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地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城市的本质、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线索,深入分析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是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街道、建筑、设施、交通、商业、文化等人文要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心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新兴产业区等不同用途的空间划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变化。
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推进。
二、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其波动、贸易和金融等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口分布和结构、文化承载和传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
三、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居住环境和日常行动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故而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流动的加速,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和文化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等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城市地理学在寻找解决方法和路线方面需要不断拓展。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主要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1.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联系:而这时又相互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区别学科性质上,地理学科/技术学科;研究方向上,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1.城市与乡村城镇: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城镇和农村区别:1.产业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规模不同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农村3景观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4物质构成不同城镇具有大量的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 5 职能不同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生活方式不同1.城市地域三种概念从空间上来说1行政地域概念2 实体概念3 功能地域概念1.城市的功能地域种类1 都市区2 大都市带3都市连绵区4都市群5都市圈6城镇密集区1.大都市带由许多城市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1.大都市带的地域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心的域1.世界6大都市带美国波士华日本太平洋沿岸(日本东海道)西北欧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1.都市连绵区(周一星)珠海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都以城市为基本的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量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城市群相对完整城市集合体1.城市类型(从过程时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分为三类)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城镇、县城等)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转)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4方面)1城市对农村的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的过程1.城市化的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4生活方式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又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他们协调发展2.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城市化文化的扩散3只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地域集中其中(我国)1假城市化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未城市化人口(外国)1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往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2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有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的带的城市化过程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1.大型工程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2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3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产业4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影响范围)3住宅区扩张与城市化1.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图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做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郊区化: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演变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市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再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用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浅灰城市中心的过程城市绅士化(中产阶级化):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家庭的过程三个特征1低收入家庭被置换(通常是非自愿)2不仅街区住宅质量提升其人群某些社会经济特征也发生改变3街区文化特征改变。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

填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这和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3、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4、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居民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自然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7、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比例大多分别是1%、32%和67%(1983)。
8、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①人口结构的转型②经济结构的转型③地域空间的转型④生活方式的转型。
9、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1962年提出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是人们追求最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提到比较大的收益。
10、托达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1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12、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13、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14、美国学者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15、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性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2)解释性研究。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与演化等问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城市的地理位置、区域划分、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几个城市地理学中常用的名词的解释。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向城市集中过程。
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土地扩张、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都市圈:都市圈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有着密集经济和人口活动的城市群。
都市圈区域通常由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卫星城市、乡镇组成,形成一种城市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
3. 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的方式。
一般来说,城市内部结构包括中心区、郊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管理,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划手段。
它包括城市绿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
区位理论认为,城市的区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升。
6.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集合体,包括城市的数量、类型、大小、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城市体系反映了城市在区域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城市体系的研究来了解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经济的地域结构。
7. 城市网络: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城市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城市地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城市地理学概念

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如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等。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主要包括区域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关系研究。
其中,城镇化研究对象是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轨迹和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空间组织结构三大主要内容。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地域空间(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通过区域内外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段, 相互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空间组合, 从无序到有序, 形成带动区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
这是城镇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应有的作用, 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而, 也成为城市地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 它是因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活方式扩散, 导致地域空间的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
因而城市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 又由于各区原有的基础不同, 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
因此, 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各物质要素(工业、交通、居住、道路、商业服务设施、工程管线等等) 在城市这个空间载体的分布与组合, 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城市地理界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无论从数量和深度上, 较之其他领域均要薄弱得多。
地理学家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理论, 讨论和研究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演变阶段及动因机制、发展模式等。
对中国和各类城市地域结构的实证分析是近几年此项研究的主要方面。
“1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结合实际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如维度,降水,地形等。
2)地理位置。
3交通运输条件。
4)区域发展条件。
5)信息技术条件。
2请你评价武汉的地理环境(地理,交通,区位位置,信息技术,城市性质)武汉,中部六省唯一的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城市具有无法取代的巨大潜力和重要地位。
是江汉平原腹地,中国经济的“天元”,人口容量大,水资源丰富,粮食等农业产量丰富,以吸纳和包容交汇为自身特点。
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7个中心市区6个郊区),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
121个街、8个乡、14个镇、5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影响武汉发展的关键:1.、汉水改道,使得沼泽变成居民区,也让汉口成为长江上往来船只的天然良港。
从地理条件来看,汉口由于两江交汇,向北通过汉江可达安陆、襄阳、南阳、郧阳、汉中等地;向东经由长江与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相连,往西往南可与湖南、四川等省相通,成为长江中游物资集散中心。
2、人工修筑堤坝。
保证了城内免受洪水灾害,同时大大扩大了城市的面积。
3、地处全国中心的辽阔腹地,九省通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中部唯一的中心城市。
4、自然资源丰富,既适于发展钢铁等重工业,也适于发展纺织等轻工业。
3中国城市分布地理特征。
1)平原丘陵地区多,高原少。
这是因为城市起源和农业相关,多在平原,河谷多的地方。
三大台阶:(1)青藏高原。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部分新疆,部分甘肃,部分四川。
(2)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多是海拔2000左右地区。
包括在内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川。
(3)第三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城市分布最广泛,人口最多。
2)资源指向明显:a文化指向b旅游指向。
如桂林,宜昌,江南城镇等地拥有中国116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大部分。
c交通指向分布(最主要的)现代城市决定交通,通讯影响未来。
海运影响大,河运已不大。
铁路的老构象,长久以来都是九纵九横。
4三大成熟城市群,若干正在形成的城市群。
成熟城市群:1津京唐城市圈。
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调整北京目前所承担的过多的功能,明确以营造环境为目标。
在北京至天津之间打造一条密集型城市带和产业走廊,并提高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各方面联系强度和深度,大幅度增强京津唐都市圈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
而唐山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战略地位。
2长三角城市群。
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
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2个城市。
其核心区是环太湖区域,即上海、苏南和浙北。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
3珠三角城市群。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政府政策机遇。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使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2)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3)地缘优势。
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4)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
5)足够的资金流入。
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这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若干正在形成规模的城市群1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包括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
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
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工业都市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
2武汉城市群。
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武汉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为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
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共有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5个、省直辖县级市3个、地级市代管的县级市7个、市辖县15个。
3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简称海西城市群,主要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
以厦门为中心的九龙江口城市群。
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以及温州、汕头、九江等临近城市。
《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确定了海西发展总目标——将海西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衔接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两岸文化交融、社会和谐的示范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区。
规划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全省城镇化进程的和谐、持续、快速发展。
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提升到62%以上。
4关中城市群。
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