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

合集下载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十一言对联格律

十一言对联格律

十一言对联格律
1. 平仄格式: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字数要求:十一字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都是十一字,如果字数不对等,则需要对仗不工整。

3. 对仗要求:上下联对应的词语或短语要词性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或相反,形成工整的对仗。

例如,“风轻云净秋光好”可以对“月明星稀夜色佳”。

4. 韵律要求:对联要求韵律和谐,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要符合平仄规律,韵律相合。

5. 内容要求:对联的内容要符合主题,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语言优美、精炼、富有创意。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

一、句中格律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

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上海彩凤绿叶好友上网对苑电脑北京金龙红花良朋聊天联都手机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

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山川万里==翰墨千秋家家幸福==岁岁平安春风得意==壮志凌云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联交友==凭德做人5、五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石达开题广西宜州白龙洞联)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

(何绍基题四川江油太白楼联)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宽。

(曾国藩题安徽宿松小孤山联)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以下是 8 条关于对联平仄要求的内容:
1. 平仄要协调呀,就像走路得左右脚配合好一样!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平仄相间,读起来多顺口!
2. 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得相对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平仄对仗多工整!
3. 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可重要了嘞,上联末字一般是仄声,下联末字一般得是平声,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就是这样吗?
4. 平仄安排得恰当,对联才更有韵味呢!就好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平仄多美呀!
5. 平平仄仄要记清呀,不能乱了套!看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么有节奏感!
6. 平仄不对可就别扭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就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平仄完美配合!
7. 注意平仄的变化,对联才生动有趣呀!好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平仄多巧妙!
8. 对联的平仄要求真得重视起来哇,这样才能写出好对联!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平仄多出色!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对联平仄要求很关键,只有掌握好平仄,才能创作出优美且令人赞赏的对联。

最新对联平仄精选

最新对联平仄精选

最新对联平仄精选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平仄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平仄,欢迎大家阅读!对联平仄“平仄”的地位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

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

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

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

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

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等号。

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对联怎样运用平仄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

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

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

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

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

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

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

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

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

从平仄判断对联的方法

从平仄判断对联的方法

从平仄判断对联的方法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它要求两句诗的韵律和平仄要相互呼应。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指声调平坦,仄指声调起伏。

在对联中,平指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声调平坦,仄指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声调起伏。

判断对联的平仄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联中的平仄要相互呼应,即第一句的平仄要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对应,保持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其次,要注意每个字的声调,平仄的划分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误的平仄搭配。

再者,要注意对联整体的平仄搭配,整体上要保持平仄的平衡和协调,不要出现过于平或过于仄的情况。

最后,要结合对联的意境和主题来判断平仄,确保平仄的搭配能够体现出对联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判断对联的平仄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保持韵
律和节奏的平衡,确保对联的整体效果和意境。

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对联作品。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平仄的要求篇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楹联之平仄格律

楹联之平仄格律

楹联之平仄格律对联的对仗是为了声调的和谐甜美,也是为了在音韵上提高对联的审美境界,使其在音韵上有一种和谐之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联,必然会增添一份爱意。

如果你花半斤八两用脑子写对联,舌头和牙齿老是打架,谁有兴趣看你的对联是什么?被人一瞥就随手扔掉有什么意义?遵守好楹联的调平规则是做好楹联最基本的一步,绝对不能忽视。

对联作为一种体裁,与诗歌一脉相承,正诗中的正句形式,即所谓平仄平谱,也适用于对联。

现代诗歌中句子的偶关系离不开这四个。

它们是:(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看,(1)和(2)自然就构成了一付联的平仄形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样,(3)和(4)也构成了一付联的平仄形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也说过,去掉前两个字的七言绝句是标准的五言绝句。

那么,就成了:(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这些平仄格式是七言五句的形式格,也是七言五句合句的形式格。

短句对联中,五言句和七言句最多,短句对联对格律的要求最严格。

五言句只是七言句减法前的两个字,所以还是以七言句为准吧。

律句是需要有“纪律”的,不能违规。

律句的规矩是什么?很重要的二条是:1、不能形成“孤平”,2、不能形成“三仄尾”和“三平尾”。

我们注意上面这几个句式,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必然会构成“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的关系,也只能构成这样的关系。

否则就不是律句了,也就是拗了。

因为,所谓律句律,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韵节奏点,第二、第四、第六个字都在节奏点上,所以这里必须分出平调。

也构成了音韵的起伏。

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也是这意思,强调在这第二四六句上要使平仄错落开。

我习惯用七言绝句来说明对联的句子。

这不仅是因为用的多,还因为其他的句子都可以看作七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

例: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

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识、值、夕,古韵仄声)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

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循规曰圆,循矩曰方。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

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

错觉非觉,错悟非悟。

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

(觉,古韵仄声。

普通话jue2平声)(句脚越递)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一言句:旧(仄)新(平)二言句: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

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柳三变(□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张九成(□仄平。

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风清云静(□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九州溢彩(□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四言句特例:百花齐放(□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明月几时有(□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1)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2)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同音异字格。

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