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意象、意境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本文将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书法创作需要有一种放松和专注的心理状态。

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人们需要摒除杂念,完全投入到创作过程中。

只有心无杂念,才能使思维更加集中,实现最好的创作效果。

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对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创作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书法是一门追求美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只有心态积极,才能创作出充满活力和美感的书法作品。

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能使创作者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书法创作需要有一种审美和感知的心理能力。

书法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感知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才能够感受到书法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将其融入到创作中。

培养审美和感知的心理能力是书法创作的重要部分。

书法创作还需要有创新和想象力的思维。

书法创作不只是重复模仿传统的字体和风格,还需要有创新和想象力。

创作者要有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以便在创作中通过加入新的元素和形式来达到想象的效果。

通过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创作者能够在书法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

书法创作需要有一种坚持和耐心的心理品质。

书法创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精力投入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有坚持不懈和耐心的心理品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坚持,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是很重要的。

创作者需要保持放松和专注的心理状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审美和感知的心理能力,有创新和想象力的思维,以及坚持和耐心的心理品质。

这些心理和思维的能力将会对书法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作品更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创作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表达出独特的艺术意境。

在书法创作中,心理和意象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创作的心理是指书法创作时的心态和情感状态。

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极富个体特色的过程,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艺术家需要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自身的情感与书法表现相结合。

心态的稳定和纯净有助于作品的专注和灵感的迸发。

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和塑造的意境形象。

书法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笔画的运用和排列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艺术家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通过对文字形态和构图的巧妙运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事物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意象思维的灵活和独特性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书法创作中,心理和意象思维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内在世界。

艺术家运用心理和意象思维进行创作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家需要通过心理调整来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创意的枯竭、技法的局限等,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克服这些困难,保持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艺术家需要具备丰富的意象思维,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艺术家可以观察自然界的景观、人物的形态和社会的现象,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灵活思考,把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笔画和构图。

艺术家需要保持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艺术家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

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书法创作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艺术家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技法和创作水平。

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内在品质和艺术魅力。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平和纯净的心态,保持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专注;艺术家需要具备丰富的意象思维,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书法美的认识,可以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进行探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更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意境”,也就是通过笔墨运用,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境感受,这种感受常常是难以言喻的,但是可以通过对书法美的认识来领悟。

首先,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笔墨本身入手。

书法强调“以形写神”,也就是通过形态、线条、笔墨等外在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

因此,书法艺术中的笔墨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笔墨的运用,才能真正认识书法的美。

其次,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书法作品中领悟。

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性格、情感和艺术造诣。

例如,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中,表现出书法家激情四溢、气势磅礴的一面,而楷书、隶书等书法形式中,则表现出书法家稳健、端庄的一面。

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书法美的多样性。

最后,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文化背景中获得。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
更在于其文化背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只有了解书法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意境感受。

综上所述,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美的魅力。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既具有艺术性,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而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则是书法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下面就对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进行浅谈。

首先是书法创作的心理。

书法创作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沉浸其中的艺术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境界,放空自我,完全专注于笔墨纸砚之间的交融。

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保持笔触的流畅和书写的连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在创作前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书法创作的心理也与情绪的表达密切相关。

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艺术家通过挥洒笔墨、点画纵横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个笔画之中,从而表达出丰富的情绪和感受。

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善于掌握情感的表达,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书法作品传递给观者。

其次是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是创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在书法创作中,意象思维能够帮助艺术家将抽象的思想和感觉转化为具象的形式。

艺术家需要通过意象思维来构建创作的主题和表达的内容。

当艺术家希望表达一种沉静、宁谧的氛围时,可以通过意象思维描绘出山水、水墨的意境;当艺术家希望表达一种雄浑、豪迈的氛围时,可以通过意象思维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大字。

意象思维通过帮助艺术家构建形象和情景,使得书法作品更加具象、形象化。

意象思维还能够帮助艺术家在创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线条的流畅性、字形的协调性等等。

艺术家可以通过意象思维来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从各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意象思维在创作过程中扮演着导航的角色,能够引导艺术家走向创作的正确方向。

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是书法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心理上艺术家需要保持专注、宁静的心态,同时善于利用情感来表达自己。

而意象思维则能够帮助艺术家构建创作的主题、表达的内容,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一种艺
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书法中所含的意境,是中国人民对生活、对感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国文化的深刻体现。

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意蕴深远、意境悠长。

中国书法倡导“意境超然”,即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然界的风景或者哲理等。

苍松挺拔、山峦跌宕、江河
奔流、云雾缭绕等形象的描绘,营造出的超然意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
畏之情。

而在书法中所蕴含的大量诗词意境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诗词的意境通过书法作品
的表现出来,使人感到无限的美好和心灵的净化。

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内在力量是积极向上的。

中国书法所包含的意境,往往使人心
旷神怡、豪情万丈。

在中国书法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诗情画意,这种诗意和画意,不
仅表现出了诗人的文学气息,还表现出了书法家对于诗文的领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书法家
通过笔墨的运用,构思出气韵生动、风姿万端的书法作品,使人感到生活是美好的,充满
希望和活力。

这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让人们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激发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是中国人民对生活、对自然、对文学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国文化
的深刻体现。

通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境,既超然悠远、积极向上,又丰富多彩,使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
赏中国书法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

在中国书法中所含的意境是指通过对字体、笔墨、布局等方面的精心构思和运用,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品格、气质等特征,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这种意境通常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情绪等因素塑造,并且通过文字的布局、用墨的深浅、笔墨的笔法等手法来展现。

中国书法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韵意境神韵是指作品所表现出的气韵、神态和生动性。

在中国书法中,神韵意境体现在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情感力。

通过对墨迹的流动、笔画的跌宕等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动态感和韵律感,给人以无形之中的震撼。

通过笔法的婉转、放纵与收敛,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气质和情感。

2. 意境悠远中国书法常常通过表现自然景物或者历史人物、事件等来展现作品的意境悠远。

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书写,展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书写,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回想和感慨。

这种意境悠远通常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和对历史、自然的思考。

3. 意蕴隽永中国传统书法强调墨韵、笔力、结构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在书法作品中,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还是行书,都需要具备深刻的意蕴。

通过行笔的力度、墨色的深浅、结构的优美等方面的处理,使墨迹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内在的美感。

这种意蕴隽永往往能够给人以启迪和静心的感受。

4. 意态飘逸意态飘逸是指作品在表现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时候,所具有的灵动和飘逸感。

通过对文字的布局和结构的处理,使作品在视觉上产生艺术美感,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意态飘逸在传统书法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美感,而且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表现形式,传达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审美追求的载体。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心理和意象思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决定着书法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从心理和意象思维两个方面探讨书法创作的内在机制和创作要点。

让我们来谈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书法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灵感源泉,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深度。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是至关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而情感体验的丰富和真实性,需要艺术家具备较高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书法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的积累和体验,比如阅读书法经典,感悟传统文化,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等。

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源头,才能在书法作品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心理因素还包括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只有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突破,不断提升自我,使作品更加精湛和高超。

在现代社会,书法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追求。

书法艺术家需要在创作中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信念,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失去其生命力和魅力。

除了心理因素外,书法创作还离不开意象思维的引导和决定。

意象思维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和内在表达方式,它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决定着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效果。

在书法创作中,意象思维的质朴和深刻,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

而要想在书法创作中做到意象思维的深刻和质朴,需要艺术家具备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的支持。

只有准确理解了书法的意境和内涵,才能在书法创作中运用意象思维,使作品更加有灵性和内涵。

在意象思维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书法的情感与意境

书法的情感与意境

书法的情感与意境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既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又传达着作品的意境。

它以优美的字体、独特的笔触和精准的结构展现着独特的美感,引发人们对于文字艺术的思考和沉浸式的体验。

本文将从情感与意境两个方面探讨书法的独特魅力。

情感是书法作品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作为艺术家,通过书法创作,他们可以借助笔尖将内心真实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

例如,在激情澎湃的时刻,艺术家的笔触可能会显得激昂有力,墨迹流露出浓烈的感情;而在忧伤或思考的时候,笔触则可能显得柔软而深沉。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忧喜、爱恨、痛苦等复杂情绪。

正是因为情感的润饰,书法作品更具灵魂和情感的张力。

同时,书法作品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是其独特之处。

艺术的意境是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氛围和景象来营造的。

在书法中,作者的构图、线条、章法和用墨等方面的处理,都会带给观者不同的意境感受。

例如,在一幅山水书法作品中,若是细腻的笔触再现了青山流水的壮丽景色,那么观者就会被带入到那幅画面之中,感受到山水间的恬静与宁和;而若是采用了奔放的笔法,那么意境就变得激昂且热烈。

书法作品的意境是观者感知艺术家情感的窗口,也是观者与作品进行心灵共鸣的桥梁。

书法的情感与意境需要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细致表达。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需要通过仔细的构思与策划,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融入到作品中。

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字体,使用恰当的笔触和墨色,使得作品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要借助于线条和章法的设计,以及字体的布局等方面的安排,来创造出作品所需要的意境。

所有这些细致的工作都需要艺术家的耐心和用心。

在观赏书法作品时,观者也需要发掘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观者应该用心去感受艺术家所倾注的情感,并与作品进行对话。

他们可以通过细品字迹的笔墨之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品味出作品中蕴含的情绪和意境。

用悦目的眼光来衡量作品的线条和章法的设计,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构思和用心。

只有在用心观看的过程中,观者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抒情必须依赖作者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实现书法艺术意境和意象的途径是道法自然,而妙合自然的方法是阴阳互生,形势出矣。

书家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观者借景生情实现艺术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意境、意象、立象以尽意、道法自然、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情景交融、借景生情谓意境。

正文:圣人作《易》曰,‘’立象以尽意‘’。

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唯观神采,形资次之。

‘’意和神采是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汉字是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展示神采——抒发感情的载体;而写字的目的是解疑释惑,传递信息,不需要利用汉字的线条、汉字的结构、汉字组合成的篇章表现神采,抒发感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写字,工整、清晰即可。

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也曾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

”对书法艺术与写字的区别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书法艺术如何才能产生意境,如何借境生情?从古代到现代大量的书法理论高深莫测、神乎其技,无法指导我们书法学习与创作。

为更好地理解、指导书法学习和创作我们有必要就书法艺术如何抒发感情进行简单的梳理。

立象以尽意我们写字要提升到书法艺术的高度,首先要理解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意境和意象什么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象与书法艺术的抒发感情又有什么关系?意象是什么?在西方有意象艺术,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区别。

意象艺术家作品描绘的是心中形象,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形象。

意象艺术作品是不像现实中原型;具象艺术作品则是现实原型真实写照,是再现。

中国画虽不称意象艺术,但是,它却是画家心中的所思所想。

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鸟永远不是现实生活中鸟形象,它们就是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

书画同源,书法意境同样依赖作品的意象,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理论大师的中心思想抒发感情是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而象则是书法艺术的方法和手段。

清代王国维将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

但书法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产生意象、意境呢?书法艺术的艺术语言——线条、结体、章法产生书法意象、意境。

书法家要创造意象与其他的艺术类别有很大的不同。

画家有现实生活中人、景的参照,音乐家有音符,有节奏感、有强弱高低。

书法有什么?汉字,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西方没有可以对应的艺术形式,我们的书法家同样说不清楚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理由,因此很多人甚至我们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否认书法是艺术。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高度概括。

因此,书法艺术意象的更全面、更概括;它使用一切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手段,是人类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抽象。

历代书法艺术中此类形象的例子太多了,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然举止羞涩,终不似真①;顔真卿书为纠纠武士,威武雄壮;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书法如禅定的高僧大德,无欲无求,青灯古佛伴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如此鲜活的书法艺术形象,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营造如此美妙的意境呢?道法自然书法家如何营造作品的意境呢?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造作品的书法意象。

书法艺术的意象与通常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字来源象形,同样师法自然,相同的汉字不同的结构比例形式可以表现出不同意象形态,表达书者不同意蕴内容,抒发书者不同思想感情。

王羲之书法是风度翩翩的潇洒公子,顔真卿书法是威武强壮的武士,弘一法师书法则是禅定的高僧大德。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结构是表现意象的首要因素。

对比钟繇与王羲之书法我们可以发现,钟繇朴实,像朴实的老者;王羲之像俊美的少年,英俊潇洒②。

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用笔不同、结构不同、章法不同。

东晋卫铄——卫夫人《笔阵图》将基本笔画进行了象形性描写,‘’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万岁枯藤‘’。

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中明确提出‘’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就说‘’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都要求在书法创作前心中先进行充分地构思,让书写充满书家的意蕴,描绘书家心中的意象,否则若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因此,历代书法家也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充分为他们的书艺理论做了最好的禅释。

钟繇书法结构以纯朴自然为宗,大多数字体上大下小纯任自然,撑起结构的柱子--竖划大多数都短小,因此,整体结构呈扁,如果作拟人化比较,将个子矮小的钟书放到人群中,他是最普通的一个。

王羲之书法则区别很大,王书的字体结构重心大多数在字体的上部,相比较上部实,下部虚,像高个子的人高大俊美。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杨凝式《神仙起居帖》,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

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

变化莫测的笔触充分表现了飘渺、高深莫测、神仙们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

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的书法更是将我们带进庄严肃穆的、无欲无求的佛家境地。

现代书法大家徐生翁虽家贫境困顿,但数十年不惮寒暑,但是现在越来多的人认识到他书法艺术的高度,他的书法创造了完全属于徐生翁的自己的艺术形象,他的字用笔异于传统,结体奇崛,极具情趣,格调高古。

充分反映了书法家虽然布衣终生,但内心顽强坚韧的性格品质,艺术品格不落俗套,因此,他起笔、行笔、收笔与传统迥异,虽然看上去似乎放弃用笔,但又笔笔恪守传统,结构不与传统相类,表现下里巴人,实则阳春白雪。

中国一部书法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形象,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创造属于后世的书法传统,我们就必须掌握书法艺术创作中关纽。

掌握书法艺术的关纽就是意象,意象的意就是书家的感情。

但是,意与象之间的纽带在哪里?关键是道法自然,老子为我们指出的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艺术命题,自然界中人与万物就是我们道法的对象,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也正是师法自然的结果。

钟繇书法创造了纯朴自然、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王羲之书法的风流倜傥、英俊潇洒、随心所欲不逾矩翩翩少年跃然纸上。

顔体书法纠纠的武士、弘一书法无欲无求青灯古佛伴终身的老僧形象同样深入人心。

不同的情感赋予不同的线条、结构表现不同的形象,才能表达出书家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意蕴相类的线条、结构、章法落实到风格相同的载体上产生意境,由景生情,是谓情景交融。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艺术并不是简单的仅仅赋予结构一定意蕴内涵就称之为艺术,还必须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甚至笔、墨、纸都要参与其中,共同形态成了书法艺术这一世界上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关键,因为用笔生线条,笔法生结构,没有笔法的书法不成其为艺术。

但是,不同的毛笔可以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线条,可以表现阳光灿烂、风和日丽;也可以表现风霜雨雪严相逼的秋风萧瑟。

这与中国画中的用笔是一样的,不同的用笔同样可描绘皮肤细腻的美丽少女,同时也可以描绘气宇轩昂的皮糟肉厚的武士,当然也可以表现皮肤粗糙的农村老汉。

山东艺术学院教师张韬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形与意》一文中将线条的形与意阐述的非常清楚,‘’《十七帖》线质简约,刚柔相济,其对应审美风格为典雅冲和。

孙过庭《书谱》线质含蓄蕴藉,柔中露刚,其对应的审美风格为俊拔刚健,具外柔内刚的内在美倾向。

张旭《古诗四帖》线质柔韧,绵里裹针,其对应风格为洒脱旷达,动若脱兔。

怀素《自叙帖》线质圆润流畅,其对应的审美风格为翰逸神飞,是以覆起万发而举止自若‘’。

‘’老辣与生、涩、拙、枯线质有关联,醇和与丰润、饱满线质有关联,典雅与秀、静、清线质有关联,雄浑与厚、重线质有关联,高古与旷达、简约、静穆线质有关联,等等。

‘’笔法可以师法自然界中万物,结构、章法,同样要师法自然,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家要提升艺术水平都必须以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

卫铄卫夫人书笔阵图以启迪后学,基本笔画描写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万岁枯藤。

等等。

线条是我们创作书法艺术的关键第一歩。

关键的第二步是书写汉字的结构,字体结构必须符合要创作书法作品的意境即书写内容的语言环境、描写情境,汉字结体背离书写内容的书法作品绝不会是成功艺术品。

《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它们的字体结构与文章内容和作者要渲泻的情感是惊人的一致(这方面的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不再赘述)。

线条、结体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书法艺术大厦的砖瓦梁柱,将它们组合起来,谋篇布局形成作品——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章法是历代书法艺术家最重视的部分,是写字飞升成龙为艺术品的龙门。

章法在书法中可以分成大章法和小章法,大章法是一幅作品的谋篇布局,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通常大章法是作品的外在幅式,如条幅、中堂、扇面等等。

我们主要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署关系。

小章法是我们经常说的字体结构。

结构是产生意象的必要条件,章法布局是意境外在显现的关键。

章法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中的谋篇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亘古不变的。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何谓阴阳?阴阳就是虚实(黑白)、方圆、宽窄、迟速、连断、长短,它们就是书法谋篇布局的重要方法。

而虚实即计白当黑是最重要的方法。

虚实对比在章法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汉字结体内的虚实;二是整幅书法作品的虚实对比。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对虚实结合进行了精彩地描述:‘’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

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

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书法艺术的虚实结合是书家的不传之密,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不二法门。

但是,书家秘法的虚实如何才能‘’妙在能合‘’?其中的关键是道法自然,更是妙在能与自然、与生活相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