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噶尔丹康熙康熙亲征大事记第一次亲征

合集下载

三征噶尔丹_上下五千年

三征噶尔丹_上下五千年

三征噶尔丹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

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

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

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

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

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

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

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

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

驼城被打开了缺口。

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

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

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

”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

康熙亲征噶尔丹

康熙亲征噶尔丹

中国十大王朝之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统治时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叛乱的噶尔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噶尔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康熙十年,即公元1670年,准噶尔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噶尔丹趁机杀死侄儿,囚禁其叔,消灭竞争对手,夺取了该部领导权。

噶尔丹极富扩张野心,在夺取权力后,先后占有了青海大部,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回部,并向西部的哈萨克、布鲁特发动进攻。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噶尔丹乘喀尔喀蒙古内部动乱之际,向喀尔喀大举进攻,经过数次激战,喀尔喀蒙古全面溃败,向南寻求清廷的保护。

喀尔喀蒙古归附清廷后,康熙帝仍然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欲使厄鲁特、喀尔喀释前怨,仍前协和,各守地方,休兵罢战。

但是噶尔丹的野心却在继续膨胀,1690年初以追击喀尔喀部众为借口,组织力量东征,深入到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境内,并在乌尔会河打败了清军骑兵。

噶尔丹对清廷造成了巨大威胁,迫使康熙帝全力对付,这年七月,康熙帝亲率大军出古北口,后因患感冒,只得取消亲征噶尔丹的计划,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展开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噶尔丹退回科布多,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清廷在蒙古诸部的威望,为了进一步巩固北部边防,加强对喀尔喀各部的控制,1691年,康熙帝出塞来到内蒙古多伦,接受喀尔喀诸汗的朝拜,举行阅兵会盟仪式,裁决各个汗部的争端,划分牧区,授予各贵族封号,史称多伦会盟。

由此清政府就掌握了喀尔喀蒙古王公的,领地、爵位和特权的批准或解除的权力,从此,喀尔喀蒙古与清王朝,正式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外蒙古也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康熙帝此举,对于团结蒙古,加强北部边防,防御沙俄,都有重大意义。

在第一次对清作战失败后,噶尔丹在准噶尔部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为了摆脱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困境,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噶尔丹再度发动了对喀尔喀的进攻。

1696年春,康熙帝第二次亲征,所率中路军直捣克鲁伦河,噶尔丹在得知康熙帝率主力征讨后,自知实力相差悬殊,于是迅速撤退,避敌锋芒,准备在地形有利的山区以逸待劳,重创清军,但他的部队一旦轻装奔逃,很难重新整合起来。

康熙大帝与葛尔丹的战争野史

康熙大帝与葛尔丹的战争野史

康熙大帝与葛尔丹的战争野史康熙大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战争。

其中,与葛尔丹的战争是他的一段重要历史。

葛尔丹,是满洲人,也是清朝的重要将领。

他精通马术,勇猛善战,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与康熙大帝产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战争。

康熙大帝在位期间,清朝边疆频繁发生战乱,领土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保卫自己的版图,康熙大帝决定亲自率军征讨边疆的敌人。

而葛尔丹作为清朝的将军,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康熙大帝与葛尔丹之间权力斗争的纷争。

康熙大帝试图巩固自己的皇权,而葛尔丹则有着自己的野心。

两人之间的对立渐渐激化,最终演变成一场军事冲突。

战争的开始,并不顺利。

康熙大帝的军队遭遇到了葛尔丹的强大抵抗。

葛尔丹率领的骑兵队伍,战斗经验丰富,武器装备精良,给康熙大帝的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康熙大帝并没有轻易放弃。

他调整了战略,加强了对葛尔丹的打击力度。

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改进了战术,并派遣了一些得力将领加入战争。

康熙大帝还利用外交手段,在战争中获取了一些盟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康熙大帝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上风。

他的军队攻占了葛尔丹的一些要塞,缩小了敌人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康熙大帝还采取了一些文化手段,为战争赢得民心,削弱了葛尔丹的影响力。

最终,康熙大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他击败了葛尔丹,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领土。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权力斗争,也是一次历史的转折点。

康熙大帝与葛尔丹的战争野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和教训。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皇帝需要各种才能和智慧,不仅要善于用兵,还要善于处理内外政策。

这场战争也告诉我们,维护国家的安全需要统一的领导和团结一致的人民。

康熙大帝与葛尔丹的战争野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过去。

希望这段历史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康熙朝年表大事记

康熙朝年表大事记

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五月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

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

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四月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

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十二月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九月命修《世祖实录》。

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正月建孝陵神功圣德碑。

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二月行南怀仁推算历法。

巡视近畿。

三月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正月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

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十月颁《圣谕》十六条。

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二月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

朝日于东郊。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正月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

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五月皇次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

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四月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推荐清朝大事年表

推荐清朝大事年表

11、1588年4月,努尔哈赤娶哈达贝勒扈 尔干女哈达纳喇氏阿敏格格为妻。苏完部主 索尔果归附,以其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并 以褚英之女相嫁;董鄂部主何和里归附,授 为一等大臣,并以长女相嫁;又收雅尔古部 扈拉瑚子扈尔汉为养子,后授为一等大臣 9 月,娶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妹叶赫纳喇氏孟古 格格为妻,率兵征完颜部王甲城,灭其部
5、1580年,长子褚英出生,母为佟佳氏
6、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发兵攻阿 台,努尔哈赤父、祖皆死于战乱。李成梁将 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敕书 13道,马30匹,又给都督敕书,袭都督指挥 衔,每年给银800两,蟒缎15匹。5月,努尔 哈赤以父祖所遗13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族 的战争。7月,二子代善生,母为佟佳氏。
53、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 在景山自杀殉国。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 关,定都北京。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 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 清。
54、1653年,皇三子玄烨出生于景仁宫 母亲为佟佳氏。
55、1661年,郑成功据台湾反清。同年 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顺治 皇帝驾崩,玄烨即皇帝位,改元康熙。
7、1584年,努尔哈赤攻占董鄂部。正 月,征李岱,克兆佳城。6月,率兵攻翁科 洛城,被鄂尔果尼与洛科射中,伤重几死, 创愈后,又率兵往攻,俘鄂尔果尼与洛科, 授为牛录额真。
8、1585年2月,攻界藩,斩其城主纳申 巴穆尼。4月,攻哲陈部,在浑河畔以少胜 多。9月,率兵攻取苏克素浒河部安土瓜尔 佳城。
61、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 周,8月病死。其孙吴世番继立。
62、1679年,开博学鸿词科。
63、1681年,吴世番兵败被杀,三藩 之乱平。
64、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 中华全境统一。俄自雅克萨攻瑷珲。

历史趣谈:简述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三次亲征噶尔丹

历史趣谈:简述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三次亲征噶尔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简述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三次亲征噶尔丹
导语: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
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呢?
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首先还要来说说噶尔丹这个人物,他不但被五世达赖喇嘛钦点为活佛转世,还在西藏修学了长达十年,这才成为准噶尔部落的首领。

额日前噶尔丹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征战多年,后来还获得了沙皇俄国的支持,借此想要挣脱清王朝的统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康熙帝必须亲征噶尔丹才可以有胜利的把握。

另外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还因为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准噶尔部落发展地越来越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发展迅速,三大部落前所未有的强大团结,占地面积一下子达到整个中国总面积的近一半,这些威胁让康熙帝意思到噶尔丹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权力,所以征战噶尔丹势在必行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因此才有了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除此之外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也是因为他很重视边境问题,这已经不仅是民族内部的问题,因为沙皇俄国的涉入导致国家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康熙帝这三次亲征一方面稳定了军心,打压噶尔丹野心勃勃来势汹汹的分裂计划,同时也彰显了这位千古一帝果断的决策和军事天赋。

噶尔丹和康熙是什么关系
生活常识分享。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康熙王朝》是由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基础上改编的,主要演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历史故事。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驾崩而止。

2011年12月,该剧获得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奖。

但此部电视剧中,史实错误众多,在此整理,供大家分享、交流:第一: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康熙的祖母经常在剧中自称孝庄,但“孝庄”是死后的谥号,她本人是不能用谥号自称的,本人在世时是不知道的,更不可能说“我孝庄如何如何”之类的话。

还有剧中她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历史记载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但剧中好像安排到了康熙四十几年。

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说是康熙在外征战。

并且,在太皇太后薨后,苏麻喇姑的牌位居然与孝庄摆在一起,要知道苏麻死后康熙不过按嫔礼葬之,她是康熙四十四年,是在孝庄死了多年后才去世的,若两个人的牌位摆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二: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四十二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苏麻喇姑更不会与康熙发生什么感情上的恩怨。

苏麻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年龄与孝庄相仿,是康熙皇帝祖母辈的人,也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启蒙老师。

第三:第二集中,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上了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康熙生母佟佳氏称董鄂妃为“汉女”,其实,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地道的满人,况且,那个时候董鄂妃是皇贵妃,一个妃子怎可这般无礼?而且孝庄太后居然还封佟妃做皇后,连徽号都起好了。

事实上,她是直接从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的,不是谁封的。

第四:第三集中,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其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

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

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康熙三征噶尔丹的故事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故事。

那么康熙是怎么三征噶尔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吧!三征噶尔丹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清朝;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国一带;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区。

这两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归顺清朝。

但在漠西蒙古中有个准噶尔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区。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非常强悍。

他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受到沙皇俄国的唆使,就开始向外扩张、掠夺。

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着他又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过噶尔丹,几十万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请求清朝保护。

康熙帝一面安抚、救济逃难的灾民,一面派人前往噶尔丹军营,要求他立即退兵,并将所侵占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统统归还主人。

噶尔丹野心极大,本来就想打到北京,哪听得进康熙帝的劝阻,便策动大军向东杀来。

康熙帝决心严厉惩罚噶尔丹。

公元1690年,他亲率大军西征。

左路清军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统领,出古北口,右路清军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

左路军先与噶尔丹交手,吃了败仗,不得不后撤。

噶尔丹因此更加轻视清军,向南猛攻,一直打到乌兰布通(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离北京只有七百里。

他狂妄地叫嚷,要打到北京去。

康熙帝下令右路军停止后撤,迅速会合左路军,在乌兰布通迎战噶尔丹。

噶尔丹将他的大军布阵在一座大山下,一边有河流,一边有树林。

他将一万多匹骆驼,围成圆阵,捆住四脚躺下,不能移动。

驼背上绑着木箱,蒙上湿毛毡,士兵们则躲在驼阵后发炮射箭,称为驼城。

清军先用大炮向驼城中段轰击。

猛烈的炮火,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驼阵撕开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军步骑兵随后发起勇猛的冲锋,另一支清军则从驼城背后夹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 治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册封 达赖
驻藏 大臣
确立册册封封达赖班禅制度 班禅
同 管金掣达 理瓶签赖 西班 藏禅 。共同
中央政府掌握达赖 和班禅的继任者。
祖孙四代抚西藏
顺治帝 (1644—1661)
康熙帝 (1662—1722)
雍正帝 (1722—1735)
乾隆帝 (1736—1796)
“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清文献通考》
第二次亲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将兵分 四路,取得了昭莫多大捷,噶尔丹率二十多人逃脱。
康熙
第三次亲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二月,康熙周详 部署,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下死于逃亡途中。
康乾武力定新疆
康熙平定 噶尔丹叛乱
大大小小乾和和隆卓卓平叛叛定乱乱
康乾武力定新疆
祖孙四代抚西藏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
谢谢 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授课老师: 杨 琼 指导老师: 马 斌
南 通 崇川学校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治武功统全国
康熙为孔庙所题匾额
持矛冲锋的清朝骑兵
清军机处外景
收复台湾固东南
收复台湾固东南
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 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 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 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 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 是理所当然的事。”
抗击沙俄明边界
东北 东南
抗击沙俄明边界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简述雅克萨之战的概况。
康乾武力定新疆
东北 东南
康乾武力定新疆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噶尔丹叛乱
亲征噶尔丹
“一日不灭,则边陲一日不宁”
康熙
康乾武力定新疆
康熙亲征大事记
第一次亲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尔丹将军 队推进到离北京只有几百里的乌兰布通,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 ,康熙染病高烧不退,大臣跪恳康熙回銮静养,但康熙抱病支 撑指挥作战,击溃噶尔丹军队 。
西北 西南
东北
反 侵 略
东南
清朝疆域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西跨葱岭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北接西伯利亚
清朝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至 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 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 ……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 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1661 1662 1683 1684 1885
郑郑成成功功登登 陆陆台台湾湾
郑成功收 复台湾
清军进 攻台湾
清设置 台湾府
台湾旋图》
收复台湾固东南
1885 年,慈 禧 太 后 懿 旨
建应台 巡因湾 抚时为 改变南 为通洋 台,门 湾以户 巡资, 抚控关 ,制系 常。紧 川着要 驻将; 扎福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