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

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

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目前

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病毒通过野猪等野

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

进行传播。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

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

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

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

出血性体征。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

加重而死亡。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

的损失。

剖检变化

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

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

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最终,猪的各个

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

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

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

工工厂的相应工序。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对

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

扩散。隔离猪场需要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输入和输出,以保证病毒不被传播到其他地方。

总之,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疫病,对于动物福利和经济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预防

和隔离是控制疫情的主要方式,应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 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 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目前 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病毒通过野猪等野 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 进行传播。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 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 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 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 出血性体征。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 加重而死亡。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 的损失。 剖检变化 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 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 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最终,猪的各个 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 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 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 工工厂的相应工序。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对 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 扩散。隔离猪场需要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输入和输出,以保证病毒不被传播到其他地方。 总之,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疫病,对于动物福利和经济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预防 和隔离是控制疫情的主要方式,应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猪瘟与牛瘟的诊断与防制

猪瘟与牛瘟的诊断与防制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

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o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体剖检概述(二)尸体的变化 (三)产体剖检的注意事项(四)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五)产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六)体剖检的诊断方法 (一)体剖检概述 尸体剖检就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我们在猪病防治的实践中往往可发现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给诊断疾病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出现群发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时,需要尽快确诊,在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病猪或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诊断显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观等特点,况且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 便可一目了然地确诊。此外,尸体剖检还常被用来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对于某些疾病的科学研究、兽医的剖检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等方面都与尸体剖检有密切的关系。 尸体剖检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需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剖检时对所见的病变应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还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二)尸体的变化 猪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 1.尸冷猪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尸体消瘦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了解或测定尸冷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 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尸僵发生的顺序是头、颈、前肢、躯干和后股,至10~24小时发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尸僵除见于骨骼肌外,心肌、平滑肌同样可以发生,心肌的尸僵在死后半小时左右即可发生。环境温度较高时,尸僵出现较罕,解僵也快;寒冷的条件下则出现较晚,解僵也慢。瘦肉型的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 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 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 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 续性呕吐和腹泻。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 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 并且及时报告疫情。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 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 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 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 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 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各年龄、品种、任何季节都可流行,传染性极强,是对目前养猪业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1、症状:一般为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0℃以上,病程短则1天,长者达21-30天。初期猪群仅有一头至数头发病,经1周左右同群相继发病,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急性死亡的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亚急性和慢性死亡的则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眼角处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特别是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脾脏中部梗死,回盲部有规则性纽扣状溃疡。针尖状出血是各器官的典型症状。有时可见扁桃体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看到溃疡。 2、防治:坚持自繁自养,搞好预防工作,仔猪在出生后21日龄进行首免,普通猪瘟细胞苗4头份/头;60日龄进行二免,宜用猪瘟组织苗4头份/头;对受威胁猪场仔猪可在出生后进行超前免疫,猪瘟组织苗2头份/头,1.5小时后再吃初乳;对于外购仔猪应1周内进行猪瘟免疫,1月后做二免;对于母猪应于每次产后21天与仔猪同时防疫4头份/头;公猪每年春秋两季两次防疫。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用猪瘟高免血清配合抗生素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不高,

建议淘汰病猪。 二、伪狂犬病 该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笔者发现本病在有些地区有流行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1、症状:1-3日龄仔猪都很正常,第4天就发现有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其内容物为黄色,遇到声音刺激,兴奋和鸣叫,有的病猪后腿抬起呈“鹅步式”。有的以神经症状为主,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角弓反张,仰头歪颈,有的呆立不动,头触地或头抵墙,死亡率很高。母猪则可能出现厌食、便秘或结膜炎,很少死亡。有的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木乃伊或流产,所产弱仔一般2-3天内死亡。 2、防治:预防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近年来,血清的效果也比较理想。早期,发现患有伪狂犬可以用高免血清,一般是20日龄以上的,还有治愈的希望。如果预防接种,可以在母猪产前30天进行,散养户一般建议用灭活苗;所产仔猪6-8周龄首免,30天后二免,建议用弱毒活疫苗。隔离、消毒、灭鼠也是非常必要的,以防病菌的传播。 三、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弓形虫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寄生在哺乳动物 和人的有核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猪瘟临床症状

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器官病变初步判断流行病学,猪场只要有一条符合即可。 (1)猪群免疫过猪瘟、蓝耳; (2)最近一段时间内给肥猪喂过潲水或从疫区购买过猪肉制品(含冻肉、烤肠、熏肠、香肠等); (3)15天内从疫区引过种猪; (4)猪舍附近山林有野猪活动,存在野猪进入猪场的可能性; 猪群临床表现高烧不退、精神沉郁、打堆、呼吸困难、四肢划水、全身出血严重(耳尖、四肢、腹部、臀部)同时猪群还会出现眼屎增多、结膜炎增多的情况,呕吐、腹泻、粪便中带血情况陆续出现,母猪流产增多,猪群的发病后死亡很高,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无效果。 对于当前的非洲猪瘟疫情猪场主要措施就是预防;非瘟清,主要用于防治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瘟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圆环、流感等)用于非洲猪瘟、蓝耳、圆环、链球菌、流感、附红体、弓形体及混感等引起的猪发热性(瘟热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症见:高热神昏、精神萎顿、结膜潮红、充血;皮肤发红,体表出血、瘀血,四肢、下腹、会阴、臀部等部位尤其严重;咳嗽、喘气、呼吸困难;呕吐,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便秘或排脓性血便;母猪伴有不孕、流产、死胎。剖检病死猪可见脾脏、肝脏、肺脏等脏器和淋巴结严重肿大,并广泛性出血瘀血。本病急性发病时死亡率很高,尤其是母猪、大猪死亡更快。 预防拌料 预防量(2-3公斤非瘟清/吨料),每月使用7-14天;治疗量(4-5公斤非瘟清/吨料),连用7天; 常规投药,猪只免疫力、抵抗力强,可有效抵御野毒侵袭;抗应激能力强,消化功能好,生长速度快;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迅速而整齐;重大疫情时,不发病或发病少,病情轻,易于治疗。 对于当前的猪场流行疫病,本产品已经有很好反馈。多家猪场与公司的试验结果表明,用本产品进行预防性、保护性投药,体现出显著的“三减一降”效果,即:减缓发病、减轻病情、减少死亡;降低损失。“三减”给猪场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为实质性控制疾病与降低损失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复杂多样,能通过猪、人、物品间的接触来进行传播,当空气中的病毒载量足够高时甚至能成为传播的次要途径。 可以说,非洲猪瘟不仅关乎着猪场的生死存亡,也关乎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内肉品供应,因此猪场务必要高度重视!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一、猪的烈性传染病 1、猪瘟:猪瘟早年又成猪霍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猪。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诊断:猪瘟的发生不受年龄和品种的限制,无季节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免疫猪群常为零星散发。 典型猪瘟:病猪体温开高40.5—42℃稽留热,皮肤上有较多的小出血点,化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后躯麻痹剖析可见,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脾边缘出血性梗死灶、喉头、粘膜、心外膜、肋膜、膀胱粘膜、肾表面点状出血、肾不肿、齿龈和唇粘膜有溃疡、胃粘膜出血斑点、大肠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回盲口、有扣壮溃疡。 综合防治:治疗尚无有效疗法,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广泛持久地开展猪瘟疫苗、预防注射。猪瘟的免疫程序可根据本猪场具体情况制订,一般公猪、繁殖母猪每

年春秋各注射猪瘟疫苗一次注射剂量可以加倍剂量2—3倍,对仔猪一般情况下于3—4周龄首免,由于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第一次免疫用3—4倍剂量效果较好,9—10周龄二免,发生过猪瘟的猪场新生仔猪应采用超前免疫注射2倍剂量的猪瘟疫苗,待2小时后再自由哺乳,以后于8—9龄时加强免疫一次。 2、猪口蹄疫 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有7个血清型80多亚型猪主要是O型。 诊断:多发于秋末、冬季和早春,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体温开高到40℃,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开水疱溃烂,乳猪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变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综合防治: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一个月各接种一次灭活苗,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一次,每次肌注常规苗2毫升或肌注高小疫苗1—1.5毫升,仔猪40—45日龄首免,常规苗肌注2毫升,100—105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一次(即二免),肥育猪出栏前15—20天进行三免。 3、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疾病。该病毒主要侵害家猪,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猪场的经济损失极大。近年来,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猪瘟,我们有必要对该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流行特点: 1. 高度接触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因此易于在猪场内迅速蔓延。 2. 强大抵抗力:非洲猪瘟病毒几乎不受常规的消毒剂和高温的影响,因此在猪场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3. 季节性流行:猪瘟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这与猪场内环境的变化以及病毒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关系。 二、临床症状: 1. 发热: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的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 2. 呼吸道症状:猪在感染后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鼻孔流脓浊等症状,呼吸道症状严重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3. 消化道症状:猪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 4. 皮肤症状:部分猪在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溃烂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可出现大片的脱皮、渗液。 5. 血液症状: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体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导致出现出血倾向。 6. 行为改变: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出现精神抑郁、站立不稳、步态异常、运动受限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瘫痪。 三、剖检变化: 1. 头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非洲猪瘟后,猪的头部和颈部淋巴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猪瘟鉴别诊断措施

猪瘟的鉴别诊断措施 典型猪瘟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即可确诊。非典型猪瘟则采集组织脏器(如扁桃体、淋巴结等)和血清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诊断和鉴别。临床上出现以高热、皮肤出血等败血症为特点的急性猪瘟时,应注意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急性猪副伤寒和弓形虫病等疾病相区别。 一、急性猪丹毒 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性,病程短,在猪群中传染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猪瘟低。体温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较长时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眼睛清亮有神,步态僵硬,很少发生腹泻。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和肾淤血肿大,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纹,大肠粘膜无显著变化。病原为猪丹毒杆菌,青霉素治疗有效。 二、最急性猪肺疫 夏季或气候、饲养条件剧变时多发,呈流行性,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肤发红,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肉眼可见咽候部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脾不肿大。病原为猪巴氏杆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三、败血性链球菌病 多见仔猪发病。常有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程短。剖检

肉眼可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液增量,脾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四、急性猪副伤寒 多见2~4月龄猪发病,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先便秘后下痢,有时粪便带血,有结膜炎,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大肠有溃疡,脾肿大。病原为猪沙门氏菌,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五、弓形虫病 主要发生于架子猪,流行于夏秋炎热季节。剖检脾肿大,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脑实质充血、水肿、坏死,可区别于猪瘟。病原为弓形虫,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此外,猪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应注意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弓形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猪衣原体及猪布鲁氏菌病等疾病相区别。

猪革拉瑟氏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与防控措施

猪革拉瑟氏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与防控措施 1. 引言 1.1 猪革拉瑟氏病简介 猪瘟拉瑟病,又称作猪瘟、猪拉氏菌病,是一种由猪瘟拉瑟氏杆 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猪只。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 泛分布,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猪瘟拉瑟病具有高度传染 性和致死性,猪只感染后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并迅速死亡。 病原体猪瘟拉瑟氏杆菌属细菌,能在体外长时间存活,易在空气 中传播,对环境适应性强。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消化道 进入猪只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病猪体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萎靡、肌肉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 在短时间内死亡。病理学上呈现为肺炎、败血症、心包炎等病变。 由于猪瘟拉瑟氏病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猪只的免疫力,控制宿主密度,消毒及隔离病猪,定期检测 疫情等措施是防控疾病的关键。疫苗的开发与广泛接种也是预防猪瘟 拉瑟氏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 正文 2.1 病理剖检特点 猪革拉瑟氏病是一种重要的猪类传染病,其病理剖检特点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病变:猪革拉瑟氏病主要累及皮肤、呼吸道、淋巴组织和 内脏器官等部位。在病理剖检中,可以观察到皮肤和粘膜出现水疱、 溃疡和黏膜充血等病变。内脏器官如肺部和肝脏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出血、水肿和坏死等病变。 2. 组织学变化:在猪革拉瑟氏病的病理剖检中,可以观察到组织 学上的特征性变化,例如皮肤和粘膜上的多形性水疱和溃疡、淋巴组 织中的坏死和增殖细胞等。这些组织学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帮助诊 断和确认疾病。 3. 病原体检测:猪革拉瑟氏病的诊断离不开病原体的检测。在病 理剖检过程中,可以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比如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抗原的存在。这对于确诊病例和疫情监测具 有重要意义。 病理剖检是猪革拉瑟氏病诊断和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 过观察组织病变、组织学变化和病原体检测等过程,可以帮助及时发 现和诊断病例,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情蔓延。【字数:244】 2.2 流行病学特征 猪革拉瑟氏病是一种由拉瑟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 类动物。其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发地区:猪革拉瑟氏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主要集中 在猪养殖密集的地区,如东南亚、东亚和欧洲等地区。特别是在猪场 和养猪场这种密集饲养环境中容易发生疫情。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 防控方法-养猪技术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1、流行特点绵延性。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广泛性。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非典型性。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急性型。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感染早期,通常会

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慢性型。该类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的典型症状是体温不稳定,忽低忽高,大部分呈弛张热型,停止采食,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明显下痢,机体日渐消瘦,被毛杂乱,贫血,行走困难,摇摆不定。少数病猪的耳尖、四肢下部以及尾端等处呈蓝紫色或者发生坏死,最终发生脱落。病程至少能够持续30天,大部分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但病死率较低,通常较难恢复,最终变成僵猪。温和型。通常是断奶后仔猪及架子猪容易发生,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较轻微,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情缓和,皮肤不存在出血点,但形成瘀血和发生坏死,食欲减退,排出的粪便干稀不定,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即使病猪能够耐过,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尤其是母猪耐过后可长时间带毒作为传染源,且受胎率下降、流产、死胎、畸形胎或者木乃伊胎;所产后代仔猪会呈现先天感染,形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3、实验室诊断动物试验。猪体接种试验,即在疑似病猪取适量病料,制成研磨液后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接着分别给易感仔猪(体重为10~20 kg)和免疫接种猪瘟疫苗的猪接种,如果前者出现发病,而后者没有发病,即可判定猪瘟阳性。该法是最具

猪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猪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猪弓形体在养猪过程中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一、流行特点区别1、猪瘟:又名猪霍乱或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 猪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猪弓形体在养猪过程中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特点区别 1、猪瘟:又名猪霍乱或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一般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甚高。 2、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架子猪,传播较慢。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秋凉以后逐渐减少。主要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3、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的仔猪。季节性不明显,阴雨潮湿季节多发,常限于一个猪场,发病率不高,流行缓慢。各种不良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经长途运输等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4、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为架子

猪,而成年猪较少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呈地方性流行。 5、猪弓形虫病: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或弓浆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原虫病。易感动物包括猪、羊、犬、猫、兔等。猫犬等动物感染弓形体后,从粪便中排出卵囊。猪吃了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此外滋养体也可通过口腔、鼻腔、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途径侵入。 二、主要症状区别 1、猪瘟: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粘膜发绀。两眼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耳、四肢内侧、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常带有粘液。 2、猪丹毒:与最急性猪瘟容易混淆,但猪丹毒病虽体温升高但仍有食欲,强迫驱赶时发出尖叫声,步态僵硬或有跛行,很少发生腹泻。结膜充血,两眼清亮有神。耳、腹、腿内侧皮肤等部位出现特征性的俗称打火印的疹块。 3、仔猪副伤寒:患猪呈急性败血症和剧烈性腹泻,拉灰白或黄绿色粪便,带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有些病猪发生咳嗽。慢性者反复下痢,体温不高。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 4、猪链球菌病:患猪突然不食,高热稽留。呼吸迫促,流浆性鼻汁。眼结膜充血、潮红并有出血斑点,流泪。便秘或腹泻带血,尿色黄或发生血尿。腹下、四肢下端及耳呈紫色,并有出血斑点。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不能站立。有的发出尖叫或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呈游泳状,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 5、猪弓形虫病:猪瘟、猪链球菌病和弓形虫病都高热稽留,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直接用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管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天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爆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远方。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HCV可在野猪中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对家猪的严重威胁。 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笑场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二、猪瘟的病症及病变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天-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小时-48小时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病症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类型。 〔一〕急性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病症,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9000/mm³,甚至低达3000/mm³。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的开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病症,随后通常发生后置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天之间死亡。病状较缓和的压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天之内。 〔二〕慢性型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或粘膜,发病5-7天后腹泻,一直到死。有的病猪初期即可出现腹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