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的宽严

合集下载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以下是 8 条关于对联平仄要求的内容:
1. 平仄要协调呀,就像走路得左右脚配合好一样!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平仄相间,读起来多顺口!
2. 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得相对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平仄对仗多工整!
3. 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可重要了嘞,上联末字一般是仄声,下联末字一般得是平声,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就是这样吗?
4. 平仄安排得恰当,对联才更有韵味呢!就好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平仄多美呀!
5. 平平仄仄要记清呀,不能乱了套!看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么有节奏感!
6. 平仄不对可就别扭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就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平仄完美配合!
7. 注意平仄的变化,对联才生动有趣呀!好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平仄多巧妙!
8. 对联的平仄要求真得重视起来哇,这样才能写出好对联!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平仄多出色!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对联平仄要求很关键,只有掌握好平仄,才能创作出优美且令人赞赏的对联。

对联的基本知识 平仄

对联的基本知识 平仄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平仄是构成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汉语中,平声指平调,仄声指升降调。

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在对联中,平仄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末尾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的声调相互对立,形成工整的对仗。

有时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可以在个别位置上适当调整平仄,但要避免影响整体和谐。

在对联的创作中,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使对联具有艺术美感。

同时,通过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词语,能够突出对联的主题和意义,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平仄是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创作优美对联的重要前提。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字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对联是从古代格律诗中发展出来的文学体裁,只有两三行,即上联,下联,横批(横额)。

看似简单,其实规矩,禁忌很多,要求极严。

这里不提结构,词性,特殊形式等等方面的要求,只说音调即平仄的要求。

求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词,曲,对联等等具有节奏分明(平,仄交替出现),抑扬顿挫的形式,它同押韵,对仗等等一起构成了韵律感,音乐美,便于吟咏诵读,广为传播,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百年,仍被我们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时对联要求上联,下联的所有字平仄完全相反,遵循的是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还有入声声调(入声字),'严式对联'很难。

请看古诗巜钱塘湖春行》中是对联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仄平平仄仄,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里除'争,啄'在第5字,未能平仄相对外(但符合今天一三五不求平仄的要求),其他位置的字全是上下联平仄相反的。

古汉语,旧时代一般分为4个声调:平声(大约包括了今天的阴平,阳平即一二声)是'平',,而'上声,去声'(这二者与今天基本一致),和'入声'都是'仄'。

今天汉语拼音,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声调(一些地方语言还有,这里不提),原来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入其它三个声调中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也降低了,用的是'中华新韵',属于'宽式对联'。

且看我总结的歌诀:新式对联平仄歌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或以词组称;(偶数位置的字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位的字则不强求,或者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上联仄结尾,下联平收声。

(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仄,下联的是平。

本条是区分上联,下联的标准。

)拼音普通话,三四声是仄,一二声是平,轻声也是平。

(阴平,阳平及轻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对联中的平仄格式

对联中的平仄格式

对联中的平仄格式对联中的平仄格式一副对联,每边只要超过一句,就有一个每边到底用什么样的平仄格式才合适的问题。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对联中的平仄格式,一起来看看吧!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只要抓住全联句脚的总体安排、联句所在位置的句脚平仄、联句字数的多少和联句的节奏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解决了。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妥当这是第一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就是要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来安排。

这就要求一副对联在进行创作时,每边写几句,每句句脚的平仄如何合马蹄韵,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务必使写出的对联,句脚不打破马蹄韵的平仄规律。

这是一个前提,是确定联句在对联中平仄格式的基础。

下文都是以联句句脚完全合马蹄韵正格为先决条件来说的。

如果句脚不以马蹄韵正格作标准,就不好说了。

从第五部分可以看出,马蹄韵句脚平仄的运用,是因联句句数的不同而异的。

为此,我们在创作对联时,首先就要确定每边用几个联句。

联句的句数确定了,句脚用马蹄韵的哪一种格式就确定了。

比如已确定对联每边为三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平平仄,仄仄平”这一格式。

如果确定每边为四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

以此类推。

打破了事先的考虑,也没有关系,只要按照实际的句数,将句脚的平仄调整来符合马蹄韵相应的标准格式,就行了。

如原打算每边写四句,但写下来每边要变成五句,就将句脚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来安排。

确定联句在对联中的位置这是第二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即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安排妥当之后,接着就确定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联句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即在联中的上联还是下联,依次为第几句。

位置确定之后,句脚的平仄也就确定了。

比如所写的是一副每边四句的对联,按马蹄韵的规则,其句脚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上联第三句,那么它的句脚当用平声字,就确定下来了。

对联的严与宽

对联的严与宽

对联的严与宽江山携手一. 对联的哪些要求一定要严,哪些要求可以放宽?对联和其他各种文学形式一样,有它自己的基本要素(或说特点)。

如果完全不顾及这些要素,阉割这些基本要求,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对联了。

入门篇在第3.段“对联五要素”中,谈了对联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1.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3.词性相当;4.结构相称;5.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的要求几乎没有放宽的时候,而余下四条“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都有不同程度允许放宽的可能。

其中所谓平仄相对,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字的平仄都相对。

二. 对联的什么地方一定要严,放宽?1.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的字,应当从严。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这一点应该从严。

有些对联出于意思表达的需要,故意将仄收句置下,亦可。

如:前面例举过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等。

2. 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应当从严。

词组是汉语的基本单元,也是对联的基本单位。

大多由两字或三字组成。

凡由二或三字组成的词或词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可使得对联颂读时,获得最佳的音乐美。

因此应当从严掌握。

而由单字组成的词,应参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允许适当放宽。

词组又有几种情况要酌情考虑:(1)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成语,则应适当放宽。

因为有相当多的成语,自身没有没有平仄交替。

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

(2)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时新的、外来的或者专业词组,则应适当放宽。

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

过分强调平仄交替,就会无法用及了。

实用联中,以上两条遇到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时,一样可以放宽。

3 复句每一句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应当从严。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

对联的创作中的六条公认的规则论对联的声律问题关于对联的声律问题,多年来不断有人在探讨,前几年楹联报刊上还辩论过创作对联要不要讲究声律,其中有些很好的见解。

本文就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对联声律之“声”是指汉字的声调,即平仄四声,“律”即规律、格律;对联的声律,即对联中各字间声调安排搭配的格律标准。

对联既是汉字作品(极少量非汉字对联自属例外),当然各字都有声调,问题是在各字间声调搭配要不要有一定的格律作标准。

过去一般都认为当然要有,而现在则有人以为不要有任何定格,在评定对联的优劣时,声韵问题只可作为一项不重要的参考,其优劣可全凭评委或读者认定。

这虽然是较极端的意见,但旧有的对联声律确实也受到挑战,缩小了阵地。

一些征联的评委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标准,至于对联作者中有意无意地突破旧声律的人更不在少数。

那么创作对联到底要不要有声律标准?这就要看声律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了。

字有不同的固定声调,这是汉字特有的现象。

由此也就构成了汉语所特有的音乐美。

有的语句琅琅上口,音调悦耳;有的诘屈聱牙,难以为听。

汉语的声律美是其特有的优点,我们只有自觉充分地利用它、发扬它,决不应轻视它、忽略它。

汉语从它一开始发生时就具有声韵特点,汉文学从远古的口头创作时期即具备了声韵之美。

至南北朝时期,声韵之学诞生并成熟,出现了一些声韵学的专论,文人们开始高度自觉地运用声韵特点指导文学创作,出现了“四声八病”等声律;且除诗歌之外,散文中也出现了高度体现声韵美的骈文。

当时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声律》篇中写道:“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

”这就是说要用声韵变换的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要讲声律。

对联创作中的声律问题自然也有明确具体的声律标准。

一些讲对联声律的论著,基本上讲的是律诗中对偶联的平仄格律,既讲“对”、“替”,讲“一、三、五不论”,也讲“拗、救”等,而又主要是讲五、七言句式,长联则分为小句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

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五言绝句格律
平仄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C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