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合集下载

肩部撞击综合征表现【健康必备常识】

肩部撞击综合征表现【健康必备常识】

肩部撞击综合征表现
文章导读
\n
肩膀是我们身体当中最关键的三角区,肩膀一般来说要靠着,侧卧,翻身,活动手臂支撑身体,都是需要靠着肩膀来进行,如果肩膀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的生活很多的活动就会被关节疾病所卡住,从而不能造成我们继续上举,不能拿东西,对于很多人患上的肩部撞击综合症,这样的疾病一般来说症状和体征是怎样的一个表现呢!
\n 1、症状: 肩部疼痛,以肩峰周围为主,有时涉及整个三角肌部。

疼痛以夜间为甚,病人畏患侧卧位,严重者需长期服用止痛药。

其次是患肢无力,活动受限,当上臂外展到60°~80°时,出现明显疼痛,有时可感觉到肩关节被"物"卡住而不能继续上举。

此时需将上肢内收并外旋,使大结节从肩峰后部通过才能继续上举。

2、体征: (1)压痛部位主要在肩峰前下至肱骨大结节这一区域内。

(2)肩关节被动活动时,可闻及明显的碎裂声或称捻发音。

(3)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60°~120°的疼痛弧,即开始外展时无疼痛,达60°时开始疼痛,超越120°时疼痛又消失;而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不痛。

(4)病程长者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外展、外旋和后伸受限。

\n。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治疗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治疗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持续学习
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加强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共同提高诊疗水平。
注重患者沟通与教育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互动,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增强患者信心和治疗依从 性。同时,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发病率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肩部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危害程度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可导致患者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肩袖撕裂、肩关节僵硬等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耸肩;加强肩部肌肉锻 炼,增强肩部稳定性;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避免过度 使用关节,如长时间提重物等。
作技术。
患者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年龄、职业、运动需求等因素制定手术 方案。
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评估患者的病变程 度和手术耐受性。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期望值和手术风险,共 同制定手术方案。
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感染
出血和血肿
术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伤 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通过特定的训练动作,增强肩关节周 围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平衡和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垫训练、单脚站立等练习, 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关节松动术、牵伸训练等,增加 肩关节活动范围。
生活方式调整降低复发风险
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减少重复性的肩部运动和提重 物等活动,避免关节过度磨损

如何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

如何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

如何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杨祥贞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504)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涉及肩关节的软组织受到压迫和磨损,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进而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原因(1)肩部解剖结构: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也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

肩峰下有许多软组织结构,如肌腱、滑囊等,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压迫。

(2)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使用电脑、驾驶等,会导致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增加软组织受压的风险。

(3)肌肉力量不平衡:肩关节稳定需要肩部肌肉群相互协作才能维持。

如果某些肌肉力量不足或紧张,肩关节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软组织受压。

(4)不良运动或生活习惯:过度运动、重复性动作或不正确的运动技巧等,都可能引起肩部肌肉疲劳,使软组织受压。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预防增强肩部肌肉力量(1)定期进行肩部锻炼。

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推荐的肩部锻炼项目包括哑铃侧平举、绳索下拉等。

(2)平衡肌群的力量。

不仅要锻炼肩部外侧肌群,还要锻炼内侧肌群,以维持肌肉力量平衡。

可以做哑铃前平举、反向飞鸟等动作。

保持正确的姿势(1)工作学习时的正确坐姿。

保持脊柱挺直,两肩放松,避免长时间低头或抬头。

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椅子和桌子,有助于减轻肩部压力。

(2)注意运动姿势。

要学会正确的运动技巧,尤其是涉及肩部动作的运动。

避免过度用力或重复性动作,以降低肩部受伤的风险。

提高肩关节活动范围(1)进行肩关节拉伸运动。

每天进行肩部拉伸,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范围,如做耸肩、转圈等简单的拉伸动作。

(2)加强肩部灵活性训练。

通过瑜伽、普拉提等全身锻炼方式提高肩关节灵活性,预防肩部僵硬和疼痛。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保守治疗(1)冷热敷:对轻度疼痛和肿胀,可以采用冷热敷方法缓解症状。

其中,冷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炎症;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非处方药,如消炎止痛药,以缓解疼痛,还可使用局部止痛药膏或贴片。

肩撞击综合征 (一种比肩周炎更常见的肩部疾病)

肩撞击综合征  (一种比肩周炎更常见的肩部疾病)
肩关节复合体,包括盂肱关节、肩胛胸廓 关节、肩峰下结构(第二肩关节) 、肩锁关节、 胸锁关节和喙锁连接(喙锁关节)。
类型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活动时肱骨大 结节与肩峰发生撞击,引起肩峰下间隙内的 组织器官损伤而出现肩外侧疼痛、活动障碍、 肩关节无力的一些病变的总称。
肩峰下间隙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1)休息。在急性期可悬吊前臂制动。 (2)药物内服与外用:
①参考“痹症”治疗。酌用活血理气、消 肿止痛、舒筋通络类中草药。参考方:身痛逐 淤汤加骨碎补、牛膝、苍术、续断
②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双氯芬酸钠 ③外用药:比如云南白药膏、狗皮膏、双 氯芬酸气雾剂、布洛芬凝胶等。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5.岗上肌肌腱断裂
临床表现:
(1)肩关节疼痛,以肩峰大结节处为主; (2)肩部肿胀; (3)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外展韵律紊乱,患
者越是用力,患肩就耸得越高。
(4)疼痛弧征不明显。 (5)磁共振检查可见肌腱断裂征象。
肩撞击综合征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肩撞击综合征是以“撞击”的发病机制来 命名的,它不能等同于某个组织器官的具体病 变(比如冈上肌肌腱炎)。
5.肺癌:肺癌侵蚀胸膜可引起肩背痛,肺尖癌 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腋下和上肢内侧疼痛, 且进行性加剧。肩部压痛常不明显,一般无 肩关节活动受限。胸部和肩部CT扫描有助鉴 别。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轻度损伤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 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运用针 灸、推拿、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肌腱断裂应考虑手术治疗;肌腱损伤 和滑囊炎在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治疗。
2. 肱骨大结节处有压痛; 3.肩关节向后移动时疼痛加剧; 4.磁共振检查可发现上盂唇损伤、肩袖损伤或

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物理查体,具体包括以下症状和检查:
1. 肩峰前侧或外侧压痛。

2. Neer征阳性,即肩关节内旋、屈肘位,检查者一手抵住肘部,使其靠紧胸壁,另一手在肩外缘向前下方施压,如出现疼痛为阳性。

3. Hawkins-Kennedy征阳性,即检查者将患肢肘部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在床面上,维持此位置使肩胛骨下降而出现疼痛,为阳性。

4. 疼痛弧,即嘱咐患者在主动外展60°~120°时出现疼痛。

5. X线平片提示有肩峰撞击综合征。

此外,撞击综合征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物理查体进行诊断,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

对于脑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医生会根据症状的观察和病史的询问,辅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或MRI扫描来排除其他可能的脑损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请以医生的意见为准。

肩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肩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肩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
肩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是由于肩关节内的软组织和骨性结构受到压迫或撞击而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症状与体征
1.疼痛:肩部疼痛是肩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
通常位于肩前方或肩峰下,可以放射到肘、腕等部位。

疼痛性质多为酸痛或刺痛,程度轻重不一。

2.活动受限:肩撞击综合征患者常感到肩关节僵硬、活动
不灵活,尤其是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

患者在做这些动作时常常感到疼痛和无力。

3.肌肉萎缩:由于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出现肩部
肌肉萎缩,表现为肩部肌肉松弛、无力。

4.压痛:在肩峰下、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喙突等部位可以
出现压痛。

5.撞击试验: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肩关节在做某些
动作时出现疼痛或弹响,这是撞击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可以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
如肩峰下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硬化等。

2.MRI检查:MRI可以显示肩关节软组织的变化,如肩
袖损伤、盂唇损伤等。

三、特殊检查
1.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关节内部结构
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等病变。

2.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可以显示肩部肌肉的电活动情
况,帮助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诊断肩撞击综合征。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标准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怀疑有肩撞击综合征,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肩袖肌腱损伤、冻结肩、过度使用肩关节等,可以导致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造成疼痛和损伤。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1 休息和活动限制在开始治疗后的初期阶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涉及到肩关节的活动,以免进一步损伤肩袖肌腱。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暂时停止从事某些活动,如举重、推拉等,以确保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康复。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牵引等,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肩关节疼痛。

•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淋巴循环和康复过程。

•牵引:牵引可以拉伸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缓解疼痛。

1.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肩袖肌腱的损伤,减轻撞击症状,并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肩关节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肌肉强化训练:通过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肩峰撞击综合征解剖结构基础

肩峰撞击综合征解剖结构基础

肩峰撞击综合征解剖结构基础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由于肩峰与肩胛骨冲击引起的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了解解剖结构的基础有助于理解这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解剖结构基础主要涉及肩关节和相关的肌肉、韧带和骨骼结构。

1. 肩关节: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窝组成。

肱骨头是肩关节的球状部分,肩胛骨的关节窝是与之相配合的凹形区域。

肩峰位于肱骨头的顶端。

2. 肌肉:肩关节周围存在多个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以及肩胛提肌等。

这些肌肉在肩关节的动力学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3. 韧带和骨骼结构:肩关节周围有多个重要的韧带和骨骼结构,如肩胛锁韧带、肩胛骨肩峰、肩峰下窝、肩峰韧带等。

这些结构稳定着肩关节,并支持肩部的正常运动。

在肩峰撞击综合征中,肩峰受到冲击后,会引发肩峰韧带和其他相关结构的损伤,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可以通过理解这些解剖结构的基础,来解释肩峰撞击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指导其治疗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征象

SIS早期可见肩峰下滑囊增厚,继而出现滑囊周围脂肪层信号改变及 肩峰下滑囊积液。

肩峰下滑囊增厚:可为早期SIS的唯一征象。
继发征象
Hale Waihona Puke 关节盂唇撕裂:表现为T2WI序列前上盂唇肱二头肌短头腱 附着处见片状高信号影。 冈上肌或三角肌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小于正常的 50%),T2WI序列肌肉内出现多条平行走形的线样高信号 (脂肪变)。
分型

1972年Neer首次提出SIS 狭义SIS: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即由于解剖变异、退行性 改变等引起肩峰处的韧带、滑囊级腱鞘小虎撞击而导致 一系列病理变化,以损伤冈上肌为主。 广义SIS: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还包括喙突下撞击综 合征及内撞击综合征。 前者发生于由肱骨小结节及喙突形成的喙突下间隙,可 损伤肩胛下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级喙肱韧带等结构。 后者发生于关节盂(唇)后上方、冈上肌腱级冈下肌腱 之间,可损伤肩袖和上方盂唇。


正常情况:肩峰下间隙范围:1.0cm-1.5cm,小于1.0cm即 为狭窄,但临床工作中多以0.6-0.7cm为其下限。

Seeger将SIS分为三期: Ⅰ期:冈上肌腱无变化,主要是滑囊改变。 Ⅱa期:冈上肌信号正长,冈上肌腱在T1WI序列信号增高, Ⅱb期:冈上肌腱在T1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但无冈上肌挛缩,表明肩袖部分 撕裂。 Ⅲ期:冈上肌腱纤维完全撕裂、中断,撕裂处T2WI呈高信号,冈上肌挛缩。 注意:T1WI及PDWI序列冈上肌腱特别是近止点1cm处信号增高是早期SIS最具特 征性表现。但“磨角效应”亦可导致肌腱信号增高,此时需借助肌腱的厚度、 形态来判断肌腱有无变性。冈上肌腱厚度大多为2-4mm,平均为3.2cm 部分撕裂:部分肌腱纤维不连续,肌腱内出现异常信号,肌腱关节侧边缘不光 整、信号增高(T2WI压脂序列显示较好) 完全撕裂: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处低信号中断,中断处T1WI序列呈中等信号, T2WI序列呈高信号,从关节面延伸至滑膜囊,断端挛缩 冈上肌腱信号混杂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
概念

又称疼痛弧综合征(painful aresyndrome)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通道狭窄、肩肱间隙减小,当肩部上举或外 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肩袖、滑囊、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在病理状 态下受到反复挤压、摩擦而引起的炎症、损伤等病理改变,常以慢性 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

病因征象

肩峰前下缘形态:平直型、弧形型、钩型(Bigialj分型) 钩型被认为与肩袖损伤有着最密切关系。

肩峰下缘骨赘:(因为反复撞击而导致骨增生硬化的结 果)有无肩峰前下缘骨赘形成是诊断撞击综合征的重要 依据。是平片上唯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也是MR诊断的 唯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
肩峰小骨:指肩峰骨骺不连,不连的骨骺经常由于三角 肌的钱啦而向下移位,从而导致肩峰下间隙狭窄,引起 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成像方位

横断位:显示关节盂唇、关节囊及盂肱间隙较好,Farley 指出<1cm的撕裂在横断位上最易显示。

斜冠状位:能够清晰显示肌腱撕裂、周围脂肪级滑囊信 号改变等征象。
斜矢状位:显示肩峰形态,


Patten指出斜冠状位联合斜矢状位成像能提高肌腱撕裂的 检出率。
直接征象——冈上肌腱信号及形态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