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七言对联平仄

七言对联平仄篇一:对联的平仄对联的平仄: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
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
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
(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
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句平仄: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
它们是:(一)五律: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入门

对联入门一) 平仄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二) 联律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更正: 个人认为:硬记五言联律(上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硬记七言联律(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举个实例: (1)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可写成:唯有朝云能识我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风压草丛头点地平仄仄平平仄仄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三平尾”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举个实例: (2)书生落难仍风雅平平仄仄平平仄(正规格律)可写成:落红泣诉离情恨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落红轻诉离情恨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如此类推……!!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 对吗?二) 孤平个人认为, 若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平/仄/平”和“仄/平/仄”的注意了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第三课对仗/词性问题一) 前言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对联的基本知识 平仄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平仄是构成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汉语中,平声指平调,仄声指升降调。
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在对联中,平仄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末尾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的声调相互对立,形成工整的对仗。
有时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可以在个别位置上适当调整平仄,但要避免影响整体和谐。
在对联的创作中,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使对联具有艺术美感。
同时,通过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词语,能够突出对联的主题和意义,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平仄是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创作优美对联的重要前提。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一、对联句子不注意平仄。
有的网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声字、仄声字,随意写去;有的抢着作对句,不顾平仄;有的不深思熟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字,先写了再说;
二、四、七字的联句,不知道如何安排平仄。
一般说来,前四字应安排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后七字应用律句。
即,四、七字的联句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上联:
1、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3、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按这四种句式写,在平仄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
三、不知道如何运用马蹄韵,这方面常出问题。
关于马蹄韵,在本擂台的《楹联知识》中说得较详细,请各位新手仔细看一下,并不
难的!!这里我简略说一点。
马蹄韵主要是要掌握好各句句脚即最后一各字的平仄:
每边一句者--
上联:****仄;
下联:****平。
每边两句者--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每边三句者--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平仄的要求篇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二、句脚对联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对联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1) 基本: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变化一: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
(3) 变化二: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同时第三字可平)该变化第三字可平时第一字必须用仄,否则出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不正确的说法的主要原因)。
(4) 变化三: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字可平下第五字可仄)
仄起式的变化:
(1) 基本:仄仄平平平仄仄
(2) 变化一: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
(3) 变化二: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可仄)
(4) 变化三: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平时第三字可仄)
(5) 变化四:平仄平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
平起式的变化
(5) 变化四: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可仄)
(6) 变化五: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五字也可仄)
(7) 变化六: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三字可平且第五字可仄)
以上是七言的十二种变化格式。
3、平仄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则如下:
(1)尾字必须用仄。
(2)不允许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即是孤平)
(3)没有四连平或四连仄
(4)没有两仄夹一平或两平夹一仄(如在开始五个字仄仄平仄仄或最后五个字平平仄平平)
(5)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相反(仅指七言句)
(6)平起式的情况下,第二字和第六字是同平仄的(仅指七言) 如果有上面的任一种情况,就是不合平仄,就是出律,如果没有违反,则称为合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在对联和古典诗词(关于近体诗和词牌格,以后讲诗词时再展开)中都要涉及平仄。
而在对联中,平仄尤为重要,是学习对联的第一步。
1、什么是平仄?
平仄就是格律,就是平声、仄声安排布局的规律。
平仄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韵,即中华新韵,一种是古韵,即文水韵。
古韵适用地区的方言。
包含入声字。
古今韵通用,但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所谓混用,就是上下联或者本句中古韵今韵都用,这是不允许的,一副联中,要统一用一种韵。
一般用古韵须注明。
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2、怎么掌握平仄:
今韵比较好掌握,凡是普通话发音比较准的朋友,只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四声法,就可以了。
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但许多朋友喜欢用古韵,紫雨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古韵中有许多入声字,而入声字是计入仄声的,这样在对联中选词用字就有回旋余地,有利于发挥。
如:笛、竹、结、杰、节、洁、拂,独、读、哭等等,大家读读看,用方言读起来,是没有拖音的,很短促很干脆的,这就是入声字。
4、对联的平仄格式(马蹄韵)
首先,上下联平仄对立。
上联处是平的,下联相同处就仄。
好在学联起步总是先根据出句来对的,以后你玩的熟练了就会自己创作成联
了。
现在你根据出句对句,只要和上联相反的平仄就是没出律。
其次,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
就是像马蹄一样,两两交替。
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1:日暮秋风起
对句1:月盈孤雁鸣
上联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
平平仄仄平
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有的文章写的很复杂,许多格式,其实没必要记住那么多的,只要记住两两交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七言句中,还有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也是允许的。
理由就不展开了。
再次,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上面例句下联不是
平平仄仄平,而是仄平平仄平啊。
这里就引伸出第三个要求:在马蹄韵的对联里,可以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一定要严格按律。
不然就是出律。
这句下联出律的是在一三的位置,这就是允许的。
5、对联的特殊平仄格式(意节点)
对联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如:空山/入醉/轻如/梦
夜雨/淋醒/迷中/人
这个意节点和马蹄韵一致,所以就是马蹄韵。
但是:
十八公/道旁/介寿;
重九节/塞上/称觞。
月/如钩,何人垂钓太湖鱼
这些意节点都破了马蹄韵了,有的是三个字,有的是一个字。
其平仄就必须按意节点来定。
一般是在长联中用的比较多,所以这里暂不介绍。
和平仄依据一样,一副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6、不计平仄的有哪些?
使用领字、有规律的重字和虚词,只要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一致,词性相同,就可以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以端午怀屈原入题。
上联:天问/虽/绕梁,怎敌他朝廷昏聩,谗言奸吏,到末了:山河破碎,壮志未遂含泪去!
下联:离骚/却/留世,终成我华夏文明,爱国诗人。
从来是:端午伤悲,九歌当哭唤魂归!
这里,上下联都在同样位置按意节点定平仄。
下划线的都是领字,可以不计平仄,但要在同一位置。
又如虚词:
上联:九歌离骚,忠骨谏言名载史,竟然滚滚汨罗,血泪沉江:怒水哭,诗人,身兮殉去!
下联:千年端午,龙舟竞渡粽飘香,只为长长岁月,楚天极目:伤心悲,屈子,魂兮归来!
兮是虚词,可以不计平仄。
而在此联中,又是有规律的重字,所以是允许的。
再如:古色古香弹古韵
新人新事入新词
就是有规律的重字。
但是也必须避免三仄尾、三平尾。
7、平仄禁忌:
对联遵循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有时看到有的朋友出句收尾是平声,就把它放到下联的位置上,有的朋友还不理解,其实这是对联的要求。
必须强调的是:上联最后三字不能连仄(如:入美梦,就是三仄尾了)下联最后三字不能连平(如:夕阳红,按今韵就是三平尾了。
这时如果掌握古韵的朋友就可以把夕作为入声字,当然前提是上联也是古韵)。
最后总结一下:本篇主要解决对联的平仄问题,也就是节奏相应,上下联平仄相对,本句平仄相替。
整副联语因此就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
对联艺术同样如此。
格律都是第一标准。
当然,一副联的好差最终是意境,但是平仄是必要的基础。
最后出个上联,大家来比比:
上联:梧桐夜雨秋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