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一舞人在外边讲舞蹈,开篇题目“舞蹈体系论”,布置的作业是“舞蹈分类表”,结果没人上交,异口同声的理由是:你们太乱了。
上例有意义,因为我们至今缺少具备共识性与普适性的----舞蹈分类理念、原则及其标准。
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舞坛上有些新东西和旧东西一直无人认领。
但是把这桩棘手公案推到人家身上不妥。
因为我们拙于分类是由于自己不成熟,而人家对我们则根本不了解。
如是,归类都难,何论分类?分类的依据是标准,标准的基点是原则,原则的核心是理念,理念的结构是逻辑。
我们之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来划分五花八门的舞蹈事物,原因就在以上四者本身与之间的混乱。
譬如:有按舞种分的,有按时间分的,有按民族分的,有按地域分的,有按形式分的,有按题材分的,有按年龄分的,有按载体分的,有按审美分的,有按功能分的,等等。
以上十种分法,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分得清。
譬如:某舞种里有了他舞种的元素,某民族里有了他民族的成分,某题材会与他题材并行,某载体常同他载体联姻,等等。
要言之,在执行某一标准时很难和其他标准截然断开。
这是老大难问题。
公元前6年,汉代刘氏父子提出了以“七略”为名的分类法。
其选择一级类目的标准是学科,这一点很超前,但问题在“六艺”与“诸子”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历史”又不在一级类目之列。
公元600年后,唐代魏征等提出了以“经、史、子、集”为名的分类法。
在一级类目的标准上放弃了“学科”,这一点不理想,其问题在“经部”与“子部”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科技方面则没有空间。
1980年,中国舞坛首部工具书《舞蹈小辞典》由吕艺生推出,该书仅按汉拼音序排列,与分类无关。
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出版,其正文也按汉拼排列,并附分类索引,其一级类目是:舞蹈理论、中国舞蹈、外国舞蹈、着名舞蹈家。
其问题在:相对于“理论”的“实践”缺席,“理论”的基础“历史”不在一级类目之列,舞蹈被分为中外但舞蹈家们却不分中外。
另外,在“舞蹈形式”的下位里出现了“双人舞”与“古典舞蹈”,我以为“双人舞”是形式,“古典舞蹈”是性质。
舞蹈编导课程基础理论(参考资料)

舞蹈的主题就是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用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主体;题材是具体描写主题的材料。在舞蹈创作中,可以先确定主题再选择题材。编导在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经过深入观察体验,把那些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种种生活现象,经过分析、选择、加工,使它们构成文艺作品的最基本因素,就是题材。选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所见所闻的事物;间接的如历史、神话、寓言、童话、绘画等等。要掌握舞蹈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就要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式,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现手段,既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特别要注意题材的动感和丰富的感情。选材时还要注意动作性,即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A抒情性,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 B直观性,必须是能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
舞蹈编导就是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舞蹈编导与戏剧导演有所不同。戏剧导演是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演出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工作,但这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即把文学剧本变成表演节目的再创造(也称为二度创作)。在戏剧艺术中,剧作家只负责写出剧本就可以了,而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二度创作)则是导演的事。舞蹈编导就不同了,本身既是全部剧本(题材、体裁、形式、内容等)的创作者,又是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舞蹈编导肩负着编和导的双重使命。对于舞蹈作品来说,不参与编就无法导,这是无法割裂的整体。由于这种特性,一个舞蹈从创作之初就不得不同时开始考虑形体、表情、调度、音乐、舞台美术、灯光、服装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这在戏剧中是仅仅属于“导演构思”的部分。
我们在谈及舞蹈欣赏时,自然也包括以上的自娱性舞蹈。但是,从艺术专业的角度讲,则主要是指表演性舞蹈。所谓表演性舞蹈就是指专门为人们欣赏而创作的舞台表演节目。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自娱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在我国的舞台上,有许多表演性的舞蹈作品来自自娱性舞蹈,但她们经过了编导以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重新整理、编排、加工、提高、创作而成。并通过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以起到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谈到舞蹈欣赏时,主要是指舞台上出现的舞蹈艺术作品。
舞蹈基础理论测试题

舞蹈基础理论测试题舞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舞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套舞蹈基础理论测试题,以检验您对舞蹈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1. 舞蹈最基本的元素包括:A. 节奏、音乐、动作B. 艺术、美感、情感C. 编舞、表演、观赏D. 灯光、舞台、服装2. 舞蹈的分类中,以下哪个不属于舞蹈的形式?A. 现代舞B. 古典舞C. 民族舞D. 京剧3. 肢体表现的基本要素是:A. 柔韧、力量、速度B. 沉稳、轻盈、优美C. 平衡、协调、节奏D. 激情、感受、情绪4. 舞蹈中常用的起始姿势称为:A. 准备姿势B. 舞台姿势C. 中心姿势D. 结束姿势5. 舞蹈中的基本步伐包括:A. 跳、转、踢B. 步、跃、转C. 投、掷、拍D. 推、拉、拖二、填空题1. 舞蹈起源于(古代埃及)。
2. 著名的古典舞剧(天鹅湖)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
3. (拉丁舞)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舞蹈形式。
4. (动作、节奏、音乐)是舞蹈的三大要素。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它利用动作、节奏以及音乐等元素,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传达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列举三种你认为最重要的民族舞蹈,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a. 中国古典舞:以古代中国宫廷舞为基础,注重气质、身段和柔美的动作。
形式严谨、雅致,富有中国文化特色。
b. 爵士舞:源于非洲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动感。
舞姿优美,动作流畅,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c. 弗拉明戈舞:西班牙原生的舞蹈形式,热情激昂、动作夸张。
以强烈的韵律感和个性化的表达形式而闻名。
四、判断题(√表示正确,×表示错误)1. 芭蕾舞起源于法国。
(√)2. 社交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
(×)3. 舞蹈只有女性才可以表演。
(×)4. 舞蹈的表演需要有专门的舞台设备。
(√)5. 专业舞者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综合题请您写一篇短文,介绍您最喜欢的一种舞蹈,并阐述您为何喜欢它。
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的基础理论 自娱性舞蹈:
第 13 页
3.社交舞蹈。这是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最广为流传和具有群众性的 舞蹈活动。
舞蹈的基础理论
第 14 页
表演性舞蹈: 由舞蹈工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 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现形式分有: • 独舞 • 双人舞 • 三人舞 • 群舞 • 组舞 • 歌舞 • 歌舞剧 • 舞剧
第 18 页
奴隶社会的舞蹈: • 典型代表是西周时的祭祀仪式的乐舞
舞蹈的基础理论
第 19 页
封建社会的舞蹈: • 最著名的是汉代《乐府》,综合音乐、舞蹈、
杂技、武术
• 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霓裳羽衣舞》
舞蹈的基础理论
第 20 页
近现代社会的舞蹈: • 新中国成立后,《红绸舞》《东方红》《丝路
花雨》
第 15 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我国舞蹈发展的脉络有: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近现代社会
第 16 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原始社会的舞蹈: • 有培养狩猎技能的狩猎舞蹈 • 有反映原始人开山、耕种的舞蹈 • 有祈祷风调雨顺、信仰祭祀的舞
蹈 • 有反应欢庆丰收的舞蹈
第 17 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舞蹈艺术: • 劳动 • 模仿 • 游戏 • 表情 • 祭祀
第8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第9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舞蹈艺术: • 直观性 • 动作性 • 抒情性 • 节奏性 • 造型性 • 综合性
第 10 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舞蹈的种类: • 自娱性舞蹈 • 表演性舞蹈
第 11 页
舞蹈的基础理论
第 12 页
自娱性舞蹈: 1.习俗舞蹈、又称节庆、仪式舞蹈。 2.宗教、祭祀舞蹈。是祭祀祖先、神抵的一种礼仪性舞蹈形式。
舞蹈基础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础理论第一节舞蹈的特点、作用和种类一、舞蹈的概念及特点: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
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作用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入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
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
舞蹈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舞蹈的风格和美感的形成,直接影响舞蹈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操、风度、气质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
中国舞基础知识

中国舞基础知识中国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舞的基础知识包括舞蹈形式、舞蹈动作、舞蹈技巧和舞蹈表达等方面。
中国舞的形式包括民间舞、宫廷舞和现代舞等。
民间舞是源自民间生活和习俗的舞蹈形式,常常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
宫廷舞是发展于古代宫廷的舞蹈,主要表现皇室和贵族的生活和仪式。
现代舞则是近代中国创作的一种舞蹈形式,融合了当代艺术和现代舞蹈的元素。
在中国舞的动作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手势。
例如,“拗腰”是一种用腰部扭动的动作,展示了韵律和柔美的舞姿。
“抖肩”是一种快速地抖动肩膀的动作,可以表达愉悦的情绪。
“拍手”是舞者用掌心相碰击发出声音的动作,在舞蹈中经常用于表达节奏感和活力。
舞蹈技巧在中国舞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舞者需要具备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感,以及精准的动作控制能力。
同时,他们还需要熟悉舞蹈的基本步法和舞姿,并能够与音乐和节奏紧密配合。
舞蹈表达是中国舞的核心,通过舞蹈的形式和动作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舞常常通过舞蹈剧情、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手法来表现故事和主题。
舞者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和舞姿的变化,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舞的基础知识包括舞蹈形式、舞蹈动作、舞蹈技巧和舞蹈表达等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舞的魅力。
同时,中国舞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舞者具备灵活的身体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舞蹈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舞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
舞蹈基础相关知识点总结

舞蹈基础相关知识点总结一、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1. 舞蹈的起源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早期的舞蹈常常与宗教仪式、社会活动或战争有关。
人们借助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是在庆祝丰收、追求爱情等社会活动中进行舞蹈。
在这些活动中,舞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是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2. 舞蹈的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舞蹈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和印度,以及古希腊和罗马等地区,都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中世纪欧洲,舞蹈则成为了骑士团的一种训练项目,同时也是贵族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在近代,随着舞蹈教育、专业团体的产生,舞蹈开始成为一种专业艺术形式。
从芭蕾舞到现代舞,再到爵士舞和街舞,舞蹈迅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二、舞蹈的分类1. 在内容与形式上可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
古典舞蹈指的是那些经过长期发展、在专门的学校和舞蹈团体中教授和演绎的舞蹈形式,如芭蕾舞、现代舞等。
而民间舞蹈则是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舞蹈形式,它们通常是根植于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如中国的民族舞、印度的印度舞等。
2. 在艺术特色上可分为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街舞等。
芭蕾舞是一种通过优美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展现形体美的舞蹈形式,是舞蹈中最为经典和纯粹的一种。
而现代舞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肢体语言的多样性,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而爵士舞和街舞则更加注重动感和奔放的舞蹈形式,是现代青年人最为喜爱的一种舞蹈风格。
三、学习舞蹈的基础知识1. 舞蹈训练的基本功学习舞蹈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如柔韧性、平衡性和力量等。
柔韧性是指身体的柔软和伸展性,能够让舞者展现出更多样的动作和姿态;平衡性是指舞者在跳跃、旋转和站立时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而力量则是指舞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来支撑和运动身体。
2. 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学习芭蕾舞需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的动作和表现方式,如立定姿势、扑捉动作、抬腿动作、旋转动作等。
舞蹈基本理论知识概论课件

舞蹈基本理论知识概论课件舞蹈基本理论知识概论舞蹈基本理论知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为舞蹈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舞蹈艺术。
本课件将介绍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的分类、舞蹈的要素、舞蹈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舞蹈艺术。
一、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是人类活动中最具原始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史前时代的原始舞蹈到现代舞蹈的多元发展,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直存在。
我们将会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了解舞蹈在不同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轨迹。
二、舞蹈的分类舞蹈可以按照时间、地域、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我们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蹈形式,如中国古典舞、拉丁舞、印度舞等。
此外,还会简要介绍现代舞、爵士舞、街舞等当代流行舞蹈形式。
三、舞蹈的要素舞蹈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艺术形式,包括舞姿、步法、节奏等。
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要素,并讲解它们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要素的分析,学习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四、舞蹈技巧为了能够优雅地表演舞蹈,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本部分将介绍基础的舞蹈技巧,包括身体灵活性的训练、舞步的规范与掌握、舞姿的塑造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习者将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五、舞蹈的表现手法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常常借助各种手法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身体语言的运用、舞蹈编排的技巧和舞台表演的要点等。
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些表现手法,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和演绎能力。
六、结语舞蹈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舞蹈学习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在舞蹈领域的造诣。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舞蹈基础理论第一节舞蹈的特点、作用和种类一、舞蹈的概念及特点: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 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
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 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作用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入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
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
舞蹈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舞蹈的风格和美感的形成,直接影响舞蹈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操、风度、气质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
舞蹈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紧实。
是纾解情绪的好方法. 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增强体质,性格变得开朗,身体变得柔软,全面刺激肌肉. 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全面性、综合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
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这些地方是平日健身不大容易活动到的地方。
另外,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的目的。
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
而它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
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因为舞蹈多以绕环小关节的运动为主,因此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
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运动,通过舞蹈课程,练习者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了自信和气质。
教练们都把健身舞蹈称为“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在舞蹈课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尽兴,动作是否奔放和潇洒,因此在心理放松上,舞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1.强健骨骼,减低患上骨质疏松的机会。
2.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
4.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减少受伤的机会。
5. 消耗热量,维持适当的体重。
6.在乐韵声中翩翩起舞,有助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
7.与家人一起参与,可增进感情。
三、舞蹈的种类根据舞蹈参加者与舞蹈的目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公众舞(生活舞)和剧场舞(艺术舞蹈)。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特点,划分为独舞(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音乐舞蹈史诗。
根据舞蹈的性质、体裁特点,划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
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 。
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主要有“华尔兹(三步舞)”、“布鲁士(慢四步)”、“狐步(快四步)” “探戈”、“仑巴”等。
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舞” 。
为分“摩登舞”和“拉丁舞” 两大类。
每一大类又分为五类。
“摩登舞”部分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拉丁舞”部分包括:桑巴、伦巴、恰恰恰、帕索多布累、牛仔舞等。
第二节中国舞蹈发展简介舞蹈艺术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内容所决定的。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
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些奢种多样的生万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将我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概述如下:远古时期,那时并没有舞蹈,舞蹈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随着人们有了群居生活的条件后,才逐渐地发展起来。
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有反映为了培养狩猎技能的狩猎舞蹈,它是结合着原始狩猎的生产方式集体性的舞蹈,还有严肃、紧张,众人踏着鼓语的节奏反映战争操练,阵法等原始军事技术的战争舞蹈。
鼓语是原始人传达情感的共同语言,对他们团结御侮,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共同崇拜的偶像以及生活中的其它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仪式的乐舞,和起始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
西周的奴隶主阶级,以乐舞艺术形式作为礼教手段去培养教育他们的后代。
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认识到乐舞、诗歌等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而且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
而且他还认为舞蹈也是移风易俗最有效的工具,主张用于教育和服务于政治。
所以当时乐舞教育是发展的鼎盛时代,并把乐舞和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
当社会发展到圭寸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亦包括角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歌舞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女『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经过乐舞文化大交流的两晋南北朝,使乐舞成为大为丰富和发展的《青商乐》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相互学习交流。
在北朝宗庙的乐舞中还出现了一种“代面”,用假面的舞蹈。
直到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特别是建立唐朝的统治时,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
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盛攘四方的武舞是“歌功术也出现了萦《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是“颂德”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治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元乐》。
在小型的散乐中又分为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软舞”,和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健舞”。
还有当时把一些外国传来的乐曲,用它加以改编创作,并配以歌词和舞蹈穿着鲜艳服饰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到了宋代职业艺人发展了,使当时的歌舞艺术活动逐渐向商业化和剧场化过渡,出现了于节日在街头表演民间舞蹈的队伍叫舞队。
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
舞蹈艺术成为美化和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一种要素。
这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从唐代以后到明代,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市的发达,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而且向着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起来。
到了清朝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
戏曲和舞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戏曲是唱,作,念,打的综合艺术,亦是一种歌、舞、剧三者合一的艺术形式。
戏曲演员除了具有歌唱和演剧技能,还要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并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舞蹈表演技巧。
戏曲中的舞蹈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和表演程式,形成了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体系。
民间舞蹈是创作于民间,而又长期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真挚的表现。
他们按照自己生活愿望,理想和审美要求去创作他们所喜欢的舞蹈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民间舞蹈经过代代流传,不断发展起来,如”秧歌”、”腰鼓”、“花鼓灯”、“采茶舞,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采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这是伟大的祖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使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
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是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1920 年由一部分文化人士倡导在教会办的中小学开展“优秀舞”活动。
后来在学校里盛行“形意舞” (这是一种根据中国武术、戏曲舞蹈以及西方的土风舞等素材相结合,根据歌词或剧情而编成的歌舞)。
至于三十年代初期,黎锦晖先生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少年儿童爱自然,爱民族和爱祖国等进步思想,曾在儿童的美育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旧中国的同时,也把糜烂腐朽的色情歌舞一起带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舞艺术就是当时被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出现了富有革命内容的新歌舞如《苏联海军舞》、《大刀舞》、《梭标舞》等。
1942 年后,延安群众性舞蹈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 。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根据地及随军各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活报剧。
如《送郎当红军》《游击队舞》《军民联欢舞》等。
这些歌舞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争意志,坚定了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念。
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大后方的舞蹈艺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广东省立艺专也附设了专门培养舞蹈人材的机构,排演了大批配合抗战宣传,具有进步意义的舞蹈和舞剧,培养出大批的舞蹈人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新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9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
五十年代建立了培养我国舞蹈专门人材的中国舞蹈学校。
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
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情;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成了友好的使者,促进了艺术交流,和人民间的友谊;它们为我国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舞蹈,进行了艰苦的大量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