轴的画面组接。
尤其是基层的刚刚接触拍片制片工作的电教工作者,更应时刻注意专题片拍摄和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