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读《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的感悟

读《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的感悟我读到过诸多的幼儿教育名着,对我一个幼儿教师颇有收获。
如今拜读了《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部书,对我收获更大,尤其是对幼儿教育又有许多新的感悟,为我提供了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理论的精髓。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着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名着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孕育着心火相传的希望。
我从《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部书中感悟到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后浪推前浪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我的记忆中,在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感觉幼儿教育只是停留在看看孩子的观念上面,读了本书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其实,“幼儿教育”已经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所差别,与其相对应的就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思。
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很重视早期教育,确准,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的习惯,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就是说,儿童时期学到的行为容易形成习惯,并在人的一生中牢固地保持下去,并使儿童早立志。
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吾少也贱”(《论语.子罕》)。
艰难的生活促使他早熟,很小就自觉开始学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好礼的思想倾向。
这一切,都和孔母的早期教育分不开:据《孔子世家考》称:“圣母(指孔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其隐合太任胎教之道者与?”可见,孔母希望他能早日学好“礼”,作为将来重返贵族行列的阶梯,虽然,孔母的教育思想是私利的,但是,幼儿早教成才的事实,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
孔子很注重孩子的主体教育,个体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
我从《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部书中领悟到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介绍,分别讲述了我国,外国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人物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读《中外教育名著导读》有感

读《中外教育名著导读》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中外教育名著导读》有感读了乔建中先生主编的《中外教育名著导读》后,感慨很多。
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我经常在想:我们应该如何读书?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
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
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
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
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
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后感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后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外教育名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外教育名著读后感1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中外教育名著读后感2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
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发奋有恒;克已自察;悔过迁善;言传身教。
教课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致使用;虚心修业奋斗不息;启迪思想,贯通融会;因材施教,实质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学而不厌,不厌其烦;爱惜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谆谆教导。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悔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课论思想:进修自得;启迪思想;顺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能够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
“贤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课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恳;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联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发奋;主敬;存养;省察。
教课论思想1、朱熹的念书法:顺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使劲;居敬持志。
2、教课原则方法:自动和合时的启迪;骁勇奋斗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行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联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时间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认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 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详细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 、事上磨练 3 、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适应性情与激励兴趣 2 、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虑 3 、顺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课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少儿以“歌诗”、“习礼”与“念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少儿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1、军公民教育 2 、实利主义教育 3 、公民道德教育 4 、世界观教育 5 、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 、“社会即学校” 3 、“教课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系统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后感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后感中外教育名著读后感1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
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
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的教育问题。
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中外教育名家师德光概述的启示

中外教育名家师德光概述的启示师德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的出现,在教师的教育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理想、态度、作风、情操等,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西师德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如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
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又决定了中西师德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西师德思想的差异,以期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有所启示。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古代一直采用私熟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它以教师为中心,十分强调教师“做人”,不仅要求教师养成“尊己爱人、团结和谐、孝为公理、尊人卑己、见利思义”等充分体现社会本位价值的道德观念,而且要求在其教学中灌输给学生,做到教书育人。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教师应以“仁”和“礼”为道德标准教育学生,其价值导向,并不是个体独立人格的确立,而是一种人们应该具有的对别人、对社会的义务,旨在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孟子则直接把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的“孝”视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也要求教师养成“夫父子兄弟以亲爱,吾师朋友以义合”的高尚品德。
不难看出,从古到今,中国广大教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铮铮誓言,使中国师德思想充满了社会本位色彩。
与中国师德思想相比,西方师德思想则呈现出浓厚的个人本位色彩。
古希腊职业教师、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个人本位在西方师德思想中的初露端倪。
随后,苏格拉底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从那时起,西方开始要求教师在教育中,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需要和利益,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师德思想中更是体现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压抑个性的个人本位主义色彩。
中外教育名家观点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外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感悟1500字作文

中外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感悟1500字作文1. 引言1.1 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基石,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深入研究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和理念,可以为我们指引当代教育的方向,并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就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及当前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案例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校案例以及探讨师资培训机制,旨在寻找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良的教育传统。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外教育家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同时,通过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案例,我们将深入了解各地教育的经验和成功之处。
最终目的在于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 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2.1 中外教育家介绍:中外教育家是指在中外历史上对于教育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孔子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兼文化传承者,他提出了“仁爱”、“礼仪”等重要观念,并倡导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
还有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如孟子、荀子等也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哲学家和广受尊崇的伟大智者,他的主要思想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柏拉图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并建议将知识分类进行递进性学习。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因循守旧”、“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2.2 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概述: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并且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外教育家普遍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导读: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文/梁文硕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一位老人:“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
老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
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老人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
“
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加法,而是减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无论我们从事的什么行业,都会遇到困惑、问题、压力......,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那个小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读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
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
同时这个故事也回答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利用读书来延展我们的时间,绝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时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