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商鞅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1

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激发了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四、局限性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轻__罪__重__罚__,为秦的暴政埋下 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 压迫。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 4._重__农__抑__商__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6/9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 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 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 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 车裂而“秦人不怜”。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 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格局。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 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 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 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整顿吏治后,制定的政策才能上传下达,真正起到政令 畅通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避免人治带来的腐败。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谋划全局,重点 突破,照顾各个方面。
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 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 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历史影响。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0广东广州番禺区线上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妄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
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诉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
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
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
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的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0讲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40讲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能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纳。
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特别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政治:各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在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下,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变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活动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秦国的变法的条件和机遇1、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客观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2、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商鞅来秦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及个人的改革精神;公元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实行变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变法改革是顺应生产力发展,实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要二、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发展农业,厉行法治)(一)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试题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4.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 1905年。
”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 年革命的根源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5.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5、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
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
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9、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关于农商政策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1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