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标准及控制技术规程

合集下载

浅谈高层建筑抗风设计及风振有效控制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抗风设计及风振有效控制方法
载的试验中 , 型风洞试验是必不可少 的。 模 22风荷载分类 . 221 风向荷 载 ..顺 顺 风向风荷载 , 即与风的方向一致的风力作用 , 是高层建筑承受 的
构 的动力反应 。被动 控制的 主要思想 就是通过增加结 构阻尼 , 高构 提 件 延性 以及采用 附加的耗能 系统来 提高建筑 的抗振 能力以及舒适 性。 对 于钢结构而言重量 轻 、 阻尼小 , 以更易采用结构 振动控制措施 , 所 以
开发 了具有多种耗能机制的复合型耗 能器 。 耗能减振系统可分 为两类 : 1耗能构件减振体系 , ) 利用结构 的非承重构件作 为耗能装置 , 常用 的耗能构件包括耗能支撑 、 耗能剪力墙等 。 2 阻尼 器减振系统 , ) 包括摩擦阻尼器 、 软钢和合金 阻尼器 、 阻尼 铅 器、 粘弹性阻尼器 V D 油阻尼器等 。 E 、
1前 言 .
T MD 系统
31 制的概念 .控 ’ 控制最早是 由 K b r M n i 16 年 提出的 。与结 构 自身 的加 ao 和 i 在 9 0 i a 固和加强相 比 , 结构 中引进 附加控制系统具 有明显 的优势 。从 策略上
随着全球经济 的迅速发展 , 在世 界各地 区都 兴建了大量 的( ) 超 高 层建筑 , 超 ) 在( 高层建筑结构抗侧力体系设计 中, 一般风荷载和地震荷 载是主要 的荷 载。风压会造成 高层建筑产生 过大的变形 和振 动 , 如果 建筑抗 风设 计不当 , 或者导致建筑产生过大的变形 , 会致使建筑产生局
提高结构 的抗风抗震能力 。 3 .耗能减振系统 .1 2 耗 能减振 技术 主要通过在 结构 的某些部 位增设 耗能 器或耗 能部
件, 为结构提供一定 的附加 刚度 或附加阻尼 。在风荷 载作用 时 , 阻尼器 产生较大 的阻尼 , 大量耗散能量 , 使主体结构 的动力反应减小 , 从而更 好地保护 主体 结构的安全 , 一种有效 、 是 安全 、 经济且 日 成熟的工程 渐 减振技术。 目前开发的耗能装置主要有金属耗能器 、 摩擦耗能器 、 粘弹

高规JGJ3-2010修订内容(定稿版)

高规JGJ3-2010修订内容(定稿版)

修订过程简述


规程修编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和试验研究 成果,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先后完成了本规程的讨论稿(第一 稿) 、征求意见初稿(第二稿) 、征求意 见稿(第三稿) 、送审初稿(第四稿) 、 送审稿(第五稿)、送审稿修订稿(第六 稿)、报批稿(第七稿)、定稿(第八稿) 等版本。


修订过程简述
修订组对反馈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对意见 进行了汇总、整理,分章节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 在对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条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了本规程修订的全部内容,于 2010年 5 月 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处理报告》及规程 的送审初稿,并在修编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上对其 进行了仔细讨论,会后形成了本规程的送审稿。 后经19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审查,编写组修 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报建设部。建设部于2010年 10月21日批复,《高规》于2011年10月1日起 执行。
参加修订工作的设计单位有: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 有限公司、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研 究单位有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 司;教学单位有清华大学;施工单位有北京建工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 司。

《抗规》中部分关于抗震性能设计的内容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10.1条条文说明中指出:不同的抗震设 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鉴 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 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 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 分准确,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中宜偏于安 全一些。

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评估与控制

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评估与控制

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评估与控制现代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方面。

因此,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评估与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室内舒适性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控制室内环境,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室内舒适性。

一、室内舒适性评估指标室内舒适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照明、噪音和空气质量等几个方面。

1. 温度温度是衡量室内舒适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室内温度应在适宜的范围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常用的评估指标有PMV(人体感觉温度)和PPD(不满意度)。

2. 湿度湿度对于室内舒适性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人们的舒适感。

标准的湿度范围为40%~60%。

3. 照明光线明亮度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工作效率。

合适的照明水平可以提高室内舒适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有照度和光度。

4. 噪音噪音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对室内环境有很大影响的因素。

过高的噪音会带来不适感和健康问题。

常用的评估指标是噪声级。

5.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对于室内舒适性和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室内的空气应该是新鲜、干净、无异味的。

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和细颗粒物浓度等。

二、室内舒适性评估方法室内舒适性评估需要借助一些科学的方法和设备来进行。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评估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向使用者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他们对室内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

问卷可以包括关于温度、湿度、照明、噪音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 实地监测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和仪器来对室内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如温湿度传感器、噪音仪器、照度计等。

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评估室内舒适性。

3. 模拟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模拟可以了解建筑物不同部位的室内环境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室内舒适性控制措施针对室内舒适性评估的结果,可以采取一些控制措施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 温度调控通过合理设置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来调节室内温度。

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分析

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分析

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分析摘要: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高层建筑被普遍应用,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时候,需要注意风效应对其的影响。

既要满足居住需求,又要满足减少振动的要求,一般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有耗能减振系统、吸振减振系统、锚索控制、主动控制与混合控制系统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风效应;风振控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强度材料在高层建筑行业被普遍应用,使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不断出现,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革命,也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新形式。

高层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力多集中于建筑的平面功能布置、外观合理与空间的有效利用上,很少考虑到高层建筑间气流的影响问题。

如果高层建筑群之间的布局不合理,会为业主带来极大的不便。

高层建筑的主要荷载为水平风荷载,相比于地震等振动作用,风力作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影响力要大得多,为防止高层建筑在风力作用下出现倒塌、结构开裂等问题,必然要对高层建筑的风效应及风振控制进行合理的分析,使高层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满足实际生活使用需求、安全需求、舒适度需求等。

一、高层建筑风效应的数值分析以高层建筑小区风效应进行分析,常见高层建筑小区的布局有三种形式:行列式、错列式和周边式,针对这三种布局的高层建筑,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数值分析,得出高层建筑群内气流流动速度,并分析其影响度。

数据举例:行列式为4排每排4栋,共计16栋;错列式为五排交错排列,共计18栋;周边式为4排,呈口字形排列,共计12栋。

行列式错列式周边式拟定风向为正北和正西北两种,风速5m/s。

按人在1.8米位置进行计算。

其数值结果对比分析如下:(一)正北风向时:行列式第三、四排的风速达最高;错列式在第一、二列的第四排侧;周边式在第一、三列第四排。

其涡流形式,除错列式中间位置出现涡流外,其他二种不出现或很少出现。

通过对风速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发现:三种布局风速会沿建筑高速而增大,行列式排末高层的高速区可达5.8m/s;错列式高层高速区达7.7m/s;周边区则达6.8m/s。

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分析

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分析

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长,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高层建筑面对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风振问题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问题之一。

风振产生的噪音、震动和摆动会影响到建筑物结构安全和使用舒适性。

因此,需要对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一、风场特征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的特征与气象、地形和建筑物本身特征有关。

首先,气象因素会对风场的形式和能量分布产生影响。

气象因素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

静态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这些因素对风场的形式和大小影响有限。

动态气象因素主要包括风速、风向、风向频率分布等。

由于风速和风向动态变化,导致风场的空间分布和大小变化,对高层建筑风振响应产生影响。

其次,地形的高度、坡度等地形特点对风场的形态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由于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使得风场的大小、速度和方向有所变化。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密集和高度差异也会对风场的形态产生影响。

建筑物之间的流场介于平稳和紊流之间,具有局部涡旋形成的特点,使得风场的大小和方向变化更为复杂。

最后,建筑物本身的特性会对风场产生反射、折射、扭曲和干涉等影响,从而使得风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建筑物本身的增大、缩小、侵入和曲线等特性越发明显,对风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二、风振响应特征所谓的风振响应是指建筑物在风作用下所发生的振动现象。

一般来说,建筑物在风作用下的振幅会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增加,振动频率也会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升高。

此外,建筑物的诸如刚度、质量等特性与风场的结构、强度等因素也会对建筑物的振动响应特性产生影响。

振幅和频率是评价建筑物风振响应影响的重要指标。

建筑物在风作用下的振幅主要指建筑物振动的物理数量,是建筑物振动的量值;频率是指建筑物振动发生的速率,衡量振动的快慢。

因此,振幅和频率大小的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舒适性。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与舒适度评价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与舒适度评价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与舒适度评价摘要: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常常会引起结构的振动问题,进而影响居住者的舒适度。

因此,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以及舒适度评价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以及如何评价高层建筑居住者的舒适度。

1. 引言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在现代都市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具有结构强度高、抗震性好等特点,但它也存在振动问题。

结构的振动会产生噪音、不适感和疲劳等问题,给居住者带来不便和不舒适的体验。

因此,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和舒适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2.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2.1 结构减振装置结构减振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它能够减少结构的振动幅值和振动频率,从而改善居住者的舒适度。

常见的结构减振装置包括扰流板、减振器和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通过改变结构的固有特性,减缓振动传递,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2.2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振动控制方法,它通过在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面隔离,从而减少振动的传递。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振动影响,改善居住者的舒适度。

常用的隔震材料包括橡胶、弹簧和液体等,它们能够吸收和减缓振动的能量。

2.3 主动控制技术主动控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振动控制方法,它通过控制结构的力和位移来减少振动。

主动控制技术依靠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振动状态,并通过控制器调节阻尼器或减振器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结构振动的控制。

这种技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结构的阻尼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舒适度。

3. 高层建筑居住者舒适度评价3.1 振动评价指标高层建筑居住者舒适度的评价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其中振动评价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振动评价指标包括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振动传递途径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结构的振动情况,评估居住者的舒适程度。

3.2 噪音评价除了振动评价,噪音评价也是高层建筑居住者舒适度评价的重要内容。

小议高层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控制-精选资料

小议高层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控制-精选资料

小议高层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控制-精选资料小议高层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控制前言伴随着结构理论分析的不断完善、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新型的高强轻质材料的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及其与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所构成的楼盖形式在很多的建筑中被广泛的使用,因为结构分析与设计技术的和施工技术上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新的高强轻质材料的逐渐推行使用、楼盖结构在外界作用下,比如人行走或者是机械振动的情况下,若其产生的频率与结构的固有频率达到一定的耦合度,则结构会出现非常显著的动力响应,这些动力响应会对给人们的工作休息和身体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最后造成建筑物中的人会感知到不舒适,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

因为大跨度楼盖的阻尼比较小,同时其的柔性非常大,基频也比较低,在人的活动与其他动力作用下会出现一种竖向的振动也被我们称作是楼盖的震动,这种震动超出一定限度的话就会让使用者产生一种不安并且恐慌的心理。

对于医院和实验室等建筑,比较大的楼盖振动可能会造成一些精密仪器设备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工作。

建成结构的楼盖系统如果出现舒适度的问题,那么在事后进行修补的时候所需要的技术难度就会非常的高,并且消耗的成本也很大。

为此,本文首先对大跨度楼盖振动舒适度问题进行简述,同时对于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大跨度的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控制标准和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日后研究的方向。

一、设计中的问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本文后简称为《高规》)中的第3.7.7条的有条纹中提到:“关于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不包括轻钢楼盖结构),通常的情况之下,楼盖结构的竖向频率不应该低于3Hz,以此对结构能够有着最适和的舒适度给予保障,减少在跳跃的时候周围的人群出现不舒适的感觉。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不但和楼盖结构的竖向频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还和建筑使用功能与人员的起立和行走还有跳跃所产生的振动刺激有很大的关系。

风荷载下舒适度验算

风荷载下舒适度验算
风荷载下舒适度验算
①顺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
wsmrton0A
为确保高 层建筑内 使用者之 舒适,需 考虑风振 建筑物加 速度。根 据《高层 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 术规程》 (JGJ32002) 4.6.6节表 4.6.6 , 按10年一 遇的风荷 载取值计 算的顺风 向与横风 向结构顶 点最大加 速度
建筑物横
风向的第
Tt 一自震周

分别为建
筑物平面
的宽度和
B、L- 长度
n,m 41.84103 m/s
br
tr
0.02272
br
2.05x Βιβλιοθήκη 04n , m B
Tt L
.3 . 3
2.03 3.494 0.83 0.02
3.93
35.55
m
43.85
m
max
tr
0.117539 m/s2
21948
kN/m2 m2 t
w 0.106559 m/s2
max 0.15
m/s2
满足规范要求
②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
tr
br
T
2 t
b
BL t , cr
建筑物顶
n ,m
点平均风 速 (m/s)
z
风压高度 变化系数
建筑物所
B
受的平均 重力
r
重限期调 整系数
建筑物横
t,c r 风向的临 界阻尼比
满足规范要求
max
0.15
m/s2
n,m 40 s z0
限值为 0.15m/s2
max;加速度
按《高层 民用建筑 钢结构技 术规程》 (JGJ9998)5.5.1 条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已
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层建筑风
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术规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
不同角度全面评估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并提出相关的控制技术规程。

一、背景介绍
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高度和结构特点,往往容易受到风振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建筑内部的舒适度。

对高
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术规程至关重要。

二、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
1.风振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我们需要了解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建筑结构、
风速、风向等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评价高层建
筑的风振舒适度。

2.现有评价标准及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目前已有的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包括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通过对这些标准和方法的分析,可以
更好地把握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的实际情况。

三、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控制技术规程
1.风振舒适度控制的现状和挑战
了解了评价标准之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控制的
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这包括目前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2.控制技术规程的建议
根据对风振舒适度的评价和控制技术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技
术规程建议,包括建筑结构设计、风场模拟、风振舒适度监测和控制
技术的改进等方面的建议。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文章撰写者,我认为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术
规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不
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术规程,以更好地保障高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

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标准及控制技术规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规程。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问题一定能够得到
有效控制和解决。

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增添了壮丽的
风景线,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标志。

然而,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如何评价高层建筑
的风振舒适度,如何制定相关的控制技术规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
研究和探讨。

我们来深入了解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受到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结构、所处环境的风速和风向等,都对风振舒适度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
地评价高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
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目前已有的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国内外都已经有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在对这些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的实际情况,
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技术规程奠定基础。

对于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控制技术规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现状
和所面临的挑战。

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
趋势,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了控制技术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提出相关的技术改进建议,为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控制
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案。

作为文章的撰写者,我认为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评价标准和控制技
术规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
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在今后的工
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为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的
评价和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标准及控制技术规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规程。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层建筑的风振舒适度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城市的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保驾护航,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