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完整版)

党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党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一是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党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运用。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

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体现并丰富发展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二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着重回答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不是细枝末节的、无关紧要的,而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新的理论成果正是应该围绕这样的基本问题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规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概念的科学内涵;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转变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进一步开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与吸收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联系,揭示了世界各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共同繁荣

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些理论阐述,在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内容。三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以说,这些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关于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关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关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国际形势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体现了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密切联系,归根到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统揽全局的根本指针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包含了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的、一般的、局部的,而是管长远的、根本的、全局的。“*”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着力进行体制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四是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五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六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对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这些新思路、新观点和新举措,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符合实际、符合国情。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处理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附送:

党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党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为什么偏偏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呢理解科学发展观,难点往往在“科学发展”与它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关系上。按一般理解,科学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按自然规律办事,它更多涉及用科技手段尤其是高科技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产业结构,可为什么偏偏强调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呢?其实,正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强调,才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以崭新的涵义:

揭示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站在世界高度而提出的“新”发展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我们要首先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涵义。“以人为本”,固然有“从人和物对立”的角度强调人比物更重要的思想,但这里更核心的还是强调了“以人民做根本”。这里讲的“人民”概念,实际上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因为正是毛泽东第一次规范了“人民”的内涵,并把它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破坏者”即敌人相对应,从而赋予了它“历史创造者”的地位。科学

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了人民为“国”之根本。如果与发展观联系起来,我们则可以把它展开为以下三层意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由此来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强调的发展观的最新成果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强调的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由于残酷掠夺而无以为继的命运,强调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改变生产方式基础上而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但限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只研究了社会主义革命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取得胜利的问题,并对胜利后如何通过“逐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用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做了一些原则设想。但他们还没有深入触及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在无产阶级革命后组织社会生产的问题。这个任务,列宁晚年接触过,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对资本让步的各种措施,但他却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退却”,是在爬山途中遇到不能直接爬上去的陡坡而采取的一种迂回前进。最后还是要回到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所设想的那种排斥资本、完全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中去。毛泽东则明确想解决这一问题。在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现第一次结合,用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解决了中国革命这一问题后,又在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可惜的是,这一次他没解决好。只是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总结了我们的经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最后得到解决。现在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强调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集中表现。因为

它强调的“以人民做根本”,已经不仅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一般劳动者放在了国家主体地位,同时也把其它社会各阶层都纳入了国家的主体地位。既然是主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享受物质财富的权利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就都要给予保证并予以落实。这样形成的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加上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主人的政治制度,不正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发展吗?它显然解决了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第

二,它是我党针对我国新形势新阶段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包括: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收入分配方面,虽然邓小平在为社会主义定义时一开始就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我们总要先抓发展的主要方面,以至在分配上积累了一些问题,使得差距拉大的趋势到现在仍未根本扭转;特别是“三农”问题较多,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民再就业和农村城镇化问题远未解决;加之国际上风云变幻,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

多,对我们的冲击很大,等等。应对和解决以上问题,显然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其核心“以人为本”的确立,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不少问题,无疑是最好的克服和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同时也使之发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是对当代西方迄今所实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的超越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总结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是对当代西方迄今所实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的超越。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其主流思想所鼓吹的、也为他们所实际实行的发展模式,就是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基础上,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绝对化”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上,信奉完全的私有化;在政治上,则要求代议制条件下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体制。显而易见,在财富并未合理分配情况下的“自由”竞争,肯定会最大限度地照顾社会强势者的利益。它不想、也不可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权力、权利和权益问题。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其亲资、助资、利资的本性是非常明显的。它不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消费能力问题,也是毫无疑义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当前正在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衰退,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说过:

“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说到底,次贷危机也就是群众的消费力问题。我们现在强调的“以人为本”,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诚然,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经济,使得某些国家凭借已经占有的先机,凭借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大量吮吸别国特别是穷国的利益。他们以此来改善国内

人民的生活状况,缓和国内的矛盾。但他们最终也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问题。这正是许多国家最近几年又连续爆发工人罢工和群众游行示威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曾按照西方宣传的这套制度来发展自己,但绝大多数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人们逐渐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纷纷走上了批判的道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很多地区中左翼政权的发展,比如拉丁美洲,中左翼掌权的国家已占了总面积的80%,覆盖人口70%以上。而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更必然加快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乃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由以上大背景来看,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利弊得失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之后,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选择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它对现在西方发展模式的超越,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