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创造力

合集下载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

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

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某工厂的办公楼原是一片2层楼建筑,占地面积很大。为了有效利用地皮,工 厂新建乐一幢12层的办公大楼,并准备拆掉旧办公楼。员工搬进了新办公大楼不 久,便开始抱怨大楼的电梯不够快、不够多。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他们得花 很长时间等电梯。 顾问们想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1、在上下班高峰期,让一部分电梯只在奇数层停,另一部分只在偶数层停, 从而减少那些为了上下一层楼而搭电梯的人。
3.卡特尔关于智力的观点
卡特尔(R.B.Cartell.1905-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弟子 1963年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为两类: 一为流体智力(液态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因素。 二为晶体智力(晶态智力),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因素。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1956)提倡的。 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 作产生产品(结果)的过程。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 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
IQ=100+15(X-M)/S (X为个人原始分数,M为同年龄团体平均数,S为标准差。)
比奈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智力测验,需要由训练有 素的专家给个人单独施测。
有些智力测验是团体测验,例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该测验结果 以百分等级解释,直观易懂。
三、智力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1.智力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于1904年提出。 人类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一般因素只有一个,特殊因素有很多。
一般都同意智力包括三种能力(共识):

智力与创造力_学生

智力与创造力_学生
➢ 许多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力分数之间的相关是 低的,但是正的。也有研究认为智商与创造力之 间的相关高低是由创造力测验的性质而定的,某 种创造力可能要求较高的智力,而另一些创造力 又可能与智力相关不高。尽管在智力和创造力的 相关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高智商并不能保证高度的创造性,而低智商的人 肯定只能得到创造力的低分数。相当数量的智力 (一般认为最低阈限智商约为120)对于从事文 化教育,科学技术或艺术上的创造革新是必要编的。
辑 p pt
13
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
➢ ①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 ②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力;
➢ ③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
➢ ④创造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 力。
➢ 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创造力是一种较特殊的智编辑
力品质,是智力发展的结果。
p pt
14
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
编 辑 p pt 4
➢ (二)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 成的人格心理特征。 • (ability capacity)
• 已有的学会的心理能力;潜力或能量。
编 辑 p pt 5
智力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 我国学者认为,能力和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 区别: ➢ 第一,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
编 辑
p
制约,相辅相成。
pt
29.12.2020
➢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1111
(四)创造力与智力
➢ 创造力是以多种心理特 质为基础的。它的智力 因素有观察能力、记忆 能力、思维能力、想象 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 个人的兴趣、情绪、意 志、性格及道德情操等。

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

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

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
智力是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能力和特质。

然而,研究者们已经确认了五个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组成了智力的核心,即: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

认知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个体的智力水平。

2. 记忆能力: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储存、保留和恢复信息的能力。

记忆能力良好的人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处理信息,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3.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路、新观点以及独创性想法的能力。

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个体解决新问题、开发新产品以及创造新的机会。

4.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解决各种问题和情境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理性推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判断、决策和执行能力。

5.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这种能力与人际沟通、交流和说服能力密切相关。

总之,这五个基本因素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智力水平。

当我们了解这些因素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6 智力与创造力

6 智力与创造力

元 成 分 亚 理 论
经 验 亚 理 论
情 亚 理 论
Sternberg Triarchic Theory Intelligence of Human
39
1.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 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而更好地适应他 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40
19
J.P.Guilford (1897-1987)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20
三维结构智力理论
观点:
智力是思维的表现,而思维则包括思维内容 (content)、思维操作(operation)以及思维 产物(product)三个心理维度。由此三个心理 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即为智力结构。
思维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思维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评价; 思维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 蕴含。
智力群因素理论创立者—瑟斯顿
16
群因素论
观点:
按瑟斯顿的分析结果,人类的智力组成中,包 括了七种基本能力。 瑟斯顿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界定智力,而且 他还根据分析发现的七种基本能力编制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能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简称PMAT)。
17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7
现代智力理论之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1949-), 美国心理学家,最大 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 智力的三元理论。此 外,他还致力于人类 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和学习方式等领域的 研究,提出了大量富 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 念。
Robert J.Sternberg (1949-)
38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冉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14202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高智力虽非高。

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勤奋度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1、培养好奇心:当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创造力萌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这股萌芽的风压制下去,我们要做得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启蒙者应该做得事2、鼓励发散思维:当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题,而不是仅仅从一个方面。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像船的东西,不能一刚开始就告诉学生是什么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看是什么,并且鼓励他多想几种样子。

就是这种逐步引导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有发散思维,就是不要拘泥与前面的人的想法,学会有自己的一套.3、开发头脑风爆法:(1)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让学生不敢自己去想,反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想。

当学生有问题要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去耐心的解答。

或者甚至是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学生不懂的话,他在问,就说明他在思考,这样就还是好的。

(2)而且要追求数量,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认可学生的方案,让他们有种意识,这样多想是对的。

(3)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但是前提是这样的方案是足够多了以后的,而且被选择出的这个方案应该有很大的创造力,即使其他方案不对,也应该对想出这些方案的同学给以嘉奖,鼓励其积极性.4、教会学生创新方法:什么事都讲究技巧,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例外。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指标,而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创造、创新的能力。

智商和创造力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对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好的记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高智商个体更容易掌握并运用创意工具和方法,更能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造力的表现。

然而,单纯依靠智商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

创造力不仅仅是由智商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个人的兴趣、动机、人格特质等。

一个人的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较高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智商低也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创造力。

因此,仅从智商来评价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准确的。

二、智商与创造力的互动关系智商和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工具,促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更有优势。

智商高者更容易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创造力。

同时,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智商水平。

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解决方法的运用,这对于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智商和创造力并非完全线性关系,智商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某些情况下,智商超过一定水平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环境、经验和培养等方面。

因此,要提升创造力,仅仅依靠智商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其他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智商与创造力的方法1. 注重知识学习和扩展:培养创造力需要有充分的知识基础,要注重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积累知识并将其进行创新和整合,可以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那么它与智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1 从总体上看,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在某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是相似的,而在另一些方式上创造力和智力有差别的,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1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似之处首先,创造力和智力,都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著名学者巴伦认为创造力与智力存在相似之处:如果将创造力定义为对刺激情景做出适应性的和不寻常的反应能力,而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高水平上,智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创造力。

也就是说,非常困难的、极少能被人解决的问题按其定义就需要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

[1] 其次,创造力和智力的核心都是思维,简单地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创造力和智力还有很多相同的构成要素,在本文有相关的论述。

1.2 创造力与智力的差别乔治·肖克史密斯提出的创造力与智力区分方式明确简单:他认为判断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测量的是逻辑推理或智力;而判断一个答案的好与坏,即问题解决与问题本身或情境的适应程度,测量的才是创造力。

罗强调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差别,他认为在很多方式上二者不同:纽威尔、肖和西蒙认为:“创造性活动可被简单的看成特殊类别的问题解决活动,其特征是问题阐述的新颖性、不落俗套、持续性和困难性。

”创造过程与一般问题解决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考者对问题的投入程度不同;在创造的过程中,投入程度很高,而且非认知的、情感的因素大量浮现,但这些因素对有效的解决问题形成了障碍。

[1]2 从智力高低看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即智商IQ。

它用来表示智力发展水平。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商数就是这此能力的数字表示。

对人类各个IQ分数段所占的比例的统计显示,人的智商分布呈橄榄形[2]:智商在140分以上(天才)的,只有人口的1%;智商在120-139(优秀)的,占人口的10%;智商在110-119(中上)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90-109(中智)的,占人口的46%;智商在80-89(中下)的,占人口的16%;智商在70-79(临界智力)的,占人口的8%;智商在70以下(智力低下)的,占人口的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 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包含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作家和演说家是其代表。
(2)逻辑—数学智力。数学家、科学家等。 (3)视觉--空间智力。画家、建筑师等。
3
(4)音乐智力。音乐家。
(5)身体运动智力。运动员、舞蹈家。
(6)人际社会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政治家、 心理咨询师、推销员等。(相当于“情商”) (7)个人内省智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善于自我反省。哲学家。
圈子,变熟悉为陌生、重新审视熟知事物。
16
(2)改革现有课程。 (3)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4)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15
(二)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1、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 2、信息交合法。借助多维信息坐标系,将各轴
各点信息相交合,借此产生思维的奇迹。
3、联想法:远距离联想。如“石头---饭”。
4、综摄法:通过隐喻、类比等跳出习惯的思维
4
二、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奈量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与西蒙编制了世界
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
订了该量表,形成Biblioteka 《斯坦福—比奈量表》。5该量表使用了“智商” (IQ)的概念。 IQ = 智力年龄 ÷ 实际年龄 ×100
智力年龄是通过智力测验来确定的。
该方法一般只适用于16岁以下。
2、变通性:即思维的灵活性。
3、独特性:不循常规、求异创新。
10
后来吉尔福特、霍夫纳尔又将创造性思维归纳
为六个特点:(1)敏感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 新问题。(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
性。(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
用方法。(6)洞察性。能够通过表面现象认清其内
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转换。
6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1939年编制,它废 除了智力年龄的概念,运用“离差智商”,从而
解决了过去智力测验爱年龄限制的局限性。
7
3、瑞文推理测验 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编制的一种 团体智力测验,试题全部采用图形推理性质,
可以适用于文盲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8
第二节
第六章
一、智力的含义
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
1、传统的智力含义。
认为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思维能力构成。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这属于以
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一元智力理论。
1
2、智力含义的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情绪智力、多元 智力等理论,智力的内涵不断扩大。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 力和实践性能力之间所达到的一种平衡。 沙洛维、梅耶提出的情绪智力概念是:监控自 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 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11
三、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与他人雷同。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
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12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的严格性。
6、有丰富的想象力、直觉敏锐、喜好抽象思维, 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感。
一、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
创造力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
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人格构成。
9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其中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发散思维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衡量:
1、流畅性:即思维的丰富性。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干扰,长时间地专注
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13
四、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从社会文化、家庭及学校都应创设民主、和谐、
宽松的环境,以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与发挥。
14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1)改革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