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直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 手工业的繁荣,如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的发展。
- 商业的兴起,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货币经济的普及。
3. 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如汉藏、汉蒙等关系的发展。
- 边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长城的修建、屯田制度等。
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6.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反抗,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7. 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艰难。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建设与抗日战争。
8.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实践。
-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反思。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的深化。
-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战略。
10.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析:- 对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的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的历史学习不像初中的那么简单,高中历史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理解好每个知识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很多高中生参加必修三的历史考试时,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完全掌握好课本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诗歌、小说和戏剧(一)(18世纪)浪漫主义1、特点: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②崇尚民主自由2、背景: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代表作: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4、影响: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一、(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1、特点: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②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罪恶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2、背景: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3、代表作: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学术下移,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一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内在修养。
他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强调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设立太学,推广儒学,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外,还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以及宋明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部分。
总的来说,高中必修三历史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需要理解这些思想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开始- 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2. 古代文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神权政治- 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 文化与宗教: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字与艺术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征服:亚述、巴比伦、波斯帝国-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罗马与迦太基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斯巴达-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建筑、数学、医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与法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万民法- 罗马建筑与艺术:罗马竞技场、凯旋门、雕塑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宗教改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十字军东征:背景、过程与影响3. 文化与思想的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 艺术与建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四、亚洲的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吠陀时期与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形成与传播3.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五、美洲与非洲的古代文明1. 美洲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文字、历法、建筑-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农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欧洲殖民2. 非洲古代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 非洲中部与南部的王国:马里、刚果、津巴布韦- 跨撒哈拉贸易与文化交流六、近代早期的全球联系与冲突1.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探险-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影响2. 宗教战争与国家形成-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主权- 君主专制与议会制度的发展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科学方法的发展:伽利略、牛顿-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传播以上是历史必修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代早期全球联系与冲突的广泛历史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置太学。
太学的建立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旧刻板印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著有《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中国古代一位炼丹师在提炼丹药的同时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枪、火箭、火炮等。
火药在宋代被广泛用于军事。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大发明出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削弱了骑士阶层,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海洋航行,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汉赋: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的文体——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b盛唐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南宋)等。
元曲:元代散曲、元杂剧统称为元曲。
元代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以《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高鄂)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3、汉字与中国书画了解汉字的演变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有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刘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
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4、中国的戏剧艺术了解京剧的产生a形成:清朝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b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c传播:民国以来,京剧又逐渐走向世界。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林则徐和魏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是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民权,倡导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国民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