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创作方法

对联创作方法
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和意境:根据对联的用途和场合,确定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意境。
2. 保持字数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3. 平仄协调:对联的平仄要协调,上联和下联的平仄要相对,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
4. 词性相对: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词性应该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5. 意义相关: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意义应该相关,即上下联所描述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6.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要优美,用词要精炼,表达要准确,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语义模糊。
7. 符合韵律:对联要符合韵律的要求,即上联和下联的韵脚要相同或相近,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8. 创新:在遵循传统对联的格式要求基础上,可以适当创新,加入现代元素,使对联更具有时代感。
总的来说,写出一副好的对联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对子的基本要求

对对子的基本要求对对子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上、下联均为“二一二”节奏。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即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已同怀视之”;又如“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长”。
3、平仄合律,声调和谐。
一联之内,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对;上联尾仄,下联尾平(仄起平落)。
4、语意关联,上下贯通,文字简炼,言简意赅,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扩展资料: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对对子例句:远对近,古对今。
明对暗,早对晚。
干对湿,公对私。
美对丑,薄对厚。
咸对淡,甘对甜。
天对地,稠对稀。
有对无,出对入。
宽对窄,买对卖。
优对劣,日对夜。
紧对松,轻对重。
香对臭,胖对瘦。
后对先,易对难。
南对北,首对尾。
西对东,始对终。
旧对新,晴对阴。
浮对沉,假对真。
强对弱,对对错。
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
负对正,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
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
胜对败,好对坏。
快对慢,双对单。
熟对生,歪对正。
笑对哭,吸对呼。
退对进,阳对阴。
冷对暖,忙对闲。
爱对憎,贵对贱。
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新春对联字数

新春对联字数
新春对联的字数并无定规,常见的单句对联字数有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等,但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除了字数相等,对联还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1.上下联平仄声。
根据格律诗的规则,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第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第一、二声)。
2.横批保持从右至左。
横批,即是从右至左写,比如“辞旧迎新”,写成“新迎旧辞”。
3.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至左,符合古人书写习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文学专家。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对联的基本要素

对联的基本要素1. 嘿,咱来说说对联的基本要素哈。
首先呢,字数得相等,就像两个人比身高,得一般齐不是?你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上联七个字,下联也是七个字,这就像两个并肩站着的小伙伴,整整齐齐的,看着就舒服。
2. 对联啊,词性得相对。
这就好比一场舞会,名词要和名词配对,动词要和动词搭伙。
像“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松竹梅”对“桃李杏”,都是名词组合;“岁寒”对“春风”,名词对名词;“三友”对“一家”,数量词加上名词相对,多和谐呀。
要是乱搭,就像把鸡和马牵在一起跳舞,那可就乱套喽!3. 平仄相对也是对联的重要要素呢。
平仄就像是音乐里的高低音,上联是高音,下联就得是低音,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比如“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海到”是仄仄,“山登”是平平,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小曲儿在嘴里打着转儿,要是平仄不对,那读起来就像卡了壳的磁带,多别扭啊!4. 结构相同也是对联不能少的。
这就像是盖房子,上联怎么搭的框架,下联就得照着来。
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说,上联是并列结构,下联也是并列结构,就像两座一模一样的小房子,稳稳当当的。
要是结构不一样,就好比一座高楼旁边搭个小茅屋,多不协调啊!5. 对联呀,内容得相关。
就像一家人,得有共同话题似的。
比如说“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上联说春天的景色好,下联说人间的福气多,都是围绕着美好的事情来讲的,相互关联。
要是上联说花,下联说狗,那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嘛,就像两个人聊天,一个说天文,一个说地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多奇怪呀!6. 再来呢,对联要讲究对仗工整。
这就好比对仗就像是士兵排队列,整整齐齐,一个对一个。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鸟类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宾结构相对。
这对仗多漂亮啊,要是不工整,就像士兵队伍里有人站错了位置,乱糟糟的。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

关于对联的基本格律借此机会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些对联格律的基本常识,以期对同学们评选征联有所帮助。
对联是⼀种讲究格律的⽂学形式,基本格律如下:⼀、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中相对的每组词或短句的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上联最后⼀字为仄声字,下联最后⼀字为平声字。
三、平仄相对。
上下联中相对的词组或短句的最后⼀个字要平仄相对,即上联的字是平声,下联就应是仄声,或相反。
四、词性相当。
上下联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五、内容相联。
上⾯四点讲的都是“对”,最后⼀点还要做到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关联,才可称为“联”(特殊情况例外)。
同学们遵照上述基本格律写出来的对联就能成为⼀副宽联,若作⼗分⼯整的对联,我们的⽔平很难达到。
特别是23——25字这样字数较多的对联,要做到完全⼯整对同学们来说更是⾮常困难。
各班同学为聚会所作的这15副对联,在“字数相等”、“ 仄起平收”、“ 内容相联”这三点上都做得⽐较好,差别主要是在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当”这两点上。
⼤家评选时在整体内容符合征联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侧重从这两条上着眼推选出相对⼯整的⾃⼰喜欢的⼀副对联。
这样我们就既能够通过评选提⾼⾃⼰的鉴赏⽔平,⼜能评选出相对符合基本格律要求的对联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谢谢同学们以各种形式对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的关注和⽀持。
年级聚会组委会2018.5.15.毕业50周年年级聚会征联第1副:别母校⼯农兵学商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可对天与地聚国宾琴棋书画唱展才露华载舞载歌真情永注国和家第2副:古稀重逢母校握⼿相拥问候祝福合影视频留同窗百年情谊皓⾸再聚国宾诵诗展画欢歌热舞⾹茶美酒愿学友⼀世安康聚⼀中情谊笑少年风华忆为国奔忙说不尽五⼗春呕⼼沥⾎会⼋⽅思念赞⽼友潇洒祝平安健康道不完⼣阳红绚丽绵长第4副阔别正年少不负春光江湖虽远思报国半世拼搏⽆愧天地重逢近古稀望穿秋⽔晚霞更红常怀旧⼀⽣勤勉有益⼈民第5副⽴壮志四⼗年改⾰弄潮⽆论尊卑贵贱终归沧海⼀滴⽔念初⼼五⼗载重返校园不管苦乐穷富畅叙寒窗⼏多情第6副暮回⾸五⼗春秋飞燕望归巢定睛看故园新颜年少⽩头⽼浊泪崩杯觥交错相拥皆问侯相逢喜过眼云烟嗟叹聚时少第7副年年岁岁花相似⾛过五⼗年时光易逝⽅觉弹指⼀挥间岁岁年年⼈不同银发沧桑⾄岁⽉催⼈品味⼈⽣到百年第8副似箭时光五⼗载朴实不华价值追求映初⼼⼀腔情愫歌依旧如梭岁⽉古稀年⼈⽣⽆悔功名利禄抛天外两鬓沧桑梦乃留第9副束发结缘名庠问道树⼀⽣宏愿难别离同窗短芳华刹那霜鬓怀旧母校⾔欢倾半世沧桑贺重聚醇酒浓砚谊绵长第10副太⾏⼭前登新榜数载求学感慨情怀似梦临别湧满腔热⾎滹沱河畔回旧园半⽣奋⽃细数往事如歌再聚披⼀肩风尘第11副五⼗载岁⽉如歌难忘同学情刻⾻铭⼼得失随缘今笑対古稀年沧海桑⽥延续同学情源源流长真诚似海天地宽遐想同学当年壮志凌云泼墨绘雄图⼀腔情愫修⾝报国;迩瞅窗友现在逍遥⾃得传卮品佳酿两鬓沧桑戚谢欢招。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对联呀,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呢!这里有十个基本知识,咱可得好好唠唠。
其一,对联得对仗工整呀!就像两个人站在一起,得相互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才有那味儿。
你想想,要是上联说“红花”,下联来个“绿叶”,多和谐呀,要是来个“蓝球”,那可就不伦不类啦,对吧?其二,平仄得协调。
这就好比音乐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味。
要是平仄乱七八糟,那读起来得多别扭呀,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其三,字数得相等呀。
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得几个字,不然一边长一边短,多难看呀。
这就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当。
其四,意境要相符。
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下联要是来个杀猪宰羊的场景,那不是大煞风景嘛。
其五,用词要精炼。
别啰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别长篇大论啦。
其六,要有新意。
老一套的东西大家都看腻了,得有点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其七,注意韵律。
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有起有伏。
其八,要符合情境。
过年有过年的对联,结婚有结婚的对联,可不能乱套哦。
其九,多学习古人的经典对联。
那可都是精华呀,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其十,要多练习。
就像练功一样,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写出好对联来。
咱平时过年贴的对联,那都是有讲究的呀。
好的对联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喜庆的氛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对联,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说要是没掌握好这些基本知识,能写出好对联来吗?所以呀,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对联文化传承下去。
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对联的魅力,这多有意思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
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
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从语法上来要求的,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3、节奏相应,平仄和谐一副对联中,上联一共有几个音节的停顿读法,下联也必须对应。
上下联还要平仄相反,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径”读仄声,“舟”读平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二、内容上的要求语意相关应该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好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两美合一,是环肥燕瘦般地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中。
我们看下面的两副“对联”。
①反对侵略/学习下棋②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从对联的形式要求来看,词性、句式似乎都无可挑剔,平仄亦合,可是上下联意思毫无关联。
这样的“对联”,只能算是“对句”。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要求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
通常有三种类型:1、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如上文中的对联。
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
”上联写勤奋,下联写志气。
二者相互补充,给人以启迪。
2、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对相反,它们相互映衬,相反相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上联的“横眉冷对”,下联的“俯首甘为”,一反一正,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3、流水对:也叫串对,即上下联的内容连贯相承,也就是说,上下两联虽为两句,但却是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意思是说在山中下了一夜雨之后,树梢上像流着几百道泉水。
声律和谐、对仗工整、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是对联的高标准。
但作为初学者,只要能做到上、下联的字数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词性基本相对,末字平仄相合,内容彼此相关,也就可以了。
三、对联的写作方法指导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就可以借助联想,利用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
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
例如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出的上联“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的词有“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的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以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
这种拆合法对初学练习写对联的学生比较实用。
2、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也要注意立意。
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得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
3、学生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工整的对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读得多,记得多,对写对联大有裨益。
4、要善于化用。
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
再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可以用“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来对,其中融进“青出于蓝”“庖丁解牛”成语典故。
四、了解对联命题形式A、根据提供的语境要求写一副完整的对联。
B、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这种题型考查是最常见的,2004年的高考对联题全是这种题型。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1、填空式。
这种形式可以将对联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如: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2、补拟式。
这种形式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补拟另一联,2004年高考试卷上的对联试题采用的就是这种命题形式。
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
如: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一副对联,不超过30字。
(对联: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3、调整式。
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结合。
如: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
下联调整为: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4、情景式。
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
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如:教师节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
(参考答案: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5、话题式。
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例如,请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自勉联。
(参考答案:奉献——蜡烛滴泪泪含笑,粉笔扬雪雪沁香。
立志——学海雄心千里渡,书山壮志万仞攀。
恒心——绳锯不息木终断,水滴无止石能穿。
)6、改写式。
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
例如,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划线部分可改为: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7、概括式。
这种形式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
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
举例略。
五、模拟练习题1、用对联表现自己的居室环境或者生活,字数五言以上。
(1)朝霞映窗棂——晚灯伴书声;(2)开卷读美文——抚琴奏妙音;(3)月色与灯光辉映——天籁共琴声奏鸣;(4)晨曦中书声琅琅——月光下琴音泠泠;(5)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三更灯火,照亮学子锦绣前程。
2、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1)清音歌盛世/妙笔著华章;(2)清风舞松涛/明月映竹影;(3)和风吹绿柳/时雨润红花;(4)风正民心顺/政通国事安;(5)东风拂大地/政策暖人心;(6)丽日当空照/和风扑面来;(7)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8)希望工程播希望/文明国度创文明;(9)满园桃李争春暖/遍山松柏耐岁寒;(10)要迎着晨光实干/莫面对晚霞叹息;(11)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12)一身正气操国是/两袖清风解民忧;(13)振兴中华齐发奋/建设祖国皆争先;(14)冬雪欲白千里草/春晖又红万树花;(15)潇潇春雨润桃李/处处园丁育栋梁;(16)岁月峥嵘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17)江南景色千般美/塞北风光万象新;(18)学子倾心昌国运/园丁励志育英才;(19)青春有限宜珍惜/知识无涯应勤奋;(20)杂志报纸,文理能通天地外/网络电话,往来仅在须臾间。
六、对联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①春联(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②楹联(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刻琢的联语),③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对联),④挽联(评价先人生平业绩,抒发后人怀念之情的对联),⑤寿联(祝福长辈寿辰的对联),此外还有赠联、勉联等。
七、强化对联习题训练(1)、关注佳联妙对,增加感性认识。
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诗词名篇目中的对偶句的赏析,像王勃、李白、杜甫、苏轼、毛泽东等的佳联妙对以及民间楹联和诗联。
如: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再如:岳阳楼上何绍基的一副绝好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此联巧妙地把与岳阳有关的历史人物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及八仙中的吕洞宾嵌入对联中(“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
“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
此外,我们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好对联,也是值得一读的,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拟写对联。
(2)、加强拟写训练,不断拓展思维。
试完成下面五道题目:1、请为下面的上联拟写下联。
A、《子夜》难眠思《故乡》;《背影》可见是《母亲》。
B、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
C、千山齐唱迎春曲,万水同吟幸福歌。
D、天上明月千里共,岁月峥嵘须搏拼;人间春色九州同,年华潇洒莫蹉跎。
E、山经春雨清如洗,元日有杯皆进酒;柳坐东风翠欲流,春来无处不飞花。
2、杭州西湖于谦祠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岳家父子同,两朝少保冤,夕阳亭里,风波两地心伤下联调整为: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