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心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挑选。

面对重要的人生挑选,是否推敲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体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挑选。

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作者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期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一省制的中枢权利机构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中书省的主座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太重,乃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发政局动荡。

2.棉纺织业的发展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着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人彩瓷生产时期。

3.科学技术成绩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

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代显现珠算法。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绩。

4.文学和艺术成绩(1)散曲和杂剧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

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

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等是最为着名的元曲作家。

(2)绘画艺术元代南方士人的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2.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秦统一天下的必定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知道和评判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年龄、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奉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每学完一个板块的历史内容,我们就要将知识点总结好,这样才不会遗忘。

你总结好必修三的历史知识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对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不满。

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二、文艺复兴1.背景(l)经济: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文化:接触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2.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l)文学三杰:①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等大师(美术三杰)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

5.扩展:16世纪,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影响:使更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的统治。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残败,百业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1)无为而治(2)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待时而动”、“因时制宜”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课堂笔记(精品)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课堂笔记(精品)

范文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课堂笔记(精1/ 7品)必修三课堂笔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的形势。

(了解) 2、表现:(1)各派主要观点▲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实践精神(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重要)代表生平人主要观点及出处物春秋山东鲁 1、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孔国人,儒家创 2、礼:“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子始人,没落贵 3、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族代表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战国山东邹 1、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富贵不能淫,子国人,后称亚贫贱不能移圣,新兴地主 2、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代表 3、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河北赵 1、礼法并用:“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荀国人,吸收了 2、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早子各家思想的期唯物主义思想)精华 3、制天命而用之 1、道是世界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春秋河北楚 2、事物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祸兮,福之所倚;老国人,道家学福兮,祸之所伏。

” 子派的创始人 3、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则无不治。

” 4、崇尚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庄战国河南宋 1、“齐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子国人 2、崇尚自然、“逍遥” 商战国人鞅 1、实行军功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3、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战国河南韩 1、法术势结合:“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韩国人,法家思“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非想的集大成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者 2、加强君主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3/ 7四方来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派别:儒、道、法、墨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

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①发展仁,提出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实行仁政来扩充和回复善性荀子①仁政,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③性恶论,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子①集权观: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变革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③法制观:以法为本,严刑酷法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手工业者的利益)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2023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华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重要主张:哲学方面——①“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②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③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政治方面——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重要主张: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哲学方面——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方面——①“克已复礼”,恢复周礼。

→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②“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的。

教育方面——①首创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③文化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注意:《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主要观点:①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提出“轻刑薄税”。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即“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主要观点: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思想)②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

(民本思想)③人性论: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心整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呜(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孟子:“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重、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3)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b 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有内容。

1-2.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 b)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对文化的改革。

表现: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②罢黜百家,倡儒学③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影响:①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

(2)太学的出现(a a)创建:汉武帝时;影响: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打破了大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1-3.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是“仁”。

集大成者: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强调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2、陆王心学;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哲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发明本心”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哲学思想;心即理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a c)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遥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顾火武的主要思想主张(a b)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a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4)唐甄:对君主的大胆批判“凡为君王者贼也”对“官”也进行批判。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技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 c)发明:可能在西汉早期。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影响: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出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a b)发明:战国时期:“司南”北宋时期:指南鱼、指南龟传播:12、13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应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a b)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②唐宋至宋代:火药箭、火炮、火箭、火球等,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明朝:创造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最先进的。

(4)印刷术的进步及其影响(a b)进步:①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牌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元代王祯成功创造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

影响: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术传室殴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2.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a a)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小篆: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

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

成熟于东晋。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字(a a)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字,都以行书著名于世。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 b)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气韵及布局构图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多样,融诗、书、印为一体。

④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

(4)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演变而来的。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成熟于清末,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 b)《诗经》:①概况: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①概况:屈原“楚辞”的代表作。

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②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2)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a b)“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

“诗圣”杜甫:“苦难诗人”,诗风凝重与沉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代表作:《秋兴八首》、《登高》、《春望》、《月夜》等。

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a b)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柳永: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

流传广泛。

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辛弃疾:以高超艺术功力、强烈爱国情怀和鲜明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地位:无杂剧奠基人。

作品特点: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描写广大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 b)《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同前。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a b)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②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拓了知识分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a a)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b)前期: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鱼讯《狂人日记》)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期:(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c d)积极: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a b)过程:(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②朱执信: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2)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①1918。

11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仁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向十月革命学习;②1919。

5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③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 b)提出: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