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通称对子、联句、联语、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将诗歌的高雅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仗有3个基本要求如下:1、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以此类推。

3、词义相对如:我说天你说心脏,虽然都是名词,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行。

在所有字词中数量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没什么讲究只要词性相同,基本就可以。

二、名词对的要点:名词对是诗词对仗的主力军,也是最复杂的常见的。

名词对有5种: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时令。

天属于天文门,所有天文门的字都可以对。

如: 雨、日、月、雾君属于人伦门,所有人伦门都可以对如:臣佐使子卿老夫妇等。

本门相对,属于工对,临门相对,属于宽对,比如,鸟对林前者是动物门,后者是植物门所以是宽对。

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并称词汇,也可以认为工对比如: 酒对剑花对鸟等。

三、严格对仗的3种情况: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这三类,一般不能对不上,也不能宽对,必须各自相对。

但偶尔有例外,这个例外来自于借音对、借义对。

记住,上联有颜色的话,下联必须对颜色,四、特殊对仗:特殊对仗包括:借音对、流水对、错综对。

借义对比如:青山对沧海沧借了苍的音是借音对比如:杨柳对海天杨本身跟柳相对海本身跟天相对那么,杨柳对海天,虽然比较宽泛,但仍然认为很工整。

五、对联的3种特殊格式:1、无情对比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木已半残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比如:(一匹天青缎,六味地黄丸)每个字都能对得上,整句话连在一起,含义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叫做无情对。

2、析字对:比如:(二人土边坐,一日月边明)3、集句对就是把古人现成的古诗词,对在一起比如:(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上句是杜甫的,下句是李白的。

三类特殊的对仗1、借对借对包括借音对,借义对。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知识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

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

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

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

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

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

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

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

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

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8、八言联联格律。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

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

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三、句脚平仄规则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

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

(仄平)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仄仄平)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

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

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

②疏散同声。

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对联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

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

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

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

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

“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

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

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

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1.天文(日月风雨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风江河等)4.官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6.飞禽(鸡鸟凤鹤等)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三、结构相同(又称结构相称)1.结构相同,(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2 对联的六要素[转贴]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春风得意(再分:春-风偏正,得-意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

和山欢水笑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动宾)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名词性偏正)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并列)例: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