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急性、高度致命的猪传染病,主要感染猪。

非洲猪瘟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感染猪的死亡率高达100%。

非洲猪瘟病毒不会传染给人,但它对猪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扩散迅速的非洲猪瘟一旦发生,常常引起猪业的重大损失,甚至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那么,非洲猪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采取什么防控措施呢?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1. 病毒感染: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该病毒在野猪和软蜱之间传播,然后通过这些感染了ASFV的野猪或软蜱传播给家猪。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主要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猪及其排泄物、鲜血等也是ASFV的传播源。

2. 缺乏控制措施:非洲猪瘟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广泛传播。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质量监管、采取措施不力、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导致非洲猪瘟迅速传播。

3. 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没有有效的检疫和管控措施,非洲猪瘟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渠道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公众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接触疑似受感染的猪或猪产品。

2. 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各国应该加强对疑似受感染的猪及其产品的检疫措施,严禁非法转移猪和猪产品,并加强监管力度。

3. 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加快疫苗研发的进程,提高猪的免疫力。

在受感染地区,可以考虑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来控制疫情的蔓延。

4. 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应该加强对猪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病媒昆虫的灭除工作。

5.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相互通报疫情信息,共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非洲猪瘟疫情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它关乎整个猪业和全球经济。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控制ASF,科学界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表现:1. 高热:感染猪体温可上升至40℃以上。

2. 精神沉郁:患猪精神状态差,食欲减退。

3. 溃疡性皮肤病变:患猪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疱疹等溃疡性病变。

4. 出血倾向:眼结膜充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5.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喘息等。

6. 生殖系统症状:流产、胎儿死亡等。

二、实验室检测除了临床症状外,实验室检测也是非洲猪瘟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1. 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采集患猪的组织样本,如脾脏、淋巴结等,利用细胞培养或动物接种等方法将病毒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确认。

2. 血清学检测:采集患猪的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试验等检测猪体内的ASF抗体水平。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集患猪的血液、组织等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ASF病毒的核酸。

三、病理学改变非洲猪瘟在感染猪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病理学改变,病理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病理学改变包括:1. 脾脏肿大:感染后,猪的脾脏会明显增大,质地松软。

2. 淋巴结肿大:感染猪的淋巴结常出现肿大、充血等变化。

3. 出血灶:病理学检查可观察到患猪体内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点、出血斑等。

4. 内脏器官损害:感染后,猪的肝脏、肺脏等内脏器官可能发生病理学改变。

四、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非洲猪瘟传播情况和追踪病原的重要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1. 疫情调查:收集疫区的信息,统计患猪数量、死亡情况等。

2. 传播途径分析:调查可能造成病毒传播的因素,如动物运输、人员活动等。

3. 病毒来源追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由虹彩病毒科的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的特征是病程短、致死率高、高热、皮肤充血、流产、水肿及脏器广泛出血。

本病1910年首先发生于东非,现已在很多国家发生。

我国尚无本病发生的报告,但与国际交往密切,特别要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猪和野猪。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猪在发热前1-2天,发热期都可排毒;有些慢性感染猪可终生排毒;康复猪,病毒可在体内持续存在一年,排毒达6个月以上。

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某些非洲国家暴发,差不多是因机场和港口附近的农民利用机场废物或船上卸下的垃圾喂猪而引起的;某些蜱、猪虱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临诊症状潜伏期5-9天,最长不超过15天;体温升至40℃以上,稽留4天,其它症状不明显,体温开始下降或死前2天才显症状;表现精神沉郁,衰弱,不愿走动,后肢无力,心跳加快,咳嗽和眼鼻有分泌物,耳、鼻、四肢、腹部等部位皮肤出现紫绀,甚至有出血块(图25.1,25.2);有些毒株可引起猪呕吐和腹泻;孕猪发生流产;慢性病猪表现为呼吸道及肺炎症状。

病理变化在耳、鼻端、腹壁、外阴等部位皮肤有界限明显的紫绀区及散在的出血区,中央黑色,四肢干枯;胸、腹腔及心包积液,粘膜下、浆膜下、肺小叶间、脏器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全身淋巴结严重出血,紫红色,状似血瘤;心内外膜、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图25.3);胃肠粘膜出血、溃疡(图25.4)。

病程稍长病例,盲肠粘膜可能有轮状溃疡;有的病猪脾脏充血肿胀,边缘有梗死灶;胆囊胀满,囊壁水肿、增厚;慢性病猪有肺炎变化。

诊断确诊可作动物接种,取高热期病猪的脾、淋巴结、血液等病料,做成10%悬液,经处理后,接种易感猪或猪瘟免疫猪,每头5-10毫升,如两者都发病,则为非洲猪瘟,如仅易感猪发病,则为猪瘟。

防治方法加强进口种猪和猪产品的检疫,坚决做好国际机场及港口的废物、垃圾的销毁处理工作。

一旦有可疑非洲猪瘟发生,要采取果断的扑杀措施,严格封锁,彻底消毒。

非洲猪瘟课件

非洲猪瘟课件
提高员工防疫意识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防疫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个人层面的防控策略
增强防疫意识
个人应增强对非洲猪瘟的防疫意识,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和传播途 径。
遵守防控规定
个人应遵守政府和企业的防控规定,如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猪肉等。
做好个人防护
个人在接触生猪和相关产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 套等。
案例二:某养殖场非洲猪瘟的发现与处理
1 2
发现疫情
某养殖场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立即向有关部 门报告。
处理措施
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病猪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
处理效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疫情得到控制,养殖场恢 复正常生产。
案例三:某地区非洲猪瘟疫苗接种的成功经验
疫苗接种
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直 接接触感染猪只或其分泌 物、排泄物等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污 染的水源、饲料、运输工 具等传播。
空气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 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 拥挤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
02
非洲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疫苗接种方法
目前有几种非洲猪瘟疫苗可供选择, 包括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通过检测猪只的血清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非洲猪瘟。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以确定病毒的种类和数 量。
治疗方法
隔离与消毒
将病猪隔离,并对猪舍、用具、饲料、饮水等进 行全面消毒。
对症治疗
根据病猪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退烧 、消炎、补液等。
疫苗接种
对健康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目录1 发病情况2 病原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传播媒介4 发病机理5 症状6 病理变化7 诊断▪临诊诊断▪实验室诊断8 防治一、发病情况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只。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病死率也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养猪场或周围地区。

目前,非洲猪瘟已经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非洲猪瘟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病猪会出现运动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

由于病毒高度传染性,一旦有猪只感染,往往会导致整个养猪场的疫情爆发,造成大量猪只死亡。

为了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各国政府和兽医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管控猪只流通、加强生物安全等。

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控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对猪的威胁极大。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受污染的物品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病毒可通过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包括嗅、舔、咀嚼和接吻等方式。

感染的猪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含有病毒,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健康猪感染。

2. 食用感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和排泄物中,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检疫,这些食品和饲料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3. 虫媒传播:某些昆虫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如蜱、苍蝇等。

病毒可在这些昆虫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叮咬健康猪传播病原体。

4. 人为传播:人类在处理感染猪或污染物时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会把病毒带入其他猪群。

要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对感染猪群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制品,并严格实施检疫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

2.2 非洲猪瘟的症状和影响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危害性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该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猪或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因此传播速度较快。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3-2 耳尖发绀
3-1 皮肤充出血、发绀
3-3 血性腹泻
3-4 仔猪浑身发红,神经症状
慢性型非洲猪瘟的常见临床症状
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至黑色,易碎
肾、肝淋巴结肿大出血
胆囊、肺水肿
肾脏出血点、出血斑
肺部肉芽肿
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点
6. 样品采集及运送
• 当怀疑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应开展猪群、野猪群的采样工作。 • 病原学样品 采集刚死亡或者被扑杀病猪的抗凝血(用肝素钠或EDTA 作 抗凝剂)、脾脏、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此外,还要采钝缘软蜱 等媒介昆虫。 • 图6 肾、肝淋巴结肿大出血 • 图7 胆囊、肺水肿 • 图8 肾脏出血点、出血斑 • 图9 肺部肉芽肿 • 图10 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点 • 血清学样品 无菌采集全血,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
• 病原学检测 应在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 室进行。 • 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HAD)、双抗体夹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对 PCR 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鉴定该病毒的基因型。 • 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的,样品需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 行确诊。
非洲猪瘟
•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食欲废绝、 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 织(OIE)的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 病,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中明 确规定须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EastAfricanSwine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
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
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
目录
1发病情况
2病原
3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传播媒介
4发病机理
5症状
6病理变化
7诊断
?临诊诊断
?实验室诊断
8防治
一、发病情况
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
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美洲等地
分布广泛的很多其他蜱种也可传播ASFV。

一般认为,ASFV传入无病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

四、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

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

五、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度,约持续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时,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三至四日发热期间,猪只之食欲,显出极度脆弱,猪只躺在舍角,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之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从三至五个病例中,显示有50%之白血球数减少现象,淋巴球也同样减少,体温升高时发生白血球性贫血,至第四日白血球数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数增加也可观察到,往往发热後第七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一、二天便死亡。

六、病理变化
在耳、鼻、腋下、鶥腹、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
壁皮肤肉眼可见到。

显微镜所见,于真皮内小血管,尤其在乳头状真皮呈严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见的紫色斑,血管内发生纤维性血栓,血管周围有许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层组织内,可见到血管血栓性小坏死现象,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尤其在腹部内脏或肠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响更甚,于内脏浆液膜可见到棕色转变成浅红色之瘀斑,即所谓的麸斑(BranFlecks),尤其于小肠更多,直肠壁深处有暗色出血现象,肾脏有弥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肿特别明显,及心包出血。

(一)在淋巴节有猪瘟罕见的某种程度之出血现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肿之结节较淋巴节多。

(二)腺脏肿大,髓质肿胀区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滤胞小而少,有7%猪脾脏发生小而暗红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三)循环系统:心包液特别多,少数病例中呈混浊且含有纤维蛋白,但多数心包下及次心内膜充血。

(四)呼吸系统:喉、会厌有瘀斑充血及扩散性出血,比猪瘟更甚,瘀斑有发生於气管前三分之一处,镜检下,肠有充血而没有出血病灶,肺泡则呈现出血现象,淋巴球呈破裂。

(五)肝:肉眼检查显正常,充血暗色或斑点大多异常,近胆部分组织有充血及水肿现象,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PlasmaCell)及间质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球之核破裂为其特征。

七、诊断
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他们的亚
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不能区别的,因而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现场如果发现尸体解剖的猪出现脾和淋巴结严重充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为猪瘟。

实验室诊断
(1)红细胞吸附试验:将健康猪的白细胞加上非洲猪瘟猪的血液或组织提取物,37℃培养,如见许多红细胞吸附在白细胞上,形成玫瑰花状或桑椹体状,则为阳性。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见细胞浆内有明亮荧光团,则为阳性。

(3)动物接种试验
(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将非洲猪瘟病毒接种在长满Vero细胞的盖玻片上,并准备未接种病毒的Vero细胞对照。

试验后,对照正常,待检样品在细胞浆内出现明亮的荧光团核荧光细点可被判定为阳性。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照成立时(阳性血清对照吸收值大于0.3,阴性血清吸收值小于0.1),待检样品的吸收值大于0.3时,判定为阳性。

(6)免疫电泳试验:抗原于待检血清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者可判定为阳性。

(7)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肉眼观察,或显微镜下观察,蚀斑呈棕色则为阳性,无色则为阴性。

八、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首先应加强检疫,严防本病传入,一旦发现有可疑病猪,应立即封锁,迅速诊断,确诊是本病后,应全群扑杀、销毁,彻底消灭本病。

对猪场、圈舍、用具等用病荃灭、远征金碘进行严格彻底消毒,病死猪进行焚烧或深埋。

为了控制本病可对发病猪用圆环瘟毒康+阿莫仙进行肌肉注射,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者可配合混感绝杀或氟奇金方共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